查看原文
其他

哈军工民间百解|建校71年,为什么哈工程的2024级新生却是哈军工以来的第66期学员?【沧海横流篇1️⃣】

高校历史现况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2024-10-28

2024年8月26日,哈工程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北体育场线上线下同步举行,4344名新生(4247名本科生,97名预科生)参加典礼,学校师生、校友、家长共50余万人线上观看直播。

全校上下,隆重的欢迎自哈军工以来的第66期学员。

强国强军,再立新功!欢迎第66期哈军工学员!

但是,其实这个数字里面,也潜藏着一些令人疑惑的点。

这不,我的后台里就收到了下面这个问题。

老师您好,有问题向您请教,哈工程公众号说2024年入学是第66期哈军工学员,但2024-1953=71,如果1953年入学是第一期学员,那么2024年入学就是第72期学员,第66期怎么来的,有6年没有招生吗?
这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大家成长背景不一样,很多事情我以为是常识,另一部分人却会觉得是个冷知识。

所以,我也有必要给并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大哈军工,建校71周年了,马上要开始第72个年头了,为什么新生却是第66期学员?

中间的6期学员,哪去了?

唉,还能哪去了呢,没招生呗!

那么,本篇章就定名为「沧海横流」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首先,先说结论,学校在1966、1967、1968、1969、1970、1971这六年,没有招生。所以在1972年后,每年新入学的同学,都向后顺延了6届。

然后,详细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先找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

我相信,就算是如今的年轻人,哪怕是00后,至少也应该对一个词还算有印象,那就是「恢复高考」。

那么,有停止才会有恢复对吧,明白这一点,其实也就懂了这个问题的一半了。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被后世称为「五一六通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并发表在了1966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中间的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略去不表,大家只需要知道:《通知》的通过,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是的,运动开始了。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紧随其后的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同时,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办法,解放以来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但是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这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和制定新的招生办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并指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

然而这两项通知,却由于「停课闹革命」,并没有得到执行。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扩大,更没有人管这件事了。

此后直到1977年,才终于恢复了高考,1978年,高考才走上了正轨,这才算是「恢复」了高考。

在此之前,我还上传过一张1966年的哈军工改制后的招生海报。

全网独家·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1966年那张没有归处的招生简介

可惜,退出军队序列的哈军工,本身可能已经准备好去奔赴下一场战斗了,却从此失去了机会。

而这张招生海报,也变得不再有归处。

当年为什么要暂缓、停止高考,我也不是亲历者,我也不便多评价。

但是一个全国都席卷进来的运动,必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诉求和自洽的一套逻辑。

据统计,1965年,全国人口约7.25亿人,高中毕业生人数却只有36.0万人,而高校招生数更是只有16.4万人。

而今年的2024年,全国人口约14亿人,是当时的大概二倍。可是参加高考报名的人数(这个不严格等于高中毕业生人数,但是量级上没有太多区别)呢?却足足有1342万人,是当时的三十七倍还多

再联想到如今的中国已经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只怕当时的年轻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还是更大的。

也就是说,曾经貌似很公平的高考,其实全国绝大多数适龄人,根本没有机会考。能考,已经是人中龙凤。

这也就难怪这个制度会在这场运动中被推翻了。

其实当时继续选拔他们来读大学,我相信对我们国家的建设,一定也是大有好处的。

但回望这段历史,我只能说,是那个时代并没有选中他们。

好了,停止高考的问题我算是回答完了,但高考貌似是从1966年一直停到了1976年,1977年才恢复。

那按理来说,应该是中断了11年呀,为什么哈工程的说法里,又只少了6年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历史名词了,「工农兵大学生」。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就陆续回到了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其经验,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

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我说这些,很多工程人,尤其是小朋友会觉得这些好遥远啊,那我尝试着在这里把大家拉回当下。

前些年总是和哈工程的录取分数在伯仲之间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其实它的前身,就是1976年创办的:「冶金工业部北方冶金地质七二一大学」,1987年,才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冶金工业部的主导下,整建制并入东北工学院,成为了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后来人们就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

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余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可不要小看他们,这里面也很出人才,很多人也是因为没有办法参加高考,才顺势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也早就成为了社会、科研的中坚力量。

某种意义上,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当然是好的,是伟大的尝试。可是让初中文化程度的同学们去念大学,终究还是太吃力了。

可能确实是会比之前的高考要公平,但绝对是不够实事求是的。

一直这样下去终归不是办法,我们还要追赶世界上的前沿呢!

所以高考最终还是恢复了。而我们的国家,也最终用加大普及教育力度的方式,基本实现了公平和实事求是的平衡,这才是正道。

综上,在没有恢复高考的那些年里,中国的大学也并不是都完全没有招生,招还是招了的。

大学真正没招生的,其实也就是1966、1967、1968、1969这几年。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的母校,为什么在1970和1971年也没有招生呢?

看,我们就是要这样递进的去拆解问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到问题的全貌。

首先,1970年的工农兵大学生,是清华北大首开的试点。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那个年代的985、211。

你什么层次,和清北同年一起招工农兵大学生啊?

当然了,哈军工那确实是可以媲美甚至秒杀清北的存在,按说清北可以招,哈军工没理由不可以。

但,令人叹惋的是,就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了。哈尔滨瞬间成为了一线,准备备战了。于是也就以此为借口,哈军工在1970年被肢解了。

一路去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一路去重庆(和哈工大一起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后来失败了,二者各回各家,哈工大回哈尔滨,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回长沙)、一路去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一路原地组建风洞研究所。

还有两伙人,其中一伙要组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也就是我们哈工程的前身。另一伙人是以上各路人马都不要的,政审不合格人员,没地方去,搞了个哈尔滨工程学院留守处,前途未卜。

这种状况的哈军工,想招生属实有点困难。

那么1971年呢?

我们先把目光移向1961年就拆分出去的「炮兵工程系」,就是当时从「炮兵工程学院」改名为了「华东工程学院」的,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

他们当时是隶属于五机部(主管国家兵器工业及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也就是兵器工业部的前身)的。

他们没有在1970年被拆分,所以情况要稍微好一些、正常一些,这也是我拿他们举例子的原因。

1971年9月16日,华东工程学院经研究向第五机械工业部上报请示,招生规模拟为850人。根据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关于国防工业院校招生问题的指示,五机部下发文件,确定华东工程学院1972年按专业分省招生指标为840人。
1972年2月,全院为迎接首批工农兵学员,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2月9日,院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听取工作汇报,审查研究重点专业教育计划,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为10~13门,全院第一学期开课30门,准备讲义220万字。同时,学院组织40余名老师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招生。3月,学院领导、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检查组,对各大队、基础课部的开学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1972年4月25日,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报到。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1053-2022)》

从上面这段史料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你要恢复招生,还是招和之前高考进来的学生完全不一样的工农兵大学生,那是首先要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的。

批准了之后还要准备,怎么设置课程、怎么做讲义,都得重新梳理一遍。

最后别看是推荐入学的,一样要招生。

真是不容易。

这样紧赶慢赶,1972年才顺利招生了。

那你再猜猜当时刚刚分建,面临着「一个薄弱,四个不定」的船舶工程学院,和惨的校园都住不下人的「长沙工学院」又是如何呢?

先说老大哥长沙工学院,长工院第一期工农兵学员的招收,也是在1972年。由尚法尊老师(如今是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的资深副会长)主要参与和完成了当年的招生工作。

根据尚老师的讲述,1972年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共300人左右,全部来自于有工作经验的工厂和部队,没有知青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对象面向七机部、国防科工委、二炮等部门的单位。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5)——工农兵学员

最后再来说船舶工程学院。

1971年,滞留哈尔滨的船舶工程学院,还在那准备筹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呢!

但不要慌,我们哈船院的天降猛男林毅,已经来到了,马上就要来拯救船院的命运了。

林毅果敢定乾坤!这位“将军院长”,让哈船院从困境中崛起!

1971年国庆节前夕,黄绍陪同林毅将军在军工大院转了一圈,视察了校舍和办学条件之后,林毅将军说:“老黄啊,咱们哪里也不要去,船院就在哈尔滨办。”正是林毅少将的这一关键性的决定,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多好的军工教学楼,全国哪里去找?哈军工的影响多大,全国有几所大学有这么大影响!”在林毅将军看来,舰船专业靠海当然好,但不一定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靠海可以修个大水池搞模拟试验。就地办学不仅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还可以有效利用哈军工多年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船院的筹建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72年元旦刚过,在校址未定、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林毅将军力排众议,明确提出:立足就地办学,当年开始招生。他说:“学校不招学生就好比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做工一样不能容忍。”坚决主张尽早招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学院核心小组果断决定恢复招生,先办试点班。

2月,船舶工程学院成立了首届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为刘玉萍,成员有:崔万和、郭勇、李桓、张贵良、马绍祥、石凤歧、孙文光。招生办公室人员由姜德民、李思奇、汪淼、王武昌、徐志坚组成。根据招生计划,本年在5个专业共计招生109名。其中,潜艇设计与制造专业25名;导航发动机设计与制造专业20名;船舶内燃机及动力装置专业24名;惯性导航专业25名;水声工程15名,其他专业不招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1972年》

1972年7月1日,学院举行第一期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这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终于,在林毅将军的领导下,新生的船舶工程学院,在1972年也实现了招生,跟上了他两位兄弟的脚步。

如若不然,今天国防科大和南理工都将迎来哈军工以来的第66期学员,而哈工程,就不一定是第几期了。

怎么样,我说明白了不?您觉得可还行?

要不要留下您宝贵的点赞、评论、赞赏和关注?

最后说一件趣事。哈工程为什么如此坚持的告诉新生,他们是哈军工以来的第几期呢?

其实好像也和我们的老学长、老校长刘志刚有关。

刘志刚在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考入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并一路学习工作在了哈船院、哈工程。

据说在他第一次见到刘居英院长的时候,他向刘居英院长敬了个礼,并向他报告,自己是哈军工第十九期学员。

刘居英院长就很疑惑,我们哈军工就招了十三期,你怎么是第十九期学员呢?

但刚哥的聪慧和机敏和对哈军工的尊敬以及自身的优秀,最终还是打动了刘居英院长。

据说当天刘居英院长十分高兴,大笑着钦定我们刚哥为哈军工第十九期学员。

而托他的福,我们也就这样一同继承了下了哈军工的衣钵。

(刘居英原名刘志诚,他们两个确实很有缘。)

于是,我是哈军工建校以来的第55期学员,你呢?你是第几期呢?

相关内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