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元购画背后:"真相"怎样扼杀了你的思维?

2017-08-30 维小维 维小维生素

嘿,戳上方蓝字置顶「维小维生素」

一起做一个有料的人

这是维小维第93篇原创文章

全文阅读约需4分钟


今天,朋友圈被一幅幅美好画作淹没。


一群“小朋友”作了36幅非常美好的画作,有天空,有草地,有种种人间至美。 ▼


这些画的作者,智力或有缺陷,也有的是自闭症,最小11岁,最大37岁。

只要我们捐助一元钱,就可以得到高清的图作为屏保,还能够听到作者的一段语音。


这就是今天刷屏的“1元购画”活动。▼


对于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付出的善意,很多人都不由自主让它在朋友圈里飞。


但是,哪里有刷屏,哪里就有声讨。


很快,这件事情,就被这样一个朋友圈截屏开撕了▼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有人爆料真相,就永远有人反对真相。真相永远都躲在一群人的口舌之间。


有时候,一条朋友圈居然就是真相,一些聊天记录截屏也可以成为真相,一句“1.完全捏造;2.已交律师处理”也可以成为真相。

 

当真相已经沉浮在八卦的海洋里,我们常常会被八卦亮瞎了眼。


思维本身是耗费脑力的,判断更加不是茶余饭后的好消遣。

所以,一篇毫无证据就指责这个活动的“辟谣文”,直接就剑指十万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越是把一件事讲得危言耸听,越是偏颇地输出情绪,就越能左右公众的捧场。

 

网民最喜欢的,就是一哄而上。

把一件还不知道对不对的事情,经过数次三番的转载,说成了绝对正义。

 


这我想起了,最近看了一篇颇让人心酸的文章。


手上有几套房子的扫地阿姨,和月薪三万的办公室白领相比,到底谁才是中产?如果用资产来比较,月入3万的小白领简直就是秒变社会底层。

 

作者本意,估计只想提出,哪怕月入几万,“劳动型收入”还是不靠谱的。必须要有点躺着收钱的“被动收入”那才算是安全。

 

但是我看见评论区却炸开了,


自暴自弃型:我想我还是回家种地吧,说不定过两年被房地产商收了还能当当扫地阿姨;

 

事不关己型:才月薪3k的表示,这事儿跟我没关系,我就不跟扫地阿姨争了。

 

扫地阿姨家属型:我还能怎么办啊?我也很绝望啊!你只能怪房价啊!

 

放眼当下,让人艳羡何止扫地阿姨!

还有月入3万的摊饼阿姨,周薪3万的搬砖大哥……985、211学历被大面积摒弃,房子好像才是人生真谛。

 

事实上,沉下心来想想,这篇文章讲的道理没毛病了,但举的例子未免经不起推敲。


一个扫地阿姨,从智联招聘上搜搜,月工资顶多也就是4k了。


就算日常很省,每月留一半,一年就存款2.4万,请问能在北上广深买得到厕所的多少块瓷砖?

 

她之所以可能拥有几套房子,最可能的是下面几个原因:

○ 买得早

○ 拆迁户

○ 早年做生意发达了

 

这些都是跟“时间窗口”,也就是俗称的“时机”有密切关系的。

 

第一个可能,买得早。

一个扫地阿姨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牛逼,看准了楼市的飞速上升,哪怕在多少白领也看不透未来的时候,就能倾家荡产也买下了房子。


那么,请问对经济看得这么准的阿姨为什么现在还要扫地?她为什么不去做楼市分析师?

 

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伪命题。

 

第二个可能,拆迁户。

这可能是相当的大。然而,拆迁户是人人可以当得上的吗?现在还有机会当拆迁户吗?

 

不可复制的理论,通常就是没有讨论的意义。

 

第三个可能,早年做生意发达了。

这个可能性比拆迁户更小。

即使,阿姨真的是早年做生意发达了,这承载了阿姨可能多年来的积累和努力,她可能从十几岁拼搏到三十岁,才有了这么一桶金。

但是,如果一个月薪3万的白领愿意同样努力积累十几年,就没有存款或者资产去抗击生活的暴击吗?

 

拿着中国飞速发展中的十几年前的过去,去比较一个发展到中期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样一算下来,还有多少人会认为,一个扫地阿姨会秒杀一个月薪三万的白领,成为真正意义的中产呢?这个是小概率事件好不好!

 

煎饼大妈是可以月入三万,你算了她有多少成本了吗——

起早摸黑,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冒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随时摊子会被城管收了去……


这些经营风险和成本你折算后,你还认为摊饼大妈的生活比985、211的学生好太多?

 

任何生活现象,在我们广袤的互联网都可能被放大成一个“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是煽动、可以是片面、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一角。


但是经过一番头头是道的推理演绎,再撒点情绪的糖,忧郁的汤,立刻变成一种看似正确的道理。

 

有一本书,叫做《乌合之众》。

它告诉我们:群体的力量,可以瞬间吞没个体的心智。


群起而攻的摇旗呐喊,再独立的思维,也会瞬间脱缰成小绵羊。

这就是大众心理的可怕之处,它湮灭了思维,也模糊了判断。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群体里,附和的力量终会让蛊惑泛滥成灾。

 

这也是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隐形又致命的悲哀。


我们拥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新媒体、意见领袖、书籍、朋友圈……这些信息错综复杂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它们可以用钱在微博买来骂战;

可以用吐槽尽情地放大情绪;

可以让马甲陪着你玩王者荣耀;

可以让机器人陪着你看网红说唱。

可以把一个人独立思维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剥落掉,掩埋真相。


 

世界既然已经被浑浊的信息包围,那我们怎样保持一定坚定而自主分析的判断力呢? 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01.   拒绝被情绪左右


我不知道大家看《奇葩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辩手很喜欢用情绪煽动来替代理性讲述。


因为情绪最容易带动气氛,让听众瞬间共情。

 

人在情绪带动的时候,通常都失去了独立思辨能力。脑门一热,心头一震,热泪一流,瞬间观点都想不透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拒绝在情绪化的时候做任何判断。一个冷静的判断,才是理智的开首。

 

02.  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现在很多人都被碎片化阅读的谎言骗得一塌糊涂。

事实上,阅读越碎片化,思考的空间越小,被误导的可能性越大。


我每个周末,都会找一段完全沉静的时间,独自看书。

这不但能让书里面的观点被彻底咀嚼,还能让大脑深度运转,思考这个观点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支撑。

 

娱乐性的短阅读,是一种消遣。但凡消遣,都只会杀掉我们天生美好的思考力。

 

03.  给每个观点,增加一个“判断参数”


言论很容易一边倒。

一边倒的言论推断过程,一定有他们层层剥开的逻辑,而这些逻辑都是有参数的。


举个上面的例子,扫地阿姨要拥有几套房,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钱就是整个推断过程的参数。

只要费费脑筋想一下,钱怎么来,没钱房子怎么来,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将扫地阿姨和月薪3万白领摆在一起,无非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没有强烈的对比,又怎么让你点开猎奇?

这样的标题遍地存在,我们的独立判断力,则显得越来越珍贵。

 

作家陈政华曾经说过,

生活总想磨掉一个人的棱角,扣上平庸的帽子。


那根本不是生活做的好事好吗?

磨掉我们的棱角,并且扣上平庸的帽子的,有时就是我们自己。

 


小维的叨逼叨:

 

据说,一个人怀孕的时候,看什么东西多,孩子就长得像什么。于是,一个值得深度独立思考又无解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我的儿子长得不像excel表?

今天的第二条,写了小维过去的一些故事和心路。大家有兴趣的,欢迎点进去看看。看完,记得回来留言哦!



-END-


关注「维小维生素」看更多有料文章:


聪明人都是怎样开口谈加薪的?

七夕一年一会,牛郎织女都犯了什么职场大忌?

两年赚180万:扬长避短,才是和世界相处最聪明的方式

恕我直言:职场上太低调不是装,是愚蠢!

剪一次收费1万的小哥:所谓理想,不过是在用心玩命!


作者简介:维小维,做投资的明朗女子,有料的职场妈妈。两度改行,混迹创投圈。专注解读人生迷思,写最有意思的深度干货。

个人微信:Missweixw1,请注明职业&城市,非诚勿扰。





  赞赏  

苹果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





欢迎点赞,或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那是对原创作者最好的鼓励

等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你的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