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有人对假新闻深信不疑?德媒:由世界观决定

2018-02-25 中国报协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德媒称,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里,大大小小的假消息比比皆是。而当某个消息符合大家的世界观时,大家往往会选择相信其真实性。心理学家认为,这和人的群体心理有关。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月21日报道,在2月20日出版的专业杂志《认知学趋势》上,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和神经学家扎伊·范·巴维尔(Jay van Bavel)提出了一个假说。他写道:“我们的社会认同感决定了我们相信或怀疑某件事。”
 

  报道称,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所谓的“假新闻”深信不疑。显而易见的假消息,在这些人看来却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因为这个新闻符合他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对自己身份的爱护远比信息的准确性更重要。
 

  报道称,如果相关信息支持一部分人已有的观点、他们所属的群体或政党,那他们就会倾向于相信这个信息。这不仅适用于假新闻,当然也适用于普通的新闻。
 

  范·巴维尔说:“同我们构建我们的价值观一样,神经经济学也越来越接近理解力。”至关重要的是,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我们总是选择那些对我们重要的、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东西。无论是早上选择什么报纸来读,还是选择什么早餐。”巴维尔称之为“基于身份的相信模式”。他表示:“因为群体给予了我们归属感,帮助我们定义自我,它也加强了我们的自信。”
 

  “如果我们认为,撰写新闻的那个人属于另一个群体,那么无论新闻源的质量多么高,对我们的意义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调查性记者多么优秀,编辑标准多么高,都不会有什么帮助。
 

  报道称,人们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果某人被迫在群体之外,独立搜集和评估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结果会非常不同。这有点类似于法庭的陪审员。范·巴维尔表示,陪审员在进行评判时,不受某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他必须投入很多时间,对各种观点进行全面的斟酌。此外,借助一个小花招,可以让人们以更具评判性的态度去评估一个信息的可信度。“你愿意打赌吗?”将这个核心问题同一个标价牌一并抛出。如果某人因为相信某个假新闻时,需要为此付出金钱代价,那他就会变得犹豫不决。范·巴维尔写道,这种情况下,他宁愿谨慎评估之后,才会做出信与不信的决定。

  来源:参考消息网   

  审核:郝亚峰      编辑:陈惠英


【推荐阅读】

产经要闻:

经济和生态效应同频共振 我国加大轮作休耕力度

投入只增不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财政支农更精准

行业要闻:

【纪念中国报协成立30周年征文】困境中相遇 拼搏中相守

房企首月“开门红”背后的规模竞争

精准扶贫:

山东临沭:精准扶贫资金审计“一两拨千斤”

医疗扶贫“保”得好 贫困户过节笑逐颜开

县域经济: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4年居全国之首

湖北武汉计划重点发展“五色旅游”

中国制造:

高速铁路串出“快”的中国 擦亮“中国制造”国家名片

2025年中国制造三大产业有望世界领先

文化艺术:

年味儿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新春综艺再出爆款 为何人们越来越爱文化?

行业舆情

业绩预测不严谨基础工作不细致 贝因美这样回应

安全带不安全 奔驰召回国产及进口汽车2万余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联系电话:010-6536305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3号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为何有人对假新闻深信不疑?德媒:由世界观决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