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夜食堂|征服巴西总统的“小小的饺子”是馄饨?

2017-09-13 局长求关注☞ 语情局


看到标题,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语情局怎么改行做美食啦?局长可以郑重地告诉大家,并没有!我们是有节操、有底线的。


又是饺子,又是馄饨,局长就是想吸引一群吃货顺便深夜报复一下社会而已(正经脸)。下面说正经的:


全国人民都知道,上周出了件大事,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成功举行。这不,央视记者就专访了金砖五国领导人之一——巴西总统特梅尔


△央视记者专访巴西总统特梅尔网络截图


在答网友问环节,当被问到最喜欢的中国菜肴是什么时,可爱的总统先生是这么说的:“我很喜欢那种小小的饺子,那种小饺子我之前常常会点,现在想不起名字来了,但北京烤鸭真的是一道非常精致的佳肴,我非常非常喜欢。”局长的喜好蜜汁相似!!!捂脸~~)


等等,闻名世界的北京烤鸭毫无疑问,明湖楼、便宜坊、全聚德、鸿宾楼、四季民福、花家怡园……(吃货界局长已做到资深,福利已送,自行体会~~),可“小小的饺子”是个什么东东?看总统的意思,它明显不叫饺子啊。


要说这学霸和吃货也不是白当的,局长想来想去,觉得有一样东西无比贴合——馄饨。管它是不是吧,反正局长今天要说的就跟这“馄饨”有关。



1

馄饨(hún·tun)


先给大家出个题:用“馄”“饨”分别造词,你能造出哪些词呢?


想必你会发现答案很悲催:馄饨。谁要是能造出第二个词,局长就送他一个大写的“服”!



是的,汉语中就是有这样的一些词,其中一个字只能跟另外一个特定的字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比如馄饨,“馄”只能和“饨”组合,“饨”也只能和“馄”组合,就像夫妻一样,而且是绝对的一夫一妻制。


这类词在语言学上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联绵词(此处应有BGM:缠缠绵绵到天涯~~)。更准确地说,是联绵词的一类。


今天局长就专门带大家认识一下美食界的“馄饨”









袭,









2

栲栳栳(kǎo·lǎolao)


“栲栳栳”这个词听上去真是细思极恐——“烤姥姥”?次可以放心读半边~~)看到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种神秘食物。其实,它就是咱们常说的——莜面窝窝



另外,词典收录有“栲栳”一词,即笆斗,是指用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斗。一说因为莜面窝窝形状就像斗,所以民间称为“栲栳栳”。


“栲栳栳”是山西大同、吕梁、忻州一带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小吃。关于这一名称的来源流传较广的是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来源于盛物器具“栲栳” 

民间相传,隋末唐初,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请用山西方言读)


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恨,栲栳量金买断春。”这里的“栲栳”就是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清中期的竹雕笆斗杯


还有一种说法:


 来源于“犒劳”一词 

 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虽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确实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


3

饸饹(hé·le)


饸饹,也叫河漏,是用饸饹床子(一种工具,底有漏孔)把和( huó)好的荞麦面、高粱面轧成长条,煮着吃,是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的一种面食(尤其是面食大省——山西)。


△饸饹画——压饸饹


《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这是要闹哪样~~)


△饸饹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就是说,荞麦面可真是个好东西,既可以做成山东大煎饼,也能做成山西面片汤。


△《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煎饼果子


4

馎饦( bó·tuō)


提到汤饼,就要说一说中国古代的一种面食——馎饦馎饦是汤饼的别名,类似于现在的煮面片


△日本山梨县乡土料理——馎饦


宋代的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中说:“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馎饦媪》,讲一个煮汤饼的老妇人。

   

一夜,妻方卧,闻人行声。视之,炉中煤火,炽耀甚明。见一媪,可八九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女惧,不敢应。(是你你也不敢应~~)   


想想看,大半夜你刚躺下,忽然听见人的脚步声,本已熄火的炉子竟然烧得正旺。一个八九十岁头发没剩几根的驼背老太太,突然走到你床边笑着对你说:“亲,要吃面片汤吗?”(脑补那画面,局长背后就阴风阵阵……)



5

饽饽(bō·bo)


局长最近正迷网剧《河神》,看到“饽饽”这个词倒是触动了局长粗壮的神经。


第八集片尾,丁卯说带了一份点心送给老河神。结果,老河神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规矩,这凌迟的最后一刀,就叫“点心”。所以,按老辈的规矩,不能说送人“点心”,可以说送“糕点”。(涨姿势,这是语言禁忌词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老北京的点心铺子都叫饽饽铺,就是因为忌讳“点心”二字。


不过也有人考证说,慈禧太后的西膳房设有五局,即荤局、素局、饭局、饽饽局和点心局。既然有点心局,这就说明当时人们的心中对“点心”二字没什么忌讳。


而且,点心局和饽饽局分工不同。点心局主要是做面点类的食品,现做现吃,基本不过夜;饽饽局出品的则是萨其马、小炸食一类的现在意义上的点心。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饽饽”的概念又有点不一样。


△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那么,什么是饽饽?饽饽是个满语词,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


满族是渔猎民族 50 30564 50 15288 0 0 3231 0 0:00:09 0:00:04 0:00:05 3231长期在野外捕猎和征战,携带黏食类饽饽,既省事又扛饿,慢慢地养成了在日常饮食中也吃饽饽的习俗,并且在婚丧礼俗以及祭祀祖先和敬神时也多用各种饽饽。


后来,满族人将这一习俗带入关内,成为北京一带的各种小吃,如“萨其马”“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


《红楼梦》中就有对“饽饽”的记载:

   

“月饼是新来的一个饽饽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来的。”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我们现在说的“饽饽”,通常包括两类东西,一是糕点,比如让局长几乎把舌头吞掉的北京必带伴手礼——稻香村点心。还有一类就是指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比如棒子面饽饽(差距就是这么大,局长也木有办法~~)


PS. 原来总统先生是个主食爱好者啊!!!那么,不知此次中国之行......





晒着太阳,吹着海风,远在希腊圣托里尼岛的局长媳妇儿发来吃货问(de)候(se)~☟


△酿西红柿球(辣椒包米饭?惊恐脸




情报员:两把青

编辑员:两把青 小蘑

图片源:网络 局长媳妇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