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快讯》特辑:新型冠状病毒研究速递(第二辑)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湖北省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实现连续10天以上的新增病例下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降到了个位数,国内几个省区甚至实现了零增长。然而,中国境外受新型冠状病毒病影响的国家和病例数量正持续增加,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这一病毒传播和影响的风险评估从“高”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该等级为世界卫生组织风险评估的最高等级。图书馆在上一期新冠肺炎专题文献递送基础上,对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旨在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快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同时,读者亦可通过Elsevier、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aylor & Francis、Wiley、Springer等多个数据库免费下载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文献。此外,部分科研人员可能通过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bioRxiv、scienceOPEN和ChinaXiv等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读者亦可登陆到相关网站进行检索。
Nature新闻速递丨疫情进入新阶段,境外新增病例数首超中国境内
2月26日,《Nature》在线发布了一篇新闻报道,对目前疫情是否构成全球大流行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在采取新措施前,研究人员需要先回答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病毒是否具有大流行的潜力?尽管WHO前几天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该病毒尚未在全球构成“大流行”(在多个地区无限制传播)。但是,一些科学家却认为,国际病例的激增标志着为期两个月的爆发的转折点。
其次,那些被遗漏的接触者怎么办?无论病毒是否已经“大流行”,科学家们都认为,遏制疫情扩散的措施,例如迅速查明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并将其隔离,似乎已经失效了。Lipsitch表示,他并不认为大多数地方有足够的资源追踪漏掉的接触者以及感染者。
再者,儿童对于此次疫情传播的作用是什么?此前对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研究发现,与后来实施此类措施的城市相比,那些较早关闭公共场所(如学校,教堂和剧院)的城市,其死亡率较低,总体病例较少。
最后,人们如何产生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如果新冠病毒变得无处不在,并在社区中广泛传播,研究人员希望研究人们在感染病毒后如何对病毒产生免疫力。
原文信息:
Time to use the p-word? Coronavirus enters dangerous new phas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51-1)
JAMA论文速递丨康复患者可能仍是病毒携带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日在《JAMA》上发文称,有4例COVID-19患者出院5至13天后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康复患者仍然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这4名患者中,两名是男性,年龄范围为30至36岁,疾病的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经过抗病毒治疗(每12小时口服75mg奥司他韦)12至32天后恢复,连续2次RT-PCR均为阴性。出院后,患者被要求在家继续执行隔离,在5至13天后进行核酸检测为阳性,随后进行重复检测、甚至换用其他厂家的试剂盒检测,结果仍为阳性。经临床医生检查,患者仍无症状,胸部CT检查结果与之前相比无变化。他们没有与任何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接触,也没有家人感染。
这些发现表明,至少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尽管没有家庭成员被感染,但所有报告的患者均为医疗专业人员,并在家庭隔离期间进行了特别护理。因此,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当前的出院或中止隔离标准以及持续的患者管理。这项研究仅限于少数轻度或中度感染的患者,对于非医护人员、出院或隔离后感染较严重的患者,应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更多人群的纵向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该病的预后。
根据钟南山院士2月27日在广州疫情发布会就出院后“复阳”这一现象的答复,完全康复的病人由于体内已产生抗体,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低,至于是否会传染仍需观察,目前不能下绝对的定论。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各地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和健康管理,通过监测发现,出院“复阳”患者没有再发生传染别人的现象,有一部分患者再检测时又转为阴性。新冠肺炎病毒是一个新病毒,它的致病机理、疾病的全貌和病程的特点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认识。
原文信息:
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452)
Viruses论文速递丨香港科技大学揭示COVID-19肺炎疫苗的潜在靶点
一组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科学家近日确定了一组SARS-CoV-2冠状病毒疫苗的潜在靶点,为SARS-CoV-2引起的COVID-19肺炎疫苗的开发指出了关键的实验方向。
与2003年导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爆发的SARS- CoV一样,SARS- CoV -2也属于同一种冠状病毒属。通过考虑SARS-CoV-2和SARS-CoV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该团队利用实验确定的免疫数据来识别一组与SARS-CoV-2完全匹配的SARS-CoV衍生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表位是免疫系统识别的生物标记,可触发针对病毒的行动。由于在现有的SARS-CoV-2基因序列中未发现已识别的表位发生突变,因此对这些表位进行免疫靶向可能会对新的肺炎COVID-19提供保护。
图片来源:HKUST
由数据科学家Matthew McKay教授和Ahmed Abdul Quadeer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够帮助指导针对SARS- CoV-2的有效疫苗的实验研究。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SARS-CoV和SARS-CoV-2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遗传变异,而且目前还不清楚引起对SARS-CoV免疫反应的表位是否可能对SARS-CoV有效。研究发现只有大约20%的SARS-CoV表位与SARS-CoV-2完全相同,这些表位可能成为候选靶点。"
研究结果于2月25日发表在《Viruses》期刊上。
原文信息: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Vaccine Targets for the COVID-19 Coronavirus (SARS-CoV-2) Based on SARS-CoV Immunological Studies.
(https://doi.org/10.3390/v12030254)
JAMA论文速递丨72314例新冠肺炎病例带来的中国经验
2月25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带来的一篇文章,在总结一周前发布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涵盖72314例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对于这一流行病的新认识和教训。根据此前发布的报告,在这72314例病例中,优44672(62%)确诊患有COVID-19,大多数患者年龄在30至79岁之间(87%),大多数病例为轻症(81%;即非肺炎和轻度肺炎),总体病死率为2.3%,其中80岁以上的人群病死率为14.8%,特别严重的患者病死率为49.0%。
. 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曲线
与另外两种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SARS和MERS相比,COVID-19也伴有发热和咳嗽,通常会导致下呼吸道疾病,同时对于老年人以及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威胁更大。虽然COVID-19也存在医院内传播,但是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有64%的感染是发生在家庭内。
原文信息: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Summary of a Report of 72 314 Cases From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130)
medRxiv 论文速递丨25例COVID-19死亡病例临床特征
2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25例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希望能够帮助更早鉴定出COVID-19危重型患者,从而降低死亡率。
一、一般临床特征
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其次是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疾病、脑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和急性胰腺炎。
二、器官功能障碍
除了影响呼吸功能,肺以外最常见的器官损伤是心脏,其次是肾脏、肝脏。
三、炎症反应
采用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来揭示患者的炎症反应变化。
四、预示不良预后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为了筛选预示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观察了所有可纳入分析的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
表4 预示不良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
结果显示,与首次检测相比,最后一次检测中,大量病例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血清超敏肌钙蛋白I、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但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所有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保持在较高水平,提示SAA水平升高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胸部CT扫描显示,患者肺部病变在疾病晚期(A2、B2、C2)较早期(A1、B1、C1)更严重(来源:medRxiv)
五、小结
总结来说,这些病例的临床特征表明,年龄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导致死亡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死于呼吸衰竭,说明肺是新型冠状病毒最常见的靶器官。除了肺之外,最常见的器官损伤是心脏,表明患者死亡可能主要与心肺功能受损有关。此外,细菌感染可能在促进患者死亡方面起重要作用。
原文信息: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5 death cases infected with COVID-19 pneumonia: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 in a single medical center, Wuhan, China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9.20025239)
J Biol Chem论文速递丨研究揭示瑞德西韦为什么可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
近日,阿尔伯塔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为什么药物瑞德西韦在治疗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冠状病毒方面是有效的,他们期望它可能也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染了新的COVID-19毒株的患者。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发表的公认的解释说明为什么瑞德西韦可能对冠状病毒起效。
瑞德赛韦是Gilead Sciences针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开发的一种药物,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首次用于治疗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
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道,该患者在发病的第七天服用了这种药物,并在第二天显示出明显的改善,症状最终完全消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助理Bruce Alyward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瑞德西韦是唯一可能对COVID-19有效的药物。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研究表明,瑞德西韦基本上模仿了RNA合成的天然构建块之一,这是病毒基因组复制所必需的。病毒内的酶用这些构建块合成病毒RNA基因组,但是它们把需要的片段和药物混合在一起。一旦药物进入生长中的RNA链,病毒就不能再复制了。
下一步是等待正在进行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结果,预计在4月底。
研究人员认为,在有效地对抗新出现的疾病时需要的药物可能不止一种,如COVID-19。
原文信息:
The antiviral compound remdesivir potently inhibits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20/02/24/jbc.AC120.013056)
Nat Microbiol论文速递丨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筛查方法
在过去的20年里,一些冠状病毒已经跨越物种屏障进入人类,导致严重的,往往是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爆发。自从SARS-CoV在动物市场首次被发现以来,全球病毒学项目已经在不同的动物和地理区域发现了数千种冠状病毒序列。不幸的是,对于这些病毒感染人类的能力进行功能性测试的工具很少,这严重阻碍了预测下一次人畜共患病毒爆发的努力。
图片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近日,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沙筛选病毒的新方法,该研究题为"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ll entry and receptor usage for SARS-CoV-2 and other lineage B betacoronaviruses"。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快速筛选B类冠状病毒,例如SARS-CoV和最近的SARS-CoV-2,以了解受体的使用情况及其感染不同物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在病毒进入宿主的过程中,宿主蛋白酶是几个B类冠状病毒的一个重要屏障,绕过这个屏障,B类冠状病毒就可以通过一个未知受体进入人体细胞。研究人员还展示了不同的B类病毒如何重组进入人类细胞,并进一步确认了人类ACE2是最近出现的SARS-CoV-2的受体。
总的而言,这项研究强调了在不同水平(蛋白序列和功能)上持续检测冠状病毒的必要性,让我们能更好地为下一次可能爆发的冠状病毒疫情做些准备。
原文信息: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ll entry and receptor usage for SARS-CoV-2 and other lineage B betacoronavirus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0-0688-y)
medRxiv 论文速递丨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痰液样本比咽拭子更准确?
2月2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 medRxiv 预印本平台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与咽拭子样本相比,通过痰液样本进行2019-nCoV检测更准确、便捷。
基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qRT-PCR)检测病毒核酸序列是确诊新冠肺炎的主要手段,检验样本主要是咽拭子,若收集不规范就容易导致漏诊,而且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收集过程极具风险。适当地选择样本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寻找具有更高检测效率和精度的样本类型。
这项研究从54例病例中获得咽拭子和痰液的配对样本,提取RNA并通过qRT-PCR法检测2019-nCoV,以比较咽拭子和痰标本之间的阳性率。结果发现,痰标本和咽拭子中2019-nCoV的阳性率分别为76.9%和44.2%,大部分患者(51.9%)咽拭子和痰标本检测结果相同,然而相当多的患者(40.4%)痰标本阳性、咽拭子阴性,只有极少数患者(7.7%)痰标本阴性、咽拭子阳性,痰液样本显示出明显高于咽拭子样本的阳性率(P=0.001)。
痰标本中2019-nCoV的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检出率,这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袭和感染下呼吸道细胞导致咳嗽、肺炎等临床表现有关。虽然病例数较少且在将来还需增加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液标本的讨论,但该研究提示了痰液对新冠状病毒的检测的价值,可方便标本的选择,提高COVID-19诊断的准确性。
原文信息:
Comparison of throat swabs and sputum specimens for viral nucleic acid detection in 52 cases of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infected pneumonia (COVID-19)
(https://doi.org/10.1101/2020.02.21.20026187)
bioRxiv论文速递丨华人科学家揭示2019-nCoV的潜在T细胞和B细胞表位
截至2020年2月26日,2019-nCoV已经感染了超过26个国家的超过77000人,夺走了超过2000条生命。2019-nCoV是一种引起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CoV有很高的相似性。目前还没有针对2019-nCoV或任何形式的冠状病毒的疫苗被批准。
图片来源:bioRxiv
2月21日,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Chen Binbin和Ethan Fast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最新文章,题为"Potential T-cell and B-cell Epitopes of 2019-nCoV"。在该文章中,,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结构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的计算工具来识别基于病毒蛋白抗原和抗体结合特性的2019-nCoV 的T细胞和B细胞表位。这些表位可用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鉴定中和抗体。
研究人员在人类MHC-I和MHC-II等位基因中鉴定了405个抗原表达分数良好的病毒肽,并在2019-nCoV S蛋白受体结合域附近发现了两个潜在的中和性B细胞表位(440-460和494-506)。通过分析来自四大洲的68个病毒基因组的突变谱,研究人员发现了96个编码突变。这些突变更可能发生在MHC-I表现评分较好的区域(p=0.02)。在S蛋白受体结合区附近不存在突变。最后,研究人员用SARS-CoV实验数据来验证了我们的计算方法。
原文信息:
Potential T-cell and B-cell Epitopes of 2019-nCoV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5484v1)
bioRxiv论文速递丨首次体外合成新冠病毒,只需一周!
反向遗传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病毒发病机制和疫苗开发的认识。大型RNA病毒基因组,如冠状病毒基因组,在大肠杆菌宿主中克隆和操作都很麻烦,因为它们体积庞大,而且有时不稳定。因此,为RNA病毒提供另一种快速、适用的反向遗传学平台将有利于研究人员加快相关研究。
近日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和病毒与免疫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ixv展示了一项未经同行评议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展示了一个基于酵母的合成基因组学平台的完整功能,用于包括冠状病毒科、黄病毒科和副粘病毒科的成员在内的多种RNA病毒的遗传重建。
图片来源:bioRxiv
病毒亚基因组片段是使用病毒分离物、克隆病毒DNA、临床样本或合成DNA产生的,并在酿酒酵母中使用转换相关重组(TAR)克隆一步重新组装,以维持基因组作为酵母人工染色体(YAC)。T7-RNA聚合酶被用来产生感染性RNA,然后被用来拯救活病毒。
基于这个平台,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在收到合成的DNA片段后的一周内,对最近流行的SARS-CoV-24的化学合成克隆进行工程设计和再生。
研究人员在这里描述的技术进步使我们能够对新出现的病毒作出迅速反应,因为它能够在暴发期间实时地生成和描述进化的RNA病毒变体的功能。
原文信息:
Rapid reconstruction of SARS-CoV-2 using a synthetic genomics platform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21.959817v1)
medRxiv论文速递丨新冠肺炎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模型成功建立,总准确度可达83%
2月17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波教授团队及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的研究团队在 medRxiv 预印本平台上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双方合作研发的一个利用CT图像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鉴别新冠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总准确度可达83%,且快速高效。
根据成像模式,有许多特征可识别病毒病原体,这些特征与它们的特定发病机理有关,COVID-19的标志是斑块状阴影和毛玻璃不透明的双边分布。基于此,研究人员收集了453例病原体确诊的COVID-19病例和先前诊断为典型病毒性肺炎的CT图像,修改了Inception迁移学习模型以建立算法,然后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内部验证的总准确度为82.9%,特异性为80.5%,灵敏度为84%;外部测试数据集显示总准确性为73.1%,特异性为67%,灵敏度为74%。这些结果证明了使用人工智能提取放射学特征以进行及时准确的COVID-19诊断的原理。
深度学习算法框架
这是第一项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CT图像以有效筛查COVID-19的研究,每例病例的时间约为2秒,并且可以通过共享的公共平台进行远程操作。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人员相信通过将CT图像的分层特征与其他因素(例如遗传、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的特征链接起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测试,提高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该平台可以用于辅助临床诊断,为COVID-19疾病控制做出贡献。
模型效果图:
原文信息: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using CT images to screen for Corona Virus Disease (COVID-19)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4.20023028)
Science论文速递丨剖析新冠病毒S蛋白结构,助力疫苗研发
2月19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SARS-CoV-2病毒表面S蛋白三聚体的高清结构,极大促进了全世界科学家们开发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该研究由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SARS-CoV-2表面S蛋白三聚体3D结构
图片来源:Jason McLellan/Univ. of Texas at Austin
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最新技术,研究者成功构建出SARS-CoV-2表面S蛋白三聚体的第一个3D原子水平图,分辨率达到了3.5埃(1埃 = 0.1纳米)。通过分析该3D结构,发现当受体结合域(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向上移动时,S蛋白能够通过RBD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向下移动时,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就会隐藏。即向上结合,向下隐藏。
受体结合域朝下(左)和朝上伸出(右)的结构
S蛋白是新冠病毒SARS-CoV-2入侵人类细胞的武器,即病毒附着并感染人类细胞的关键部分。它是个有大量糖基化修饰的三聚体蛋白,先结合细胞表面的受体,然后 “变形”,顺势将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为一体,从而将病毒内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达到感染细胞的目的。该蛋白的高清图谱,有利于研究者有针对性的研究疫苗和药物。
新冠病毒和ACE2有较高的亲和力
获得的S蛋白分子结构属于SARS-CoV-2病毒的胞外部分,由于它可以在人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因此可用来研究疫苗。此外,该研究小组将利用S蛋白作为“探针”,从感染了SARS-CoV-2病毒并成功康复的患者中分离出抗体,以实现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
原文信息: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2/19/science.abb2507.ful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论文速递丨感染患者上呼吸道样本的SARS-CoV-2病毒载量
这项研究覆盖了广东省珠海市18名患者。14人为截至1月26日有武汉旅居史、出现发烧症状而得到确诊的患者;其余4人为两个家庭中的继发感染者,其中1人未报告有症状。所有患者在出现症状前14天内都没有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3名患者入住了重症监护病房,其他患者均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症状。
研究团队对每位患者都连续采集了1-9份样本,共采集了72份鼻拭子和72份咽拭子,并通过中国疾控中心开发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
对17例有症状确诊患者的样本分析显示,3名重症患者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平均病毒载量高于轻中症患者。总体而言,出现症状后不久就能检测到较高的病毒载量,9-12天后已经相对较低,鼻拭子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咽拭子。作者团队认为,“这表明新冠患者的病毒携带情况不同于SARS,而是和流感相似。”根据2003年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SARS患者在发病初期呼吸道病毒载量适中,发病约10天达到峰值。
此外,1名未报告症状的患者,其在接触确诊患者的第7、10、11天,鼻咽拭子检测都为阳性,且检测到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
原文信息:
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01737?rss=mostViewed)
BMJ论文速递丨中国武汉市以外一组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临床发现
2月20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一项李兰娟院士团队的回顾性研究,补充了关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以外病情的信息。这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浙江省7家指定三级医院的62例患者数据,患者经实验室确诊SARS-Cov-2感染,数据截至2020年1月26日。
这些患者中,19-40岁的患者有25例(40%),41-65岁的患者有33例(53%),10-11岁患儿或65岁以上老年患者各有2例。36例(58%)为男性。所有患者都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但都接触过确诊患者。其中23人曾居住在武汉,其余39人在发病前曾去过武汉。21人(34%)涉及家庭聚集性病情。
患者从接触传染源到发病出现症状的中位时间为4天,从发病到首次入院的中位时间为2天。这些患者发病时最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咳嗽(81%)、发烧(77%)、咳痰(56%)、肌肉酸痛或疲劳(52%)、头痛(34%)、腹泻(8%)和咯血(3%)。入院时只有两名患者(3%)出现呼吸急促。入院时影像学检查显示,除一名患者外,所有患者的CT结果都有异常,52例(84%)患者双肺出现炎症。
治疗方面,89%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包括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45%接受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6%接受了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只有1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入重症监护室并接受机械通气,截至提交稿件无1例死亡。
原文信息:
Clinical finding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outside of Wuhan, Chin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https://doi.org/10.1136/bmj.m606)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论文速递丨全球首份新冠肺炎病理报告
王福生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布了一例COVID-19患者的遗体病理报告,率先为人们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名患者为50岁男性,1月初去过武汉旅行,1月14日(患病第1天)出现轻微畏寒和干咳的症状,并且1月21日(患病第8天)因出现发烧,发冷,咳嗽,疲劳和呼吸急促的症状而前往医院就诊,胸部X光片显示其两肺均出现多个斑片状阴影,实时逆转录PCR(reverse real-time PCR)检测证实该患者患有COVID-19。
根据初次出现疾病的天数和入院后的天数得出的病程时间表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从患者的肺、肝和心脏组织中提取了活检样本。胸部X光片显示肺炎发展迅速,其中右肺可见肺细胞脱落和透明膜形成,左肺组织显示肺水肿伴透明膜形成,表明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与SARS和MERS患者的病理特征非常相似。此外,肝组织中显示中度微血管脂肪变性和轻度小叶活动,不过尚无确凿证据证明SARS-CoV-2感染或药物导致了肝损伤。心脏组织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组织学变化,说明SARS-CoV-2感染可能不会直接损害心脏。
患者的右肺组织(A)、左肺组织(B)、肝组织(C)和心脏组织(D)的病理特征
研究人员对外周血液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血液中的CD4和CD8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但是状态却过度活化,表现为Th17增加和CD8 T细胞的高细胞毒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研究人员提出,淋巴细胞减少是COVID-19患者的常见特征,这可能是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的关键因素。
原文信息: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0)30076-X)
推
来源: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
编辑:郑浩雄
责任编辑:倪慧玲、汪粤、李西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