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阅读推荐】《明清史讲义》

2016-04-29 toyman_28 思剑客





名:《明清史讲义》

作者: 孟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1-10


书评


《明清史讲义》点评


 


 明史部分:

1、开国

前所未有的,由南向北吞食天地,将蒙古骑兵驱逐出中原。开国皇帝不仅完成建国洪业,还为后代设计了看似完善并不可更改的祖制。还是为了后代,朱太祖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

郭恒案,每个大案都牵连万人,功臣、宿将、贪官都被诛杀。朱太祖,自己将权杖荆棘一一拔除,然后放心交给文弱的建文帝。

2、靖难

留给建文帝的难题是他的叔父们,削藩。但从小饱读儒家经典的建文帝,所依赖的都是方孝孺那帮的文臣,朝中已无周亚夫。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受到质疑,有了方孝孺的诛十族,师门、友人成了第十族被连坐。朱棣是马上天子,多次御驾亲征,巩固北方防线,郑和七次下西洋,扬帆远航宣扬大明国威。

3、夺门

仁宗、宣宗,史称“仁宣之治”,皇帝仁德、任用贤臣能吏,皇朝进入中间的平稳期,内外皆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儒家教化最盛的时期。内阁大臣依然替代了丞相的职能,同时读了书的太监又回到了权力斗争的舞台。明英宗中期,听信王振的朱祁镇,欲效仿曾祖父朱棣,御驾亲征驱逐瓦剌也先。王振只是个太监的教师,不懂军事,忽悠懵懂的皇帝无辜地被也先包了饺子,皇帝差点了成为愧对先祖的亡国之君。兵部侍郎于谦成拯救了将倾的大明大厦,稳住了局面,拥立了明代宗景帝。先帝成了弃物,被敌人放回,但心胸狭隘的景帝,将先帝软禁在宫中。英宗依旧奇货可居,投机的大臣和宦官,抬出英宗,夺门之变,大杀拯救社稷的功臣。因为囚犯父亲,常年生活在阴暗角落的明宪宗继位,童年充满阴影的他对御姐万贵妃的天生依赖,阉人当道,朝政浊乱。

4、议礼

文治武功,皇帝大多跟他的官僚集团一样多数是文弱,突然出现个喜欢军事、武功的皇帝,武宗则被所有的手下责难,武宗实在潇洒,依旧我行我素。皇帝不仅是权力中心、天下仲裁者,还是天下的表率,儒家道德的典范,武宗绝对离经叛道,他对于他的国家和臣子最不负责任是事情便是没有留下子嗣。群臣废了好大折腾,拥立旁支的嘉靖皇帝登基,嘉靖皇帝不好惹,他执政能力没有问题,但他要为他的父亲和母亲争名分。古代是以礼治国,礼为何物,它是一切社会行文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的我们很难想象那种在封建道德礼仪生活下的压抑和非人性。嘉靖皇帝跟他们官僚集团们一争到底,勉强获胜,但嘉靖皇帝在正直的海瑞眼中依旧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5、万历的荒怠

口拙且不被嘉靖喜欢的长子做了隆庆皇帝,短暂的统治,内阁权臣的斗争,高拱打倒了徐阶,张居正而后联合冯保扳倒了一向高调的高拱。万历9岁登基,张居正在上得到太后信任,在内有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在外有他任用的能臣武将辅助,明朝的权力集中到了从小便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张江陵手中,这真是已然堕落的明朝的大幸。一条鞭的税法改革、官员的考成法,张居正重整了慵懒庞大的官僚集团,河道得到修整,边防军事因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变得强盛,国库盈丰。张居正的改革是通过个人的权势达到了,万历十年无疑是黄金十年,但张居正去世后,一切改革付之东流。那些被压制的反对改革派看到了希望,等来了万历皇帝成年亲政,张居正死后,不仅改革付之东流,子孙更是跟着遭殃。他如同麦田守望者霍尔顿一样,对成年世界的迷茫和叛逆,长大后他看到的真相跟他从小被教育的世界完全颠倒,如父一样的张贤相并没有如同之前教育他,仁爱、节俭都是骗人的说辞,他儿时建立的世界被颠覆了。欲亲政勤政的皇帝开始不相信这个世界,跟他的官僚臣子们,争礼仪、争国本,争得太累了,他都输了,撂了挑子,爷不陪你们玩了。

门户之争,儒家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教义,儒家又分为义理和考据,书中写到“义理类乎宗教,考据近乎科学,二者相辅相成便为治世,若二者相倾,考据诽义理空疏,而义理则薄考据玩物丧志”,明代的士大夫多有节气,争义理,不畏皇权。而清一代,高压的统治和可怕的文字狱,清朝的大臣唯唯诺诺,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在野者多考据而不问世事。

6、天崇的乱亡

天启皇帝从小缺乏教育,唯独对木匠和建筑有兴趣,温仁的他任意放纵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祸国殃民,明朝已经不堪重负,即将垮掉。明崇祯不是亡国之君成了亡国者,从小在魏忠贤的恐吓和阴影中长大,生性多疑猜忌,清太宗用了“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就让崇祯皇帝废了自己的手脚,袁崇焕死于极刑。晚明名臣洪承畴也是明军自己将其推到清军阵营的,最后帮清帝国打下江山的他被录入乾隆皇帝时编写《贰臣传》。

7、南明的颠沛

没有细看,无非南朝金粉,福王与潞王相争,末日的荒淫和屠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历史离不开王侯将相,王朝兴衰。皇帝、文臣、武将,明朝以礼治国、儒家教义为正宗。皇帝是天下的仲裁者,也是天下人的表率,皇帝从小便受最好的儒家教育,熟识历史经典。他不仅有慈母,还有严师,更有不时在一旁督促他不可玩物丧志的伙伴(太监)。尽管皇帝有着最好的学习环境,但他背负的理想更沉重,以尧舜为最终榜样,可怕的尧舜之幽魂们令他身心疲惫、无力抵抗,沉重的宫门后,是沉闷的生活,一切都是他妈的别人安排的生活。一月三次的筵席,参与者是文官和皇帝,一切在繁文缛节的礼仪下进行,令人折骨伤筋的节目,名义是皇帝与臣子追求天下大同之治,但令大家都感受到舒服便是节目最后的宴席,似乎之前的一切都空虚的,只有桌上的食物是实在。那些文官是通过更加熬人筋骨、更加漫长的科举仕途,出官入仕看似个人努力的奋斗之结果,背后是先祖的艰苦勤俭、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含辛茹苦,人们只看到状元及第的白马和红花,状元脚下和背后的几许辛酸又有谁知。出官入仕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至上的朝廷如同筵席上君臣所追求的天下大同一样,高大上却虚无缥缈。万历朝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透了他手下的文官集团,他认为他们表面上公开的理想为“阳”,而人们背后不可告人的私欲则为“阴”,他的前任张居正致力改革而得罪群臣并因此死后落得身败名裂、子孙遭殃给了老申切身深刻体验。他夹在懒散的皇帝和结党营私的文官集团之间,早已身心疲惫,消极地调和着“阴阳”,无为而治。党派之间的攻击是那种“去皮见骨”式,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种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看似小事都可能在朝或在野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可怕的党争。在天朝人们崇尚的是衣着华丽、拥有口若悬河之辩才的文人士子,高中科举、圆通事故是人们公认的成功哲学,军人们在部队实战中历练的胆识、严格、精确的军事技术,以及其它的管理、建筑才能,离开部队,他们变得跟这个儒家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出路的武将,军事的没落是必然的。看了那些凋落的明中后期的名将,跳跃一下时空,你就会觉得现代流行的《中国好声音》一些节目是多么恶俗、误人子弟,比郭美美又好不了多少。

 

 

 清史部分:

1、洪业的开端:

    洪业的建立便是明亡清兴的过程,明朝毁于皇帝的荒怠、朋党纷争、贪污腐朽,礼乐崩坏、民生凋敝的明帝国早在明万历年间已经呈现衰败之相。清太祖努尔哈赤发轫于黑山白水之间,起家只有十三副铠甲,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军事制度,并参照蒙古文创建了满文,满族的文明和军事一切才从零开始,但它的发展速度和爆发力实在令人惊人。

    但明朝对北方的努尔哈赤重视时,清太祖已经拥有6万的八旗骑兵部队。萨尔浒之战,科举庸才杨鎬妄图携李成梁之余勇,号称20万大军,分兵四路进击。明朝主将平庸自大,手下各路将领则要么武夫要么疯子,苦了手下装备精良先进的明军,此役四路折了三路,八旗骑兵锐不可当,此役决定了后来明清之间国运。至此之后,满清独立、辽东战事的硝烟不断,而辽东的战事反而成了朝中党争磨盘下的米,纵有熊廷弼、袁崇焕、洪承畴等忠臣良将亦拯救将倾的大厦。清太宗手握八旗中两旗,联合代善,争得继承大位,改女真为满洲,立国号清。皇太极排除异己,集中皇权,大力生产,积极推动汉族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辽东的将领很大部分军户出身、身份地位乃社会底层,常常被昏庸的文官指挥者和贪腐横行的明朝官僚硬推到防守前线,在孤立无援、横征盘剥之下,这些将领反而被争来争去的朋党推到了对方阵营中。相反,皇太极却做出相反的姿态,怀抱降将和降臣。传说中,满清骑兵怀揣着半本《三国演义》便杀到中原,统一天下。这个故事说明,清朝在其勤奋、精明并且富有远见的领袖,积极学习和吸纳先进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入关逐鹿中原。

    清兵入关时的格局是,天下大乱,各路逐鹿中原,满洲八旗占领了辽东逼近山海关;大顺的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帝国的统治;大西军张献忠占据四川;明朝的大臣在南京重启备份朝廷,福王登基建立南明王朝(短命的小朝廷)。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以彪悍的八旗军为主,在明朝降将吴三桂、洪承畴等和汉人军师范文程的帮助下,由北向南、先西后东,清军入关,顺治皇帝进了北京城,身为异族的他们自称帮助重建原有的王朝秩序。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清军打败,他本人在逃亡路上,被地主武装捕获并杀死,大顺军成了既没有根据地也没有领导的流亡军队;大西军被清军攻破四川,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在西边井井有条地发展根据地,后来迎立了南明最后的皇帝永历,坚持了二十多年;分崩离析、军阀割据的南明王朝经历短暂一年的南朝金粉,南京城里弥漫着末日狂欢之气息,东林党、阉党的斗争历经天启、崇祯两朝,转换了场地,继续互厮。大厦将倾,少数人挺身而出,更多的历史记载却是大批降将倒向异族阵营倒转枪头,充当清军的马前卒。清兵入关,清国继承了明朝的一切,包括它的官僚班底、儒家礼仪、中央集权制度,一切皆因满清的统治者都觉得一切幸福来得过于突然,丝毫没有心理准备,作为一切皆无的边区游牧部族,入主中原当了偌大一个帝国的主人,沿用旧的方法和传统是必然的。洪业的建立历经了三代,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多半为摄政王多尔衮之功劳),接下来的少年天子便是出现在电视剧中最被广泛称颂的康熙大帝。

2、康乾盛世:

康熙可能是最开明、最善于学习的皇帝,少年天子登基,权力掌握在顾命大臣鳌拜手中,少年天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满洲第一勇士的骄傲和自大,扳倒其收回皇帝的实权。这位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历史、通晓满蒙汉三种文字,骑射同样娴熟的天子,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便是历朝开国之初都有之中央与地方间的问题,藩镇割据。汉代七王之乱、明朝朱棣则从藩王造反成功,清朝大不同,是藩镇割据并非王族,而是前明的降将。吴三桂多半不愿造反,作战经验丰富的吴军取得前期的胜利,但作为前明朝的终结者,此时出师却无名,终究年纪一大把的吴三桂熬不过年富力强的康熙皇帝。八年结束了三藩之乱,中央空前统一,只剩下孤悬海上的台湾岛和上面的郑氏集团,康熙皇帝在文臣姚启圣和武将施琅帮助下,收复台湾岛。西南、东南的边疆都稳固后,康熙皇帝集中力量稳固西北边疆,与前明的修建长城一味防守不同,他们同样拥有当时最优秀的骑兵部队,进取的进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算真正平定准噶尔部,而后来的十全老人不惨水分的武功也就只有平定准噶尔。

康熙大帝还算得上是马上天子,一生都在巩固祖先的江山基业,作为皇帝他也比较宽仁。圣祖晚年,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反复之间,18位理论上都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经过了一番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最后权谋大师皇四子雍正皇帝继承大统。那段故事,被现代网络的霸道总裁文狠狠地意淫了一把,那一年有部《步步惊心》的电视剧。雍正皇帝没有父亲康熙那么宽仁、光明和富于传奇的一生,他本人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严厉、准确、一丝不苟,而且精力旺盛。宽仁导致贪腐和荒政,雍正改变了康熙宽的政治风气,养廉银力图从技术上减少官员腐败;大兴文字狱,加强满族的统治和对读书人的意识形态之控制,那位曾经妄图投书造反的乡村无知老秀才曾静在皇恩浩荡之大义下写下忏悔录,诞生了一本独一无二的书,穷秀才和皇帝合著的《大义觉悟录》,后来又被乾隆给禁了;秘密立储,解决继承皇位的问题。雍正皇帝中年登基,十多年的管理,兢兢业业地进一步巩固皇权和统治,和平、稳定的政局、相对清廉的官僚班子留给了他二十五的儿子。

乾隆皇帝在他的黄金年纪幸福地继承了并延续清朝的黄金时代,他继承了这一切过于顺利。在三代优秀领导者的带领下,清朝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和昌盛,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后世人们称道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的统治分两个阶段,前四十年,年轻皇帝勤奋、好强,一改其父的过于严苛的制度风气,效仿其祖父的宽仁之风,大船在精明年富力强的船长带领下,顺风顺水;后二十年,繁华的盛世假象下,船长将三代人的功劳误以为全是自己一人之力创造的,骄傲和自大编织了千古一帝、十全老人的梦幻景象,文治即吏治、河道、漕运、盐务皆由贪腐、浮夸而败坏,所谓武功则进入中原后的八旗子弟早已丧失了战斗力、一些毫无必要的军事行动靡费巨大,多半落入贪腐官员口袋中。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便是另一个焚书坑儒的过程,加强雍正时期的文字狱,对占多数的汉民族实行愚民和高压统治;诗词歌赋、书法历史,皇帝本人精通汉文化,并以此标榜自己是合格的儒家圣明天子,同时又警惕满人的过度汉化,失去原有的彪悍民风;自满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可以享受臣民的称颂和景仰,乾隆五下江南,沿途奢靡豪华,所花费用多半皆有其宠臣精明的敛财专家和珅筹集(和珅掌管六部中吏部、户部、刑部,议罪银也由和珅发明创造);文人都埋头考据,文字狱如同不断收缩的鸟笼,面对皇帝专制,禁锢的牢笼,没有其它选择;名利二字,有鉴于党争之祸,清代禁止结党,皇帝十分反感争名死谏,皇帝宁愿给予其利极力遏制其争名,“奴才、奴才”,清朝的官僚都成了皇帝的奴才,唯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琉璃球般才是清一代为官之道,连议罪银都成了臣子向皇上献媚的绝好机会。饿殍遍野、民怨载道才是真相,盛世仿若镜中花、水中月。自大、衰老的清皇帝以天朝之礼礼送来访的英国使团,拒绝了与唯利是图的英国商人来往,一路井井有条并奢华的安排并不能掩盖帝国衰老和腐败的真相,乾隆朝便是清帝国骤然下跌的开始。

嘉道守文:

老皇帝挖下的坑,儿子谨慎并勉力地去弥补不断出现渗水的裂缝,和珅的倒台虽在情理之中,但也是嘉庆皇帝隐忍韬光养晦之结果。和珅的倒台并未引起一场腥风血雨,这是嘉靖皇帝的仁厚。但仁厚的皇帝却无法雷厉风行地锐意改革,朝廷上下皆是贪腐的官员、横行的胥吏,从来都是官逼民反。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贫富加剧,河道、漕运、盐务皆因贪腐失去了效率和秩序,人祸加剧了天灾,贫穷困苦的大多数生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社会危机和生存危机给邪教了缝隙。(千年末世说)白莲教、天理教、农民起义等造反危机,嘉靖皇帝一生都在忙于平息内乱,交给下一代皇帝已然是更加下滑的大帝国。道光皇帝则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大海早已经被欧洲航海冒险家们征服了,日新月异的帝国主义国家,航海在地球各个角落,殖民、掠夺,进行资本原始之积累。鸦片烟的问题,白银大量外流、军队丧失战斗力,勤俭的皇帝要严禁,钦点林文忠公前往广州禁烟运动。自我封闭的大帝国,底层百姓被礼仪、宗族家法牢牢地束缚在贫瘠且愈割愈细小的田地上,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生活在封闭狭小的铁盒子中,环境和命运使然,天朝上国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和无从知晓,凝固已然僵硬,内部的缝隙也渐渐分裂开来。而英帝国,两次使团来访和广州贸易,早已窥探这么貌似庞大帝国中空和羸弱,两万远征军浮海而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垂暮的道光皇帝派出的钦差如同王小波散文里的花剌子模信使,科技、军事巨大的差距,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在轮番使用剿和抚两种传统手段无效后,道光皇帝息事宁人地承认失败。至于失败之原因,归结于传统概念中奸细、奸臣。

晚晴变局:

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流失、官员糜烂、一切都失去了秩序,空泛地用道德再也很难掩盖任何黑暗,外侵和内乱,清帝国面对两千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而皇帝依旧是守道有余、才智魄力不足。正如崇祯皇帝一般,非无道昏君到亡国之君,咸丰皇帝遇到是一场全人类可能最残酷死亡人数最多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因天京内讧给了满清以喘息的机会。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直处于军事战争状态,洪秀全自称上帝之子、耶和华之弟,从天父那里得到斩妖剑,斩杀清妖和民间一切神像(包括影响中国人两千年的孔子)。最后外国侵略者在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到更大利益。满清的孤儿寡母在清朝最一流的汉人精英(曾、左、胡、李)湘淮军和侵略者的合作下,将太平天国困死于天京,天京城破,一场大浩劫结束。不曾想,其中一位寡母即慈禧太后,维护满清贵族利益,统治了满清最后的几十年。所谓同治中兴,不过是短暂和平时期,恢复原有的秩序,枪炮、舰船、炼钢、办新式军校等等都在旧有的秩序下进行。百姓依旧耕田纳税、读书人埋头科举、官员依旧腐败盲目自大,洋务运动,建立在浮土之上的军事、科技等现代化的改造。中央的集权者要修园子,奴才、亲贵大臣们,东挪西凑依例照办,军费、海防捐都用来填颐和园这个同时滋生贪腐的大坑。日本彻底西化,焕然一新,甲午一战,光绪皇帝为自己的热血付出代价,清流党们除了会骂人(百无一用是书生)。甲午战争的发展,如同梁启超所言,李鸿章以一人之力敌一国,惨败的结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日本占领了朝鲜、台湾,紧接着德国用一个传教士换得胶东半岛,帝国主义侵略者四面八方围过来欲瓜分整个中国。年轻的皇帝,痛定思痛,决心锐意革新,效仿日俄,废科举、办新式学校、练新军、发展工农业、办报等等革命改良,至上而下地改革。皇帝可能是好皇帝,但他却是听命于其皇阿玛的儿皇帝,企图用四个小军机架空整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光废除科举这一项圣明如康熙皇帝或朱太祖都未办到,瀛台泣血是注定的悲剧。对外国人既恨又怕的慈禧太后,在义和团运动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义和团运动一场底层百姓疯狂排外运动得到同样愚昧和仇恨洋人的顽固满清贵族的支持,仓促对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宣战,换来八国联军进北京,北京城再次遭到劫掠和灾难。李鸿章在生命最后阶段在忙完最后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签订庚子条约,清帝国赔偿4.5亿两白银。日本和俄国在清帝国的东北开战,在清之龙兴之地争夺厮杀中国之领土。仓皇逃跑的西太后,乘火车,迎接她的是李鸿章的继任者袁世凯。维新变法,在劫难之后,再次开始,科举终于在义和团运动和提倡新学之后,由下而上,真正地废止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过于一个千疮百孔的散沙一般的庞大帝国来说,可以称之为举步维艰,前进一点又倒退一步。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但辛亥革命突的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清继承了明的一切,制度、问题和危机,清代的皇帝都是对于汉人帝师而言,他们好学并勤勉的优等学生,精力旺盛的他们不仅是祭祀、礼仪典礼的表率,而且精力旺盛地管理着庞大官僚和广阔领土。清帝国的皇帝对于外戚、宦官、权臣都小心防范,实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臣僚和百姓都只能唯命是从,对于思想禁锢和愚忠愚孝的愚民政策,清代皇帝执行最为彻底。但这一切都当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落后、保守、无知和愚昧是如此顽固和固化,两千年的惯性难道注定后来的悲剧变革重复上演并付出惨重代价?

从明读到清,漫长的历史洪流甚为难读懂,知道一知半解权且记录下来,拾人牙慧,继续前行在读书的路上。



书评作者简介

toyman_28,个人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toyman_28/


向《学术周刊》投稿请点击:

《学术周刊》最新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