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阅读推荐】《历史的三调》

2015-12-11 思剑客



书名:《历史的三调》

副标题: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作者:柯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杜继东





书评
读《历史的三调》之小记



义和团对于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是爱国主义还是“叛乱”,是民族主义还是盲目排外运动,是愚昧无知的底层百姓的最后挣扎还是无能的政府昏庸无作为引起的大灾难? 义和团在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现代语境中的义和团似乎成了贬义词。历史中的义和团到底怎样开始、怎样爆发又是怎样瞬间消亡不再出现。义和团是多灾多难的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对于它知之甚少,印象深刻反而只留下些电影画面,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民众头戴红巾穿着戏服高喊着刀枪不入,身后则是敲敲打打的戏班子,他们就这样昂着头无畏地前行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中一排排地倒下,没有倒下的继续前进。

首先是叙事的历史,但它不能仅仅是冰冷的死亡数字,一百多名外国人、三万教民、数千名清兵、被清兵和八国联军前后夹击的数十万义和团以及更多无辜的直隶地区百姓,更不是后面辛丑条约的4万万五千两赔款。事实便是事实,便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义和团起因是教案,义和团从某种意义上以为认为是一场最大的教案。义和团的发源地是在山东鲁西南和鲁西北,大刀会和梅花拳,大刀会和梅花拳本来是村民习武自保的组织。由于地方官的懈怠以及地处各县的边缘交界地带乡绅领导的缺失,贫穷的人们自发组织以大刀会和梅花拳的形式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利益。但19世纪末,对于山东的普通百姓而言,街上流传的是甲午战败后从前线退下来的士兵带回来的对外国枪炮和舰船之可怕回忆和描述,因巨野教案德国人借此夺走了富庶的胶东半岛,而树立在城镇中心的教堂则成为对以上恐惧和焦虑的具体对象,教堂和里面的牧师、甚至教民都是邪恶的化身。即便同情百姓的正直官员对本地牧师的飞扬跋扈也无可奈何,义和团意为“联合起来共襄义举”,仇恨的种子早已种下了,通过艰苦锻炼而练成的金钟罩外门功夫对于洋人的洋枪洋炮不具备普遍意义,也过于费时费力。而降神附体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具吸引力,充满戏剧化的表演,简单的戏台,表演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历史和小说里的神仙、英雄,这种表演能令表演者得到关注和满足,也能令观看者也投入其中,甚至相信真的可以刀枪不入。

周锡瑞教授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认为义和团源于民间文化,对于起源其他学者认为或是团练之说或是白莲教之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从山东到直隶,从边远的乡村聚集到城市、中央,生存的焦虑和愤怒的火焰在1899年那场旷日持久的大旱灾下发酵越来越巨大,似要吞噬一切洋人以及有关“洋”的事物。此时还只是骚乱,即便最清醒的官员小心翼翼地处理跟洋人洋教有关的案子也头疼不已,一边是飞扬跋扈令人可憎的洋人,一面是高涨的民情民怨。而帝国的中央政府刚经历了一场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回到了朝堂,光绪皇帝离被废只差一步,慈禧太后刚处理完“家事”,那些使馆里讨厌的外国人竟然跑来要管她的家事。居住在使馆和京城的洋人和教民焦虑不安,他们不会因饥饿死亡,但他们可能被周围饥饿的人们包围攻击,因为大旱灾是一场天怒人怨,因洋人的存在而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西摩尔的联军从大沽口出发去北京保护他们的臣民,外国的军队要来北京,无疑再次刺激了慈禧太后和顽固满清贵族们敏感的神经,民心或可用,历代帝王笃信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牢牢地印在这些统治者的心中。虎神营便表达了统治者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憎恨之情,虎食羊、神灭鬼。义和团得到官方的支持,甚至太后的默许,在义和团后面便是端王、庄王、刚毅、毓贤等满大人,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围攻北京的教堂和天津的大使馆。“莫名其妙”的诏书被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置之不理,东南各省互保,在起源地山东的义和团也因巡抚袁世凯的铁腕统治而被镇压驱赶到直隶地区。对于直隶地区的百姓而言,义和团运动已经变成了战争,是一场大灾难,充满死亡的记忆、经历和恐惧,先是义和团控制了这里,接着是八国联军进城,这些所谓的文明国家对直隶地区人们的强奸烧杀抢掠更加野蛮、卑劣。直隶地区的清军和义和团对教堂和大使馆围攻数月无果,天津大沽口失守,八国联军冲了进来,进行更加疯狂的报复和侵略。义和团之前被清军推在前面当盾牌,到了慈禧仓皇西狩而去,清军开始对义和团的背后开枪,战场上到处是大师兄、二师兄的尸首,幸存下来的义和团四散而去,义和团不再出现在历史事件中。

义和团对降神附体面对真实的洋枪洋炮之破绽显而易见,为何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冲在阵前一排排地倒下,法术的失灵不得不寻求其它的方法解释和慰藉,这种不畏生死的行为很难简单地用无知、愚昧去解释,对于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是难以理解,生存的焦虑、旱灾的可怕、死亡的恐惧、对洋人即外来者的恐惧,生命的卑微在焦躁不安的环境下、狂热的愤怒情绪带动下做出的不可思议的行为?亦反思传统文化,民间信仰。

神话的义和团,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现实中人们从中攫取部分放大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变得不同。对过去的神话化有许多种形式,其中一种或许可被称为”普通型“形式,是指各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头脑中贮存的大量历史形象的神话化;另一种形式是修改自己的生平经历,即是说,我们经常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使之符合和适应我们的自我概念在生命长河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还有一种形式是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这种形式比历史著作更容易使历史形象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而义和团民众降神附身,请的神仙也是他们生活的时代,戏剧和小说中神话的神仙和人物,通过臆想和巫术借助天上神仙的帮忙驱走现实的妖魔鬼怪即洋人和一切跟洋人有关的事物。

看书需带着疑问去看书,《历史的三调》则让初涉历史的读者,对历史、对经历者的经历、神话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义和团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增加对历史审慎的态度。


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本公众号首发,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学术周刊》(微信号:xueshuzhoukan)


作者简介

书评作者:网友toyman_28,个人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toyman_28/


如果您认可这期文章,欢迎长按下面二维码为本期文章作者打赏



关于《学术周刊》

《学术周刊》是由高校青年教师发起创办的民间学术媒体,致力于传播开放,求真,创新,批判的学术精神,欢迎大家投稿!

合作QQ号:45380447

合作微信号:linxianzu84

投稿邮箱:xueshuzhoukan@foxmail.com



微信号:xueshuzhoukan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学术周刊》官方论坛已经成立,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即可进入论坛!





点击👇进入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