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阅读推荐】《天鹅绒监狱: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2016-01-19 马维 思剑客





书名:《天鹅绒监狱: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作者:(匈牙利)米克洛什·哈拉兹蒂(Miklos Haraszti)

译者:戴潍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书评


国家与自我审查的美学



我第一次知道米克洛什·哈拉兹蒂的《天鹅绒监狱》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以前。诗人、评论家凌越在他的集子里提到它。当时我就想:一座监狱,却是用天鹅绒材料制造的,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令人惊异而又深具诱惑的景象!于是当下就起意找寻中译本,却遍寻不得,不由地有些失落,也就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它早日在国内面世。好在,今年9月,这部在中东欧广为人知、早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的政论文集中译本出版,总算没有让人的期待落空。

与一般意义上对“审查制度”的定义不同,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审查制度,已经不仅仅是一套负责文化审查的具体官僚体系和程序,而更多地是指一种“文化语境”,或者说,是一套或隐藏或显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其中,旧有的、赤裸裸将艺术家、作家视作为天敌的做法已经逐步退场,至少是被暂时搁置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试图通过争取艺术家、作家本人同意,在表面上努力消除对立的背景之下展开的“审查”。事实上,明眼人早就可以看出,国家运用这种方式,更希望看到的,乃是由这种新型的、更为隐蔽的审查形式,来达到让作家、艺术家在将作品提交官方审查之前,就自行删除那些看起来不合时宜之处的目的。而这一招居然能够奏效,看起来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在国人,大概也实在都是不陌生的吧。

不过,究竟是谁创造了这种文化?为什么?如何?怎么能持续如此之久?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身在西方的东欧研究专家往往没有切实的生存体验,因为很难具备切近的问题意识,只能从文献到文献,由数字到数字地进行“客观”的学术研究,而不太可能真正深入探讨极权社会里的这些如此重要的现象。

在作者看来,生活在数百年前的英国诗人弥尔顿在其著名的政论文章《论出版自由》中对审查制度的未来所作的判断,在极权国家里纯属无稽之谈。弥尔顿的观点是,在与真理的斗争中,谎言是注定会被打败的。这样的看法,有些类似于现当代人对于“思想的自由市场”功能的界定,即认为审查制度本就是一种“徒劳且有缺陷的武器”,它的使用会反过来促进那些它原本着意防止的事物。但这样的观点,显然已经被二十世纪极权社会的雪崩扫荡干净了。

举例来说,关于“艺术必须是自由的吗?”这样一个在自由社会里不是问题的问题,极权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未必。甚至整个国家在艺术创作上体现的繁荣,也不必要以艺术家、作家们的自由创作为前提条件。在极权国家,创作者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或是忍饥挨饿,或是将自己“卖身”给市场了,因为有一种用来确保他们经济安全的制度,即国家供养制度,他们只需定期向国家提供它所需要的产品即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设想和做法,居然就成功了。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匈牙利官方曾因为流行艺术缺乏“教育意义”而打算将其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国家不再提供支持,却遭到大批官方艺术家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市场化之后艺术家的地位会下降,最终危及其生存。而官方其实是乐见艺术家的恐惧的,这证明,他们已经自觉自愿地与国家站来了一起,不再反对官方的艺术标准和审查制度了。就这样,“致命的温柔杀死了每一颗细胞的反抗之心。”

最后说一下作者在极权时代的亲身经历,也许并不是全然无意义的。作为一名坚定而温和的反抗者,哈拉兹蒂坚持不与当局合作,虽然曾反复遭到被大学开除、盯梢、审判的惩罚,却依然作为中坚,参与创办一本叫做 《讲述者》的“萨米亚特”(即地下刊物)。最终,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天鹅绒监狱》于1986年面世之前数月,他的母亲,一位有着闪亮亮眼睛的、优雅漂亮的老太太、作者最坚定的支持者,竟然被当局派来的一个政治疯子殴打致死,凶手甚至还刻意在作者手稿上留下了带血的指纹,以示对反抗者的挑衅。


注:书评为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发布,其他媒体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您认可这期书评,欢迎长按下面二维码为本期文章作者打赏





关于《国民阅读推荐》

《国民阅读推荐》栏目以“传播文化,启发民智”为宗旨,如果您认可我们栏目,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

关于《学术周刊》

《学术周刊》是由高校青年教师发起创办的民间学术媒体,致力于传播开放,求真,创新,批判的学术精神,欢迎大家投稿!

合作QQ号:45380447

合作微信号:linxianzu84

投稿邮箱:xueshuzhoukan@foxmail.com



微信号:xueshuzhoukan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