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阅读推荐】《鸦片战争》

2016-03-02 toyman_28 思剑客



书名:《鸦片战争》

作者: 蓝诗玲 (Julia Lovell)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刘悦斌

出版年: 2015-7-1


书评


抛开历史教科书而对鸦片战争全面了解



    甲骨文出品的书,质量确实不错,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鸦片战争,先前看过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里面的史料偏向清代档案,本书也大量引用了《天朝崩溃》里的史料。但它又从另一个西方的视角看待这场鸦片战争,给予中国的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此书足以令读者抛开历史教科书中对鸦片战争的刻板印象,作者为读者娓娓道来,这一场对于中国而言千年为有的大变局。
   鸦片战争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是首先面对的问题,它到底是因鸦片引起的还是因贸易而起的战争。鸦片到底是怎样的东西,从绚丽诱人的罂粟花所结的果实中汁液烘干而成。鸦片最初是应用于药物,鸦片具有麻醉镇痛、治疗痢疾的效果,而鸦片会刺激人体快速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使人们感到愉悦舒服,忘记忧愁。个人认为那种借由药物达到的愉悦,如同普通人家借高利贷一般,此时轻松获得快乐大部分彼时身体要加倍偿还,依赖性越来越强,而且愈陷愈深很难戒断。鸦片烟的吸食颇具东方特色,它给吸食者一种东方道家修道升仙的幻境。在1840年之前,鸦片烟在清帝国的境内已经泛滥成灾,之所以泛滥,除了西方冒险家和无耻商人大量地走私鸦片到这里贩卖的外因之外,吸食鸦片烟的人在帝国内是如此之多,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营兵脚夫,鸦片烟馆如同茶馆一样多,吸食鸦片更成为人情和接待的礼节。而贫苦的人为何吸食靡费的鸦片,除了向上模仿富人的生活外,18世纪百姓贫苦令人绝望的生活,鸦片的吸食给它的吸食者以慰藉和解乏。至于鸦片到底是药物是毒品还是洪水猛兽,反应迟钝的清帝国中央还尚未察觉,剧增的鸦片从广州的公海不断涌进封闭的帝国。
  群臣上奏,关于禁烟还是驰禁,皇帝照例令满朝文武讨论。道光皇帝选择了严禁,但此时这个满清贵族统治下的帝国,面对此问题,已经是强弩之末,早已走下坡路的官僚政府无法应对境内鸦片的走私。即便官僚大臣的共同意识到鸦片所带来的道德和白银流失对于帝国的严重后果,严禁鸦片在那些荒怠的大臣那里已然成为常态化,定额所上缴的鸦片可能只是鸦片贩子与受贿的官员合谋的结果。皇帝选择了帝国清廉和最有效率的封疆大吏林则徐,寄予厚望,皇帝对于每一个他任命的钦差无不寄予厚望,而后来的结果不断恶化,期望越高失望则更深,连皇帝本人也对这次“边患”自责。
  钦差大臣林则徐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令对鸦片的禁令有效彻底地解决,禁烟不仅仅是严禁那般单纯。此时人口剧增、官员贪腐、贫富差距大、白莲教反叛和满汉问题令这个处于衰退期的庞大帝国已经十分衰落,而农耕社会,封疆大吏林大人对于洪患和旱灾的问题显得更多关注和迫切,但皇帝对他寄予厚望,自信的他不会令皇帝失望。对于地方官员腐败和低效率,他显然是十分明了的,如同其它名臣一样,禁烟,他似乎也如治水一样。他来到了鸦片的源头,广州,一边整肃吏治,一边对吸食鸦片者采取严刑峻法、保甲举报(这种方法极易产生如同《叫魂》里那般借用公器和权力报私仇纷争),而这些手段其实跟两广的总督所做并无差别。而鸦片真正的源头,便是广州行商商会里的那些外国鸦片商贩和冒险家。钦差大人获得民众和本地乡绅的支持,他开始将矛头对准了那些商会里的鸦片商贩。“不可浪战、勿开边衅”,皇帝留给林大人的另一个难题,但对于天朝的朝贡制度下,用武力令这些不道德的鸦片商贩上缴鸦片烟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林大人采取的只是小心翼翼地软禁这些人,鸦片贸易的利润是大英帝国维持殖民地的重要收入来源,商务总监义律巧妙地将私人财产的鸦片变成国有的财产后上缴给清朝政府,鸦片成为国有财产,意味着禁烟已经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虎门销烟鼓舞民众和令皇帝甚感欣慰,远在地球另一边的英帝国准备用炮舰和战争,逼他们认为的傲慢、野蛮和偏见的封闭之清帝国签城下之盟,开放门户和贸易。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同样傲慢和充满偏见,强盗逻辑令他们打着文明和贸易的旗帜,似乎这场战争是为贸易而战,为国家正义而战,鸦片只字未提。而战争的另一方丝毫没有准备,或者说,那种准备只是常规性的防御,漫长的海岸线,于险要关键处加固炮台,补充足额兵勇,但那些被固定在炮台上的落后铸铁大炮对自己部队的威胁甚至超过它们对海面的威胁,而炮营的士兵良莠不齐,对于他们来说绿营这份工作不足以令他们养家糊口,他们并不知道为何而战,将领和官员只能用真金白银去激发曾经的勇敢。貌似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清帝国这边,鸦片战争是非道德的,绿营军队处于防御具有地利,民众和乡绅支持禁烟;但事实却是,鸦片战争的天平明显倾向大英帝国,船坚炮利,大英帝国是经过工业革命而飞速发展,清朝则是古老封闭的农耕国家,停滞几百年的垂暮老人。这个庞大的国家自身已经无比衰落,它的军队早在乾隆年间已经显出衰败,帝国的官僚和军队与它的百姓是紧张敌对的关系(因此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满族官僚也常常警惕着占大多数的汉族百姓。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如同一个强大、团结有共同理想的整体,它面对的则是一盘散沙一样的防御,陆地上防御的部队疲于奔命却总是被动挨打,沿海的百姓并不关心这场战争,为了生活他们甚至会为侵略者提供水、食物甚至带路,而内陆的百姓更是毫不知情地过着勤劳贫苦的生活。帝国中央的皇帝面对突如其来的外夷侵犯,他还在剿和抚之间游移不定,沿海的防守被一次次轻易地攻破,靖逆将军奕经、果勇侯杨芳、扬威将军奕山在广州与江浙的表现实在令他失望,谎言瞒住了一时,英军的炮舰很不给面子地一再揭穿这些谎言。最后的南京条约,这次靡费巨大的战争的失败令节俭出名的皇帝无颜面对先祖,最好的方法便是尽快结束这场噩梦。至于失败的原因,如同传统的戏剧一般归罪于昏庸的奸臣和大量的奸细,林则徐大人被传说或者说因慰藉失败者内心而塑造成为岳飞、袁崇焕的人物,失败令皇帝和他的臣民同样难以接受,归罪于少数人的错误可以接受。
  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可算是两千年以来的前所未有大变局,噩梦对于这个古老文明沉睡中的帝国,它仅仅才是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天国起于金田起义,大量底层流浪、贫穷遭受天道不公平的农民在宗教和萌芽状态的民族主义组织下形成强大的风暴,席卷大半个中国,形成与清政府分庭抗争的局面。全球早已进入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地球在因航海的连接成一个平坦辽阔的整体,大英帝国作为日不落大帝国,贩卖鸦片给中国,换回丝绸和茶叶,英国从独立不久的美国南方进口大量棉花,商业贸易在蒸汽机和蒸汽机船的轰鸣中疯狂加速,大英帝国也疯狂地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太平天国与美国南北战争,几乎处于同一个时期,也有相似之处。南北战争令英国失去了大量便宜的棉花。而东方这边,则令英国侵略者十分焦虑。通商口岸的约定虽然签订,但条约签订是一回事,具体实施和执行则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广州,这个最初的通商口岸却拒绝履行条约里的城内建领事馆。借由““亚罗号事件”英军用炮舰打开城门城,用武力解决,著名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叶名琛成了这次进城事件的替罪羔羊,这位总督同时又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屠夫,手中沾满了太平天国有关和无辜的百姓的鲜血。英法联军的舰船继续北上,攻破大沽炮台,签订《天津条约》,攫取更多利益。咸丰皇帝在1860年可为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自己的内讧令北京的清政府暂时安全,但江南和江北大营再次被攻破的消息令群臣再次动议迁都,而1858年在大沽炮台骄傲自满的英法联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鸦片战争期间的军事失败震惊英法,他们再次组成联合舰队,集结在大沽炮台,签约与换约之间的歧义,双方争执不下,清军掳走了英法的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令侵略者不满,进攻北京,英法联军疯狂地报复清政府的行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并烧毁了圆明园。此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两江总督曾大人和他的湘军取代了绿营成为对付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正忙于与太平天国的陈玉成和李秀成的胶着之消耗战,勤王救驾也是鞭长莫及。
  尽管大英帝国口口声声声称在太平天国和清政府之间严守中立,事实证明他们在南北战争中没有做到一样,保护自己的商业贸易以及不断增长的贪婪欲望,为了自身的长久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更大利益满足后的外国侵略者们明显地支持他们同样不喜欢的清政府。可以这么理解,太平天国的革命是在持有儒家正统信仰士人和乡绅领导的湘军和淮军,与外国侵略者的联合下(恭亲王提出的建议同样为“揽外必先安内”)扼杀的。他们剿灭这次惨烈的农民起义,保住了残喘的清政府,进入半殖民半封建时代。而所谓同治中兴,也是建立在万千骸骨之上,恢复往常的专制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举、官员贪腐、军队腐败、百姓贫苦,一切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照旧。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外国侵略者纷纷而来,侵蚀和压迫只会随着贪婪而增长,冲突随着进一步的侵蚀越加剧烈。


书评作者简介

toyman_28,个人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toyman_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