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儿女,在各自的生活里安好便都幸福
昨天看到某论坛的一条热帖:70岁的父亲手脚颤抖,被诊断出帕金森症,治疗帕金森症的药物又对已经二十来年的心脏病有副作用。父亲哀伤地对儿子说:“你妈妈已经去世了,你是独生子,你还没结婚,如果哪天我站不起来了,就只能靠你一个人照顾了啊!”发帖人是一个33岁的大学教师,博士毕业不久,发帖主要是感叹他这样的家庭,还能不能找到老婆。
此热帖有数百人留言讨论,如何讨论,此处不表。此贴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自己亲人的责任问题,尤其当一个年轻人对自己父母的生活状态有强烈的改变冲动时,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现实的无能为力相互交织,慢慢地,由最初的敏感变成后来的麻木,由最初的心急火燎变成后来的视而不见,由最初想要做个生活的改造者变成后来只想做个生活的顺从者,然后安安静静地待在生活的角落里,冷峻地注视着想要改变的东西依然我行我素,而自己不再焦灼,不再冲动,不再愤怒,坦然地接受一切,最后明白:除了自己的心态,你什么都改变不了。或许,生活本不需要谁强扭着改变,也不需要谁为他人的生活或命运夙夜忧叹,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当然,我的这些想法与帖子的内容似乎无关,只是看到此贴让我又一次想到了无数次想过的这个问题,然后决定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年前我匆匆回了一趟西北老家,因为儿子年幼,不方便在严冬季节从南方带到北方去过年,所以我只能一个人回去。
踏进老屋,看到父亲正蹲在火炉前烤火,手里端着他那杆一尺来长的旱烟斗,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烟,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有点儿“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感觉,身上的衣服也不干净,脚上还蹬着一双夏天的凉鞋,他把这鞋子当拖鞋穿,冬日里没事不用出门,穿简单的鞋子方便上下炕。母亲穿着臃肿的棉衣,圆得像个棉花球,外面罩着一件穿了很多年的罩衣,裤子比较窄小,上身的大衬托得下身看起来更小,总体看起来很不协调,裤子的两个膝盖处有两大块没有拍干净的黄土,显得邋遢。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十多年来,为了改变他们落后的形象,我费尽心力,衣服买了很多,但他们就独爱那几件旧衣服,新衣服大多压箱底了。他们每次拿到我买的新衣服,都碎碎念着:“浪费了,老了,不需要这么多了。”感觉接受一点儿好的东西就很有心理压力一样。不光穿衣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如此。
他们的这种形象,搁几年前,我会有不悦,甚至会指责他们,但现在我不会了。不仅是因为他们已年近75岁,恐怕更因为我快40岁了。十多年来,我想让他们改变,结果他们没变,我却变了。比如现在看到父亲大冷天还穿着凉鞋,我就想他应该每天上上下下那个一米来高的炕头很多次,这说明身板还硬朗;看到母亲膝盖处两块没拍干净的黄土,我就想她还能跪着烧炕,说明身体还行。看到他们虽然衣着邋遢,但还能行动自如,甚至都还能下地干活,进门干家务,我无限欣慰,二老只要健康着,何必要求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衣服多久洗一次?活到这个份上,外表已经不重要了,我所求的,唯有健康。
回想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内心的责任感何其沉重,我觉得就算我拼尽全力,也要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早早地退休,不再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悠闲地漫步在村里的小路上,就像我家旁边那位退休的小学教师一样。当时我还跟一个生意做得特别好的亲戚说过我的愿望,她说不可能实现。
果然,没有实现。因为没有人能改造得了别人的生活,更不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生命历程行走着,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他的情商,他的幸福感,他与伴侣的关系,他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等等等等,都决定着他的人生。外力,至多在经济层面做些改善,而幸福,却更多地取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点点滴滴是每时每刻的活法,只能当事人自己去面对,外人真的无能为力。
记得2010年我回家过年时,看到父母的生活状态,还《一声叹息》(点击阅读)来着,后来逐渐明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把握的,正如那篇文章中所言:“你可以改变你能改变的,但是你必须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因为生活需要的是妥协,不是执拗。所以,尊重别人的生活,尊重别人生活中的权利,不要自以为是地去改变,也不要因为没有改变而懊悔自责,因为幸福有多种形式,你认为的幸福,未必就是他想要的。”
这不是推卸责任,这是一种成熟。心态上从年轻时候的奋力去改变到中年时期的坦然去适应,代表着你与这个世界的和解,也是个人境界的一种提升:由只从自己的的感受出发到尊重别人的感受。
其实,这又何必。用自己的双肩扛起父母的人生,父母未必幸福,用自己的双脚帮父母走完剩下的路也未必是父母所愿。无论何时,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与儿女,大部分时间里只能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遥望彼此,然后各自走着自己的路,谁都不能代替谁去生活,就像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说的:《父母与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点击阅读)。
《缘分》文说出了很多人的内心感受,所以有很多读者留言,我记得有一个读者说:她在北京,觉得父母在老家很孤单,所以就想接二老来北京常住。恰好自己也生孩子了,需要父母来带,所以理所当然地就让父母来了。孩子带到了三岁多,上幼儿园了,她觉得父母已经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应该可以开心快乐地待在女儿身边养老了。结果父母很郑重地和她谈话:“孩子已经送进幼儿园了,你们自己也能管得过来了,我们两个能不能回老家去,因为我们想家。”那一刻,女儿泪奔。她原以为自己在帮父母过更好的生活,哪曾想,父母其实是在帮自己,帮完了,他们要走了。
常常,子女总自以为是地认为,给父母物质上最好的,让他们住洋楼,穿洋衣,吃洋餐,周游世界,才是幸福的,而完全忘记了父母内心的需求,忽视了父母内心被几十年的生活所锻造出来的幸福观,把自己认为的幸福生硬地套在父母的身上。做到了,沾沾自喜,做不到,耿耿于怀。
其实,不打断父母正常的生活恐怕才是最好的。这就犹如一颗大树,你觉得它长在贫瘠的地方受苦了,所以你想把它挪到自认为肥沃的土地上,为了成功挪走,你不惜砍掉它的枝枝蔓蔓,让他脱离曾经生长的环境,孤独地伫立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间。你心安了,可树呢?
最近几年我接父母来这个南方城市短暂居住过几次,每次一月有余,父母待在我这里的时候,都变成了瞌睡虫,母亲常常几天不下楼,睡得昏天黑地,父亲也有打不完的盹,那种状态,让我真不忍心把他们再留下来。他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他们需要触摸自己熟悉的一草一木,他们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活出活力,活出精气神。
所以,过年回家,无需太多乡愁,不要有无力感,也不要悲伤,高高兴兴地回,然后开开心心地走,只要父母还能自由行动健康生活,就无需太牵挂,其实他们也很幸福。
对于文首提到的帖子里的那位大学老师,我想说,该找老婆就找老婆,不要有太沉重的心理负担,你想得沉重了。
杨昇原创美文推荐(直接点击可阅读):
● 杨昇原创文章,喜欢就请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来源
● 其他合作请联系作者微信:36401867
更多原创美文,请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绿时采”(lvshicai8),总有一篇触动您!好文请与朋友们共赏。
本公众号每周发布 2 篇杨昇的原创美文,长按下图二维码可关注。
本文作者介绍:
杨昇,大学老师,文学爱好者,互联网追随者,创业实践者,坚持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情感,有10多年短文写作历程,其文字多年来陪伴很多人走过了人生的某些阶段,总有一篇文章能在你的内心引起共鸣。
↓↓↓需要纯正亚麻籽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