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底“读”的是什么,“行”的又是什么?

杨昇 在作文里成长 2020-12-03

80、90后们的人生导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无数个场合无数次演讲中都说过,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四年里读了800本书,他也建议大学生们在学校的四年里至少要读400本书。这个说法凡是听过俞老师演讲的人都知道。

我听到这个说法时,首先想到的是俞老师到底都读了些什么书?读这么多的书到底有什么用?

因为这两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所以我也就没读什么书,真是惭愧的很。

可能有部分人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古老的说法几乎每个识字的人都听说过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有多种出处,有说“万卷”指的是皇帝的试卷,那么“读万卷书”说的是要读能让自己金榜题名取得功名的书。

而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有考证的出处来自明朝的董其昌,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显然董其昌说的是多读书多行路可以提升个人“气韵”,进而会有利于作画。

现在人们说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说的是“多读书、多行路”对个人成长的促进和“三观”的塑造,这里的“万卷”和“万里”都是数量词,后人这个理解跟董其昌的看法是一样的。

可见古人也是倡导要多读书的。但是我们知道古代没有什么专业书,古代文人们推崇的是“儒家经典”,大多讲述的是关于治国理政的理念、人际关系的取舍和修身养性的修为,那么古人倡导要多读这些书,除了求取功名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俞敏洪老师倡导多读书,除了读专业书之外,他还读了些什么书?

“为什么要多读书?”“要读什么书?”这两个深刻的问题我最近略有所得。

遇到了一个事。对这个事几个年轻大学生欣喜得不得了,以为是天大的好事。我把这个事拿到有十多个四十岁以上中年男女参加的饭局上去讨论,竟然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个好事,都认为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背后有玄机,肯定有陷阱。

平常我们所有人评价学生时都喜欢说学生傻,说少男少女们不成熟。这种说法显然是对的,因为社会上的很多欺骗都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什么是“傻”?什么是“不成熟”?为什么年轻人就“不成熟”?怎样才能“成熟”?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意识到,所谓的“傻”和“不成熟”其实就是对“人性”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从而对不符合基本“人性”的欺诈行为不能有效鉴别。

从这个感悟出发,我想到,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恐怕不在于读书和行路本身,而在于通过读书和行路来“认识人性”。“读万卷书”,就是了解书中前人记录和总结的人性;“行万里路”,就是通过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来接触更多的人,从接触的人身上“了解人性”。

一个人对“人性”了解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自己的人生,成长是不是健康,事业是不是顺利,家庭是不是幸福,这都有赖于对人性的认知,因为这所有的过程都是你与他人博弈的过程,不按照基本人性去博弈,必然会伤痕累累,甚至一败涂地。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通过人与人发生关系来维系和推动的,几乎没有人能独立于天地之间,古代隐于山水之间的“隐士”或许可以做到,但现代人绝对做不到不与任何人发生关系。而要与人发生关系,就必然脱离不了人性的困扰,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类社会的大环境小气候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单纯没有纯洁。

既然人性这么复杂,人与人的关系这么复杂,那么不了解人性,在“凶险”的社会中“裸奔”,就必然会受到伤害,不是被欺骗,就是被打压,总之,自己就得付出代价。

要想付出的代价小一点儿,就得去了解人性。而要了解人性,除了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地在付出代价中摸索之外,就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获得。这当中“读万卷书”无疑是“认识人性”、“获得生存智慧”的捷径,一个人只需要待在斗室之中,不需要劳碌,不需要付出代价,读一读前人写就的书,就可以认识人性,就可以增加生存智慧,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气韵”和眼界,可见“读万卷书”有多重要了。

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不清楚人们读小说到底有什么用。一般而言小说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书中所述的故事不真实,人物不存在。作者虚构一个故事,读者有读的必要吗?人们读小说,除了通过作者设计的这个精妙的故事来娱乐自己外,到底有什么用?

我更疑惑的是,全世界范围内,人们谈到“文学作品”,大概率上说的是小说。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传承百年千年的大多也是小说。世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原则上是授予在整个创作方面都有成就的作家,但获奖作家基本都有长篇小说作为代表作,也有一些作家仅仅因为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奖,如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等。

在中国,人们谈到文学作品,必然绕不开“四大名著”。说到现代文学,必然要说“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长篇小说。

那么,长篇小说作为文学的“瑰宝”到底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呢?

展开《红楼梦》,我们看到的是数百人物之间的日常关系,《红楼梦》虽然是小说,故事可能是捏造的,但是故事中的几百个人物是活灵活现甚至有血有肉的,他们的心理、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关系被作者描写得活灵活现。通过读这本书,读者们可以了解“人性百态”,可以从书中所展现的“人性百态”中学到立身处世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所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性百态”,从而增加读者的生存智慧恐怕是长篇小说被世人热捧的原因吧。

同时,这一点恐怕也是古人和今人们倡导“读万卷书”的原因。

一个人要是经常被骗,那肯定是因为TA对人性认识不足;一个人要是有一双洞悉人性的眼睛,那么任何骗局在TA的面前都是“皇帝的新装”,TA一眼就能透过骗局看到“私处”。

清人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总结道:“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要识别“妖”,你得先看出“反常“,但是如果你连什么是“正常的人性”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识别反常呢?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无业老男人零成本搞定15名女大学生,女孩自费打胎还被骗钱”。如果这些女孩子对人性多一些了解,怎么会被骗得这么惨?

所以,那些还很“单纯”还很“傻”的人们,不要偷懒,没事多读书,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洞悉人性增加智慧吧,毕竟所有的“生存智慧”几乎都是在“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感悟出来的。

 



推荐作者更多文章(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1.  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2.  父母和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

3.  为什么还不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因为还有向往诗和远方的心气

4. 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

5. 人生如戏,不要在别人的戏里迷失自己

6.  在性事上,人类以前不高尚,现在也不龌龊,历来如此

7.   命运拐弯处,那竭尽全力拯救自己的韧性

8. 再老,也是父母的孩子;再小,也是生命的延续


●  杨昇原创文章,喜欢就请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来源

●  其他合作请联系作者微信:3640186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