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远征军沦为美英战略牺牲品 | 短史记

2015-08-10 杨津涛 短史记


图注:1945年4月,缅甸战役结束后,新六军在等待空运到芷江战场


英国不欲固守缅甸,且阻挠远征军入缅作战,缅甸战局迅速恶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达成共识:“尽管日本参加了战争,我们的观点仍旧认为德国依然是胜利的关键,只要德国被打败,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就必然接踵而来。”在这个“先欧后亚”的理念下,美、英一方面不肯给中国大笔援助,一方面又希望中国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而中国需要的则是大批援助,以及盟军的协同作战。中国与美、英在战略目标上的这种矛盾,成为导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最大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缅甸至关重要。滇缅公路北起昆明,南至北缅重镇腊戍,然后通过缅甸中央铁路,通向南端的仰光港,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为确保滇缅公路,中国很早就制定了《中英缅甸共同防御意见书》,但并不被英国所接受。他们“幻想以大英帝国的招牌吓唬日本。他们说英国有雄厚的力量,认为日寇不敢轻于向他们挑衅;如果日寇要截断滇缅路的话,必然从中缅或中老(老挝)边境,而不会经过缅甸。”①同时,“英帝国的一个国家应该由帝国的军队而不是外国的军队来保卫才符合理想。”②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这种自信毫无依据,日军很快发动了对缅甸的攻势。中国早在1941年12月就下达了入缅作战的动员令,但英国害怕中国趁机控制缅甸,威胁其殖民利益,多次拒绝了中国军队的入缅要求。


其实英国并没有决心和实力保卫缅甸。英国在远东地区看重的是新加坡和印度,“视缅甸则不同,其所取政策似为可能保护则保护,如不能亦不必尽最大之努力,以免因此消耗可留以用于另一重要战区之军队”。丘吉尔更在回忆录中说:“在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他(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防守缅甸……对英国人来说, 放弃一百个缅甸也不会比失掉一个印度更重要。”③因此,英国部署在缅甸的兵力极为有限,仅装备不佳的一个印度步兵旅、一个缅甸步兵旅等,总兵力约2.6万人。


1942年2月,日军不断增兵缅甸,并包围仰光时,英军才被迫向中国求援。由于英国贻误战机,第一批远征军出发不久,仰光就被日军攻陷了。蒋介石由此“对英国人的后退和冷淡不胜厌烦,对他们的动机和意图也极端怀疑。”他放弃了将远征军指挥权交予英军的既定方案,改让史迪威指挥远征军。④



图注:1942年5月,史迪威的车队在从缅甸战场撤退


史迪威基于美、英共同利益,制定不切实际的反攻计划,招致惨败


缅甸在地理上以曼德勒为界分为两部分,称为“上缅甸”与“下缅甸”。在日军占领下缅甸后,远征军保卫仰光的作战目标不复存在。这时蒋介石一度计划“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但他知道此举不为美国所乐见,于是决定固守曼德勒地区,防卫上缅甸。这样一则可保住中印通道;二则可使其充当中国大西南的屏障,从而实现中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⑤


史迪威对此并不同意,他要求中国远征军与英军配合,反攻仰光,夺回整个缅甸。史迪威的出发点是美、英战略利益,他希望保住缅甸,延滞日军进攻,减轻英军在印度的压力,使英军能在欧洲战场发挥更大作用。在战场上,史迪威甚至指挥远征军,掩护一意避战的英军撤退到了印度。


在史迪威看来,“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本来)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⑥言下之意,即是要远征军继续在缅甸与日军作战,为盟军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缅甸战局持谨慎看法的蒋介石,劝说史迪威,“实有应用纵深配备战略之绝对必要”,“不宜远离根据地向前突进”,唯有在确保曼德勒后,才能“派遣部队南下,作反攻之准备”。蒋介石还列举了中国军队3个师才能抵挡日军1个师、中英军队不易协调、缅甸人倾向日军等不利因素,以求说服史迪威。⑦


史迪威不为所动,并在日记中嘲笑蒋介石,“曼德勒毫无军事意义,作为一个防御阵地也没有有利条件。”“他在地图上围着曼德勒画了个圆,指着它用戏剧性地口吻说,‘这里是缅甸防御的关键。别管它的南边发生什么:我们必须在曼德勒部署坚固的防线,保住它。”⑧最终蒋介石为了不开罪美国,只得让步,同意将远征军主力南调至同古一线,其着力防守曼德勒地区的计划流产。


史迪威不顾中国利益,轻敌冒进,由于远征军兵力不足,且英军配合消极,导致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战局崩溃后,史迪威、蒋介石在布置撤退时又做出一系列错误判断,加重了远征军的损失。正如蒋介石后来总结的那样,“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是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主,而为情势所趋,不得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价值亦颇大矣。”⑨远征军入缅作战,被迫服从美、英战略,其本意在借此提升中国在盟国中地位,但因作战失利,结果适得其反。此一事件也大致反映了中国在盟国中的基本情状。



图注:1942年,运送到印度的美国租借物资


注释

①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远征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0页;②⑤⑨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2期;③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75年,第285页;④方世凤:《盟国在防守缅甸战役中的合作与矛盾》,《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⑥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8 页;⑦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⑧《史迪威日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历史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后分享

◆点右上角->发送朋友或朋友圈


快速关注◆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点标题下->今日话题->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短史记编读往来”,短史记编辑部全体编辑,每天在这里不间断直播,欢迎挑战观点、提供选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