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这个谣言,是谁捏造的? | 问答

杨津涛 短史记 2018-08-26

:一直有传言说,蒋介石是河南许昌人,本名“郑三发子”,请问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文 |  杨津涛


这个传言最早见于上世纪40年代。


当时曾有一个长得很像蒋介石的河南人,自称“郑二发子”,到重庆“认弟”。1962年,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里说:


“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很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某从河南家乡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兄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来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了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同胞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老儿是自己的亲哥哥,不但不接见,并立刻叫戴笠替他处理这一件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案’。”


照沈醉的说法,戴笠怕郑绍发把秘密泄露出去,就把他给软禁起来,过了很久才放回。


图:沈醉《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对时人颇多污蔑


众所周知,沈醉的回忆文章惯于夸大事实,可信度不高。他在写“郑绍发”的时候,很多情节参考了唐人的小说《金陵春梦》。


不过,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河南人到南京找蒋介石“认亲”,倒是确有其事。台湾“国史馆”收录有“郑发呈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为请求谒见”(1948年6月22日,数位典藏号:001-015010-00001-101)等档案资料。


图:1948年郑发请求谒见蒋介石的信函


不过,现存档案史料中,见不到沈醉所谓的“戴笠奉命软禁郑发”的记载。


至于蒋介石变成“郑三发子”,实与当时有媒体借题发挥有直接关系。


冯英子:“郑三发子”是我生造出来的



著名报人冯英子1986年在《郑三发子的名字由来及其他》一文中披露,他主持香港《周末报》期间,曾在1949年12月发表一篇《蒋介石身世之谜》,其中说:


“民国三十年在重庆……说他是河南许昌繁城镇的人,本来姓陈(疑为“郑”字之误——引者注),弟兄三个,他是最小的一个。幼年死去父亲,他只有两三岁,母亲在开封一位开银楼的奉化蒋家做奶妈……后来蒋老板年纪大了,把店盘给别人,带着妻儿一同回到奉化,因为顾全妻子的脸面,蒋介石被认为他的亲生儿子。”


图:冯英子,曾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上海《新民晚报》副总编辑等职


1950年1月,《周末报》还发表了一篇来稿,作者自称见过蒋介石的这位“胞兄”,并听他说起蒋介石身世:


“那是光绪初年,咱河南大灾,家母领着我弟兄俩逃荒到信阳,就在蒋家佣工,因此家母就改嫁蒋家,他才八岁只有跟着母亲,我已十二岁就和一个同乡在第二年回去,北伐的时候他到过繁城。卅二年我去重庆找他,没有得见,那个姓戴的派了四个人陪着我,不准我这,不准我那,我受不了,卅五年就回家了……”


冯英子1995年随上海作协到奉化溪口观光,又想起这段往事。时过境迁多年,冯终于承认“这事倒是我生造出来的”:


“1949年时,坊间曾说蒋介石是郑三发子,其实这事倒是我生造出来的。1949年间,我在香港办《周末报》,当时有人投稿,说河南有一个人,到重庆寻蒋介石,说蒋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郑二发子。蒋介石没有为难他,叫军统局的戴笠把他遣送回乡了。我想既然蒋介石的哥哥是郑二发子,那么当然他就是郑三发子了,于是就在《周末报》上,写郑三发子如何如何了。当时作为敌对的阵营,互相丑化对方的统帅,是不成问题的。不料后来庄严澍先生(即唐人)写《金陵春梦》,即据此大写郑三发子了。


如冯英子所说,庄严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写的《金陵春梦》第一集,让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本书说:


蒋介石“姓郑,乳名三发子,河南省许州(今许昌市)西北十二华里的河街人氏”“大哥名叫郑绍发,比他大七岁,二哥乳名二发子,比他大四岁”,后来许州发生大灾,母亲带着郑三发子逃难到浙江,改嫁给盐商蒋肇聪,“三发子当然也改姓了蒋”“取名周泰,字瑞元,学名志清”。


此书还胡诌说,蒋介石后来为自己改名“中正”,其实是“宗郑”的谐音,表示不忘本姓。


图:不同版本的《金陵春梦》


需要说明的是,时人对《金陵春梦》所编造的这种低级桥段,相信者并不多。著名记者徐铸成曾有评论:


“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比如,‘郑三发子’之说,解放前后,曾盛传过……我在一九三六年游历蒋的故乡奉化溪口时,曾访问过当地的一些老人;六十年代初,又看到过一些蒋的亲故,包括他的一位表兄所写的史料,谈蒋的世系、出身甚详,都没有涉及这一戏剧性的插曲。”


冯英子、徐铸成在民国时期,皆是“反蒋”的左翼人士。冯承认“这事倒是我生造出来的”,徐的访问认为“蒋的世系、出身甚详”,可见其事确属子虚乌有。


河南方面,曾力图证实蒋出生于许昌



上世纪80年代,河南人为把蒋介石拉为“乡贤”,又把与“郑三发子”有关的文章结集出版。


如1981年,《河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上刊登了3篇文章:张仲鲁《关于蒋介石家世的一些传闻》、李延朗《关于蒋介石家世的点滴见闻》和未署名的《关于蒋介石家世的补充》,均力图证明蒋介石是生于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张仲鲁的文章说,蒋介石的“胞兄郑发”1942年曾到重庆寻亲,和“郜子举(军长、补训处长)、李肖庭(军委会参议)、蔡芷生(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人”说起蒋的身世:


“大概是在清光绪十年(一八八五年)左右,当蒋介石才四到五岁的时候,许昌县衙门有位蒋姓师爷,在当地雇了一个女仆,带着一个小孩。这个女仆就是蒋介石的母亲,这个小孩也就是蒋介石本人。不久,县官卸任,这位师爷亦随同回到开封。据说,这位师爷的妻子那时已经去世,生活乏人照料,便把所雇女仆带到开封,以后就成为他的眷属,跟回浙江。”


文章说,郑发后来被戴笠软禁起来,直到抗战结束。其人多次求见蒋介石,都未获准。


图:红框中的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郑发,李耕五摄于1987年


李延朗的文章说法又不相同,他当年听人转述的蒋介石身世是:


“原来蒋介石是河南许昌人,本姓郑,弟兄三人,他最小,名叫郑三发。年幼时家乡遭受灾荒,他随母亲出外逃荒,走到开封,适遇浙江蒋家有在北京做官的经过开封返回故里,看到郑三发的母亲尚有姿色,于是蒋某便将她收留。郑三发也跟着被带走,改姓蒋。”


他后来查阅资料,又有一番自以为是的揣度:


“(相关书籍)写蒋介石的家世较为含混,有‘原名周泰,后改名介石’等语,好像他原来并不姓蒋。也有的说蒋介石每年都回到奉化溪口为他母亲扫墓,总不见他对父亲如何表示孝心,也许他亦自知这个蒋姓并非亲父,而对亲父亲祖却又无法相认。”


在《关于蒋介石家世的补充》一文中,还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解放后他(郑发)怕受株连,矢口否认与蒋介石的关系,也不承认他曾到重庆、南京找过蒋介石。”


1998年,《许昌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发表《我爷爷在开封蒋家亲见郑三发母子》《蒋介石曾写信救郑发全家》等,使相关传言变得更加离奇。


到了2000年,有名李耕五者,甚至编著了一本《蒋氏身世新探: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述证》,把相关传言、回忆、考证汇聚在一起,意在把蒋介石原籍许昌的传言定为“铁案”。


图:李耕五编著《蒋氏身世新探: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述证》


蒋介石的身世,不存在疑问



因“郑三发子”之说流传甚广,为查明蒋介石的籍贯,早在1956年,文史工作者何国涛等,就曾向蒋介石留在大陆的亲属、同乡、秘书,如毛懋卿(毛福梅的二哥)、孙表卿(奉化实业家)、汪日章(蒋介石亲属)、唐瑞福(蒋家的账房)、蒋小品(蒋家的厨师)等人查问。结论是:


“他们一致认为:此说全无根据,纯属子虚乌有的海外奇谈”。


因河南方面“证实蒋介石就是郑三发子”的种种动作,上世纪80年代末,奉化政协也专门组织了调查组,查阅资料,走访当时还在世的一些老人,再次确证了蒋介石母亲王采玉是奉化葛竹村人,后来改嫁到溪口镇。比如,1916年后曾在蒋家当教师的陈志坚回忆:“常见葛竹两位娘舅到丰镐房小住……蒋门上下对他们都很客气。”


母亲去世后,蒋介石和王家依旧保持往来,并接济两个舅舅。曾在蒋介石其中一位舅舅王贤巨家中当长工的王涨才回忆,“(我)一个月到去溪口几次,‘拿工资’,挑米,有时抬着轿子送王贤巨到溪口走亲,年终还要带回一支人参,另加一百元大洋。”


至于蒋介石幼时情况,“溪口蒋氏族人中的年长者,至今仍能说出谁是蒋介石的接生婆,谁给蒋介石喂过奶,小时的蒋介石如何好胜顽皮等等。”比如91岁的老人蒋生德回忆:


“我一直听说蒋介石生时由昭仁婆婆接生,以后蒋家有了红白喜事,必请昭仁婆婆赴席。蒋介石在胜坤娘那里吃过奶,所以溪口人都说胜坤家根脚很深……”


还有一位98岁的老人盛正生回忆:“我晓得蒋介石生在溪口,他小时喜欢当小人头,不给他当头,就要放无赖,我们和他玩,往往不欢而散。”


显然,蒋介石生于河南许昌是不可能的。奉化老人们的回忆,印证了现存《葛竹王氏宗谱》《武岭蒋氏宗谱》的记述。


与奉化方面所采集的资料可以互相印证不同,河南方面收集的与“郑三发子”有关的文章,往往错漏百出。


比如,关于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这些文章,有的说他当过衙门的师爷,有的说他曾在北京当官,还有说他在开封、信阳做过生意。事实上,蒋肇聪成年后,一直在溪口经营玉泰盐铺,是镇上的富户之一,没有当过师爷、官员,也没到河南开过店。他娶继室王采玉,是由盐铺老伙计、王采玉的表哥王贤东介绍,并不是“收留”的逃荒者。这些都是很容易查证的事实。


图:溪口复原的玉泰盐铺


再如,蒋肇聪去世时,蒋介石只有9岁,父子感情的确不深。即使如此,蒋介石每次还乡,也是对父母之墓同时祭扫。据蒋介石堂弟蒋周峰回忆:


“先生回家上坟,桌子上供品都由我和朱癞头轮流背挑,鱼鳞岙(蒋母墓地所在)、桃坑山(蒋父墓地所在),还有石鳞岙祖坟都要祭扫。”


蒋介石回溪口,常住在慈庵坟庄,可能是外界误以为他只祭扫母墓的一个因素。这种误解进一步被借题发挥,于是就成了“蒋介石是郑三发子”的所谓“佐证”。


综上,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蒋介石生于奉化溪口,是没有疑问的。“郑二发子”(或者说郑发、郑绍发)确有其人,与蒋介石的长相也确实较为相似,1946、1948年,他确曾两次到南京要求谒见蒋介石。此事被国民政府的敌对者发挥,经《周末报》《金陵春梦》等传播,一度流传极广。及至80年代,河南地方上的一些作者,为把蒋介石拉为“同乡”,旧事重提,使原本已无疑义的问题,又一度成为“悬案”。


图:1962年,78岁的郑发


参考资料

冯英子《郑三发子名字的由来及其他》,《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4期

冯英子《长短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仲鲁《关于蒋介石家世的一些传闻》、李延朗《关于蒋介石家世的点滴见闻》和《关于蒋介石家世的补充》,《河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1年

何国涛《解开蒋母王采玉身世之谜》,《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1982年

政协奉化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调查组《关于蒋介石身世的调查》,《奉化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

杨树标等《蒋介石家世史料研讨会论文集》,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浙江图书馆、奉化市政协合编,1994年

李耕五编著《蒋氏身世新探: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述证》,大象出版社2000年

徐铸成《闲话<金陵春梦>并忆唐人》,《旧闻杂忆补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推荐阅读


日本向中国无偿捐赠小儿麻痹症疫苗,达1.8亿多人份


中国火葬往事: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个经济问题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