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晚清史,最新版历史教材有七大变化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2018-12-11

图: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最新版(左)与原人教版封面


文 | 谌旭彬


这两天,比较了一下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最新统编版,与之前的人教版的区别。(注:统编本指2017年投入使用的版本,封面见上图左,下文简称新教材;人教版于2001年审定,中间经过多次修订,以2016年的最末一版为准,封面见上图右,下文简称旧教材)


本文仅就晚清史部分的变化,略作梳理。


一、课程整体布局的变化


先说一下概况。


关于晚清史,新、旧教材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单元。


旧教材的第一单元名为《侵略与反抗》。包括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辛丑条约,共计五课内容。第二单元名为《近代化的探索》,包括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内容。共计七课(不计入“武昌起义”一课)


新教材将上述内容,划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名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版封建社会》,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名为《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甲午之战、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也共计七课(不计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两课)


课数相同,并非课程布局毫无变化。在旧教材中,太平天国的内容被置于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末一小节,新教材将其单独列为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旧教材原有的第三课内容,被压缩后放置到第四课《洋务运动》之中,成为其第三小节“建立新式海陆军”的一小部分。


图:新(左)、旧(右)教材目录对比


再具体说一下每一课的变化。


二、“三元里抗英事件”重回教科书


新旧教材的第一课,讲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表述上有许多的改动。比如,旧教材说“那时,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新教材的表述更改为“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对“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这一时代因素作了强调。再如,旧教材称“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新教材更改为“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未再提及“林则徐积极防御”。


此外,新教材还增入了不少内容。比如,介绍了英国对华鸦片走私的总量——“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这是旧教材未曾提及的内容。再如,在介绍《南京条约》的同时,还提及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旧教材没有的。


此类改动与增入,在之后的所有课文中都广泛存在。这里以第一课为例稍作介绍,后续就不再提及了。


除了这类改动,第一课最大的变化是“三元里抗英事件”重新进入了新教材。其具体表述如下:


“1841年5月30日凌晨,广州三元里及各乡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率部出击,群众按计划将敌人诱至牛栏岗后,埋伏在周围的七八千群众冲出来,将英军团团围住。这是,天气忽然变化,风雷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英军的火药被淋湿,火枪无法使用,只得端起刺刀,排成方阵,作困兽之斗。广大群众手持长矛,勇猛冲杀,直杀得侵略者连滚带爬,向四方炮台逃命。”


这部分内容,旧教材曾一度不再提及。


图:新教材增入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的相关表述


三、太平天国运动重新单独列为一课


新旧教材第二课,讲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两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有二:


(1)新教材重新纳入了“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相关内容。


旧教材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时,较为抽象,仅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新教材则增入了“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一句,并在“相关史实”板块,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这两次事件。


图:新教材关于“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相关介绍


(2)太平天国运动被单独列为一课。


在旧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第二课的末节,名为“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见下图)。仅简略介绍了太平军的出现,重点落在“洋枪队”如何被太平军击溃,以及华尔被人如何被击毙。未提及太平天国的兴盛、衰落与灭亡。


图:旧教材关于太平军的介绍


新教材改以整整一课介绍太平天国,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教材相似。共计分“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等三个章节,涉及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之变及曾国藩的湘军等内容。在“知识拓展”部分,还介绍了“曾国藩与赵烈文预感清朝的危亡”这则近年来流传颇广的历史掌故。


图:新教材中,太平天国单独列为一课


四、增入一段针对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的评价


新教材第四课是“洋务运动”,对应旧教材的第六课。


二者比较,最大的区别是新教材增入了一段这样的评价: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旧教材中没有此类概括性的评价。仅在介绍江南制造总局时,提到“(它)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军队的办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图:新教材关于洋务企业的整体评价


五、增入谴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第五课是“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对应旧教材的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者比较,大的区别有两点:


(1)修正了关于黄海海战的表述。


旧教材的说法是:“此次海战,日本舰队也遭重创。日本旗舰被重炮击中,弹药库爆炸,死伤一百余人,基本被毁。‘吉野’等四艘战舰受重伤,几乎沉没。经过五个多小时激战,日本舰队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作追击,随后返航。


新教材更改为:“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图:旧教材关于黄海海战的表述


(2)增入了“瓜分中国狂潮”一节,重点介绍和谴责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新教材的表述如下:


“列强再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类似的表述,曾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之前的教科书中。2001年审定的人教版旧教材,一度略去了这方面的内容。


图:新教材关于“门户开放”的内容介绍


六、修正“戊戌变法”的一些史实错误


新教材第六课是“戊戌变法”,对应旧教材的第七课“戊戌变法”。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修正了一些史实错误。


比如,关于“公车上书”,新教材增入了一句“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关于百日维新。再如,旧教材中有“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这样的句子,新教材将之删除,改为“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不再提“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此外,新教材还删除了慈禧欲借“天津阅兵”逼光绪退位、康有为派谭嗣同游说袁世凯率军保护光绪,反被袁世凯告密的相关内容。


图:旧教材中关于“慈禧借阅兵逼光绪退位”的内容


七、大幅增加“义和团”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第七课是“抗击八国联军”,对应旧教材的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者对比,最大的区别是新教材明显增加了与“义和团”相关的内容篇幅。


旧教材中,与义和团相关的表述只有两个段落(如下图红框所示)。仅抽象介绍了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具体战事,只简单提及“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图:旧教材中与“义和团相关的内容”


新教材共计用了3页的大篇幅,来讲述义和团(如下图所示)。内容包括了义和团的由来、义和团进京、“扶清灭洋”口号及盲目排外、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天津保卫战、被慈禧下令剿杀……等等。


旧教材仅简单称义和团为“反帝爱国运动”,新教材承袭其说,但增入了一些新的评价:


“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和清政府发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图:新教材关于义和团的内容,共计3页


此外,新、旧教材的晚清史叙述,均止于庚子事变,紧接庚子事变的是辛亥革命,1901~1911这十年间,所发生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内容,被全部略过,所以也就不存在“新旧教材的区别”。

(完)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