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最应该向中国“诺贝尔哥”道歉? | 短史记

2016-02-22 杨津涛 短史记


2012年,“诺贝尔哥”郭英森在北京高校门口摆擂台


郭英森事件真正要反思的是:为何民科如此自信,支持者如此之多


五年前,下岗工人郭英森在某节目中展示自己的“新理论”,提到了引力波、物质波、粒子等概念,遭到主持人和嘉宾的讥讽。近日,引力波被科学界证实,遂有诸多网友表示,节目嘉宾全都“欠郭英森一个道歉”。


其实呢,郭英森只不过是借用了“引力波”这个概念,来证明自己所构筑的宏大理论体系(如长生不老),而对证实引力波的存在,则毫无兴趣也毫无建树。至于说“引力波”这个概念,也非郭英森首次提出(连“蓝猫淘气三千问”都比他早),而是来自于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简而言之,郭英森只不过是个典型的“民科”而已——所谓民科,“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郭英森完全符合这一定义。


所以呢,郭英森事件背后,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对如此典型的民科,为什么在社交网络上还会有这么多人为其“鸣冤”?甚至期待其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呼之为“诺贝尔哥”?郭英森本人,又为何对自己天马行空的“理论体系”充满了自信?


这是一个需要追问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教育背景,才能理解的问题。中小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家故事,则是这教育背景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恰可管中窥豹。在这些科学家故事中,牛顿、瓦特因为偶然事件,而获得了重大科学发现;爱因斯坦、爱迪生屡受挫折,但凭着个人锲而不舍的精神,也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些故事,无疑为民科们提供了极大的心理支持,也为其培育了相当多的支持者。但可惜的是,很多教科书中的“经典”科学故事,并不靠谱。



2015年,中科院院士杨福家移植了一株“牛顿苹果树”到上海


管中窥豹:民科及其支持者,所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故事,都是假的


1、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万有引力?假的!是为了回避另一位学者胡克的指责而刻意编造


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事实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的启发。1671年,胡克发表论文《试论地球周年运动》,提出天体有吸引力、惯性运动、引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等3条假设。1679年,胡克不仅在给牛顿的信中讨论了他设想的“平方反比定律”,还向牛顿建议了计算方向。后来牛顿按照胡克的思路,凭借伽利略的理论,及自己发明的微积分,发现了牛顿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


万有引力定律发表后,胡克认为牛顿剽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人关系恶化。1717年,牛顿在给一位法国作家的信中,为了否认胡克给他的启发,编造了苹果落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牛顿生前并未公诸于世。①1727年,伏尔泰在《哲学通信》这本书里第一次说到苹果树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关系,此后不断以讹传讹,变得广为人知。②


2、瓦特看到开水使壶盖跳动发明蒸汽机?假的!他只是在前人成就上有所改进


瓦特看到水烧开后,壶盖跳动,从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同样深入人心。其实蒸汽动力的研发从15世纪的达尔文就已开始。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用圆筒和活塞,在1688年制造了第一台建议蒸汽机,此后相关技术不断提升,至1712年,英国人纽可门发明出可用于矿井排水和农田灌溉的蒸汽机。


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之上,瓦特给蒸汽机加上冷凝器(1763年)、双动发动机(1782年)、离心式调速器(1788年)、压力计(1790年)等装置,才有了完善的蒸汽机,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因此严格来说,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而非发明者。③


3、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测试闪电?假的!没有资料能证明他做了这个实验


富兰克林将钥匙放在风筝中,在雨中测试闪电的故事,也很著名。但是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只是在《宾夕法尼亚学报》上简单地叙述过风筝实验的设计,从没有说过真的做了这个实验。曾有人按照富兰克林的设计,制作了相同的风筝,但这种风筝却飞不起来。④


如果修改富兰克林的设计,让带着钥匙的风筝在雷雨天飞起来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研究显示,如果电流从风筝经过人体,将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千安,手拿风筝的人呼吸将停止,肌肉被撕裂,甚至燃烧。显然,富兰克林如果真的做了这个实验,不可能全身而退。⑤


富兰克林的确在电学上很有成就,不仅证明了人工电和雷电的同一性,还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提出“正电”和“负电”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等。但这些成果无不建立在当时已有的电学实验基础之上。⑥


4、爱迪生痴迷做试验被人打聋耳朵,终成“发明大王”?假的!靠的是200多人的专家团队。


教科书中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较多,如他小时候用身体孵鸡蛋,以及因为做实验被列车员打聋了耳朵。需要说明的是,后一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其真实情况是,有一次,在列车上当报童的爱迪生“上车不及,车务员恐怕他坠入轮底,便一把将他拉了上来,他觉得耳中好像突然被咬了一口,接着便失去了听觉”。⑦由此来看,乘务员意外打聋爱迪生,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救了他一命。


爱迪生后来被称为“发明大王”,是因为他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在美国获得了1328项专利。其实这些发明并非出自爱迪生一人之手,更多地是团队贡献。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了“门洛帕克实验室”,先后招募了200多名专业人士,他们有的精通数学,有的擅长物理或者化学,还有的很会画图。正是这些人通力合作,才有了爱迪生名下的一个个发明,弥补了他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知识缺陷。⑧


5、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假的!人家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中学时期“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


爱因斯坦常被“民科”们引为同道。教科书曾称,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喜欢。实际上,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爱因斯坦早在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后来在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理师范系”期间,爱因斯坦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了正规的数学、物理专业教育,还在课外进行了大量阅读及实验,扩展了知识。爱因斯坦在1905年获得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09年成为这所大学的教授。⑨


从1901年,22岁的爱因斯坦发表第一篇论文《由毛细血管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开始,其研究成果即得到学界的注意。1905年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一年之内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学杂志》发表了6篇论文,包括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运动物体的电磁学》。十年后,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并在1916年作出推论,“一个力学体系变动时,必然发射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⑩如今,爱因斯坦的大部分理论都得到了实验证实。


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看到开水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只要努力就能变成发明大王,……这些“科学家故事”糅合在一起,构筑了整整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庸俗成功学”。郭英森敢于用一堆似是而非的科学概念,堆砌出一套天马行空的“新理论”,与这些“科学家故事”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如果说真有谁需要向郭英森道歉,最应该的应是这种“科学观”的灌输者。(当然,节目嘉宾的不友善态度是有问题的,也需要反思)。



爱迪生团队进行发明工作的“门洛帕克实验室”


注释


①③张继栋: 《瓦特的水壶与牛顿的苹果——无稽之谈的误导》,《力学与实践》2008年第2期;②吴大江:《现代宇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6页;④曹天元:《富兰克林的风筝》,《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6日;⑤Albert_JIAO:《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真实存在吗》,果壳网2011年1月9日;⑥眭平:《富兰克林与他的电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⑦西蒙兹:《爱迪生传》,世界书局1941年,第40页;⑧梁国钊:《爱迪生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⑨(德)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2—50页、第88—97页;⑩许良英:《爱因斯坦奇迹年探源》,《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第2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微信公众号(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记”,可以获取更多靠谱的历史资讯。↓↓↓ 



往期推送文章(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历史消息”)


◆张学良到死也没回大陆,是因为觉得没脸回来吗?

◆宋美龄“牛奶洗澡”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文革中,竺可桢记录的“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

◆毛泽东为何对刘少奇说:现在就交班,你就做主席,做秦始皇!

◆毛岸英的委屈

◆张学良迷倒了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的女儿?

◆大清神总结:鸦片战争惨败只因带路党猖獗

◆音频:汪精卫的汉奸演讲

◆中国夜莺岛,为什么成了越南的白龙尾岛?

◆十三则真实的“林彪笔记”

◆学生上街请愿被枪杀,民国元首对尸体下跪? 

◆女知青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需查处女膜?

◆音频:蒋介石发表“重要讲话”

◆让日军为之折服,立碑致敬的国军七勇士” 

◆江青写给毛泽东的第一封情书

◆残暴的太平天国,造成了多少百姓死亡?

◆宋美龄少女时代的幽怨

◆丧心病狂的中国专家,发明“大粪喂猪”

◆曾经有一种尿素裤,只有中国干部穿得起

◆得知周恩来去世,毛泽东有什么反应

◆房子70年产权,是谁定的

芈月的性生活,为何那么开放?


【编读往来】亲爱的读者朋友,对于以上内容,您怎么看?在本文右下方“写留言”可与编辑/作者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若有希望了解的历史,也请不吝告知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历史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