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视点:军用无人系统的是是非非

2016-08-25 点这里☞ 信息与电子前沿

提醒:对于技术制胜的热衷者,本文可能会给您带来不适感,请在家人陪伴下谨慎阅读。


编者按:还记得上周(2016年8月17日)我们对巴黎恐怖袭击的调查中提到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案么。2015年5月7日,美军对也门发动无人机攻击作战,成功射杀制造法国《查理周刊》恐怖袭击的主谋纳赛尔·安西。而就在2016年8月12日,美军成功射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分支头目哈菲兹·萨义德,可谓大快人心。近年来,有关无人系统作战的案例一个接一个,为了更好的认知无人系统,小编今天向您推荐我们的最新成果:《美军无人系统是与非》,从另一个视角来认识无人系统。真诚希望您阅读之后,能够狠狠地对我们提出批评。




近年来,有关无人系统在反恐战争和局部战争中出奇制胜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时间大有“无人化战争”时代来临之势。但是,这种无人系统的应用到底代表一种划时代的军事变革,还是仅仅是一种寻常的军事装备技术发展?目前在军事理论界还存在很大争议。本书作者从美军无人系统发展和应用的角度,利用“军事变革”理论,对无人系统对军事战争的意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技术制胜”的理论观点。

 

全书共七个部分(含前言和结论)。

第一章主要讨论无人系统的定义、分类以及美军无人系统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从美国空军角度论述无人系统(UAS)在现代战场中应用。

第三章作者明白无误的提出,将无人系统看作一项新军事变革(RMA)的观念是错误的,并揭示了在开发和应用该技术方面一些有缺陷性假设。

第四章深入研究了政策领域,表明无人系统既没有改变武装冲突的本质,也没有改变其规则。

第五章提出了对军事无人系统进行进一步发展和运用的三个建议:专业学科、综合集成以及审慎战略。

 

作者David F. John是美国空军(USAF)有人机和无人机的高级飞行员,拥有军事历史以及军事作战学的双硕士学位。正是因为这种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使得作者能够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来思考无人系统的发展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无人系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受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支撑,无人作战(侦察)飞机、无人潜艇、无人战车、作战机器人技术开始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应用。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巴勒斯坦,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无人武器装备将充斥未来陆、海、空、天各个战场,美军大力发展和运用无人系统,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时代人和武器装备结合的新方式,反映了美军注重军种联合、技术融合制胜的先进理念,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智能化战争的新模式。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军事变革呢?



 

“军事变革”是诞生于冷战期间80年代的军事理论,其理论基点是: “由于创新应用各种新技术导致战争性质发生重大变化,融合了军事学说的巨大变化以及作战与组织概念,并从根本上改变军事行动的特征和方式”。 一场新军事变革不仅仅意味着新工具:还代表人类作战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这个理论基点出发,本书作者冷静地分析了无人机的发展和当前在各类战场上的应用,对当前认为无人系统的军事革命性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

 

本书作者认为,从无人机目前的发展和应用来看,它仅仅是一种发展中的武器装备或平台,还不能成为一种军事变革,理由如下:无人机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性质和作战规则、不存在所谓的“红色死亡按钮”、并非真的“物美价廉”、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无人化作战”、完全的自主性还只是一种幻想。


无人系统到底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甚或仅仅是一种渐进发展的武器装备,不同的人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发展,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由无人坦克、无人飞机、无人舰艇等组成的机器人部队展开多种多样的作战行动,将不再是天方夜谭,而它们一旦投入实战,未来的信息化战场将发生重大变化。


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加快现有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加大无人系统等智能化装备的研制和运用力度,确保我军始终站在世界信息技术和新军事变革的前沿,在战技融合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创造克敌制胜的新技术和新战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被技术制胜的迷雾所迷惑,因为技术的相对不足而失去打赢的信心,技术永远不会在战争中代替人类的认知和判断。人和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技术和战术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无人系统作为未来联合作战中的“新兴力量”,但不应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发挥作用,必须与有人系统一同并肩作战,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链,与太空侦察卫星、空中预警飞机、直升机、地面装甲战斗车辆、海军舰船等联为一体,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书名:《美军无人系统是与非》(Unmanned System in Perspective)

编译: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预售价:160.00元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 电话:010-68893411

  •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最新的“有奖调查”居然还没跟进?快来吧!

本期调查,与每一个科研人员息息相关:“中央关于科研的那些好政策,你们单位落实了吗?”赶快来晒一晒你们单位的状况,投票后可以立刻看到大家的结果哦!这里留言,还机会获得免费精美赠书。

 

关于这个调查还有话要说?

这里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赠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