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海鹰:关于培养一流人才问题的讨论

2017-02-11 孙海鹰 信息与电子前沿


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这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般认为一流人才是指拥有世界一流成果或贡献的人,多指世界一流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文学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

一流人才有不同类型。一流人才绝不是一个模子,一个样子。

一流人才是总在做与众不同的事,是独立思考的人,总是爱质疑权威的人,是把科学、技术、创新事业作为生活的人。

一流人才是在大批优秀人才基础上冒出来的人才,绝不是拔出来的。所以基础仍是培养大批人才,高校应特别重视打好本科教育基础,经过社会实践的多次筛选,优秀人才、一流人才才能不断冒出来。以当下科研成果为唯一,只是以重金相互挖人,把人才引进作为唯一重中之重,这是急功近利,不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正确道路。用片面指标看待、要求人才,也会误导一流人才这件大事。


一、当前我国人才的问题分析

一是创新型人才少、世界级一流人才稀缺、企业的创新型人才更少;二是缺乏爱才、识才、选才、用才的机制;三是用“一刀切”和一个模式对待不同类型的人才。

某猎头公司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

关键在教育,必须改革教育的体制机制。根子是文化和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艰苦的环境下有可能出现勇攀高峰者,不同文化的碰撞容易出现新的学说创始人,一元化的环境难以出现特别人才,层级制容易束缚青年人的创新,过分功利的社会使多数人难以觉解。“名利双收”的政策难以产生一流人才。

社会过分功利的环境对优秀人才的成长非常不利。高校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中国要不断涌现优秀人才,必须改善社会环境。过份的物质利益追求势必引导人们追求热点、跟踪模仿、急功近利。

对科技发明和创造者在收益分配中予以奖励非常必要,但奖励的比例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国家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个收益比例已经高于美国《拜杜法案》实施后各大学对技术发明人奖励的比例(大学一般是30%左右,其它留在院系和学校),但地方为了显示更优惠的政策,普遍将50%的比例提高到70%,甚至90%、95%、100%,以为这样就能调动积极性,其实是忽视了创新活动中个人与集体、研究与实验条件、科研与管理、支撑系统和服务系统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更难以执行。这样的炒作只能轰动于一时,而绝不会持久。这对培养优秀人才是很不利的。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对人才成长尤为必要。不少国家强调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对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进行培训,进而使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欧洲国家十分重视在科学道德方面对青年研究人员的培训及良师益友作用,普遍要求资深科技人员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知识时,同步地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二、区分高校科学和技术研发人才与创新人才的不同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研究和开发的结构,是科学技术政策的基石。美国司脱克斯(Donald E. Stokes)教授于1997年出版的《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著作中对巴斯德象限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布什(1945年)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线性模型。随后出现的“新巴斯德象限”认为它本来就是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二者的结合,有基础科学象限、工程技术象限、技术科学象限。(刘则渊,陈悦.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管理学报, 2007年03期)钱学森指出:“为了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我们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决不能有一面偏废。”(钱学森文集(1938-1956)[C].北京:科普教育出版社,1991:550-563.钱学森.论技术科学[J].科学通报,1957(4):97-104.

国家创新系统概念正是来自于对创新过程进行分析的系统方法和思想,较之人们过去采用的“线性模型”更进一步。线性模型中知识的流动过于简单:从上游—中游—下游,创新的起因和来源是科学,是基础研究,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将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然而在实际中,创新的起因和来源是多样的。…技术变化并不是按照完美的线性秩序发生的,而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反馈回路发生的。金吾伦.生成哲学[M].保定:河北出版社,2000年

科学、技术和创新有关联而不同。研发不等于创新,研发创造知识,创新运用知识;研发产生成果,创新产生效益。研发是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是产业的技术支撑。研发落脚在产品、服务和商业上,进入知识转换和技术转移过程,多次循环并取得效益,就是创新。创新不等于科技,创新包括运用科技和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组合;创新不只是研发和专利的获取,创新是科技与其它资源的互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决定创新成果的是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团队。

高校有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区别,在产业技术应用中会出现创新人才。

三、建议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流人才要从本科教育开始,高校要从大量本科生的一流教育开始。单纯提高智商向情商智商结合转变;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的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单纯知识教育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转变。

一流教师要特别重视和付出大量心血为本科生上课、改作业和交流,其中一定有一流人才。

高校管理体制要重点搞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的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冒出来。

高校精兵简政,减少行政人员,充实教学、科研人员。恢复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大学科设置,减少学院、处室,减少官职。

2、高校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主要方向和第一位任务。习总书记近日再次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校领导要把“培养出一流人才”作为高校第一目标任务,不要再搞争大小、争地盘、争名次的虚事,不要再干团团伙伙的傻事,把出一流人才作为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当校长、老师、职员、学生都把目光锁定为名誉、关系、地位、物质财富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来世界一流的人才。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中,应当以真实反映水平的实践成果和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应当区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不同(或区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技术的不同),区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切忌“一刀切”,切忌用没有实际意义的指标误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不能简单以SCI、ESI的数量为评价标准。

人才,就是先成人,后成才。高校要重视教师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追求真理,服务社会。

一流人才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批判思维和大胆质疑,能够发现问题,成为创造性的第一步。

波普尔认为“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就是猜测和反驳,问题、怀疑、批判是要旨。库恩把“求”作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他主张探求建立范式,用来指导科学研究活动。“范式革命”就是不断地破和立的过程。

高校要倡导、鼓励学生潜心学习、独立思考、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勇于探险、善于创造,这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

要善于发现个性、鼓励个性的发展,并处理好个性与集体的关系。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而个性在团队和整体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一流人才要有一流校长和一流教师。一流校长和一流教师一是挚爱教育,热爱学生,珍爱人才;二是教书育人结合,自己做好人,教育帮助学生首先做好人;三是能引导学生把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结合。高校有许多优秀教师,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一批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一流校长和教师的模范事迹。

我访问过金属3D打印专家、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他给学生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讲科学精神,讲追求真实,讲科学、艺术、宗教、哲学,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有毛泽东的“两论”,学生很喜爱听。

要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老一套的领导式、说教式、灌输式、教条式和空泛式效果可能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对等式、交流式、讨论式,要实事求是,在温馨亲切的氛围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要以个人成长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的关系入手,以追求真理和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结合起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正确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区别,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的不同。目前高校的研究不少专家分为:偏基础理论的研究(即科学);偏应用基础的研究;面对工程的技术开发。这里的基础研究实际有两个方面,有时混在一起说不清。求知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以实用为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也不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线性关系。为了处理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建议采用钱学森提出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钱学森文集(1938-1956)[C].北京:科普教育出版社,1991:550-563.钱学森.论技术科学[J].科学通报,1957(4):97-104.)的分类。自然科学科学家可以自选课题、自组队伍、自由探索;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专家面向国家、市场需求开展研究开发,技术科学重在解决机理、原理问题研究,这与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还是有区别的;工程技术专家善于综合运用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每一项工程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果。

4、正确对待各类人才,逐步减少各种人才“帽子”,给人才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引进人才还是有成绩的,可以继续一段时间“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引进计划。同时,要重点引进推进本行业本领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一流人才、高层次人才、创业型人才、理工类人才和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科学家和管理职位的人才。不光是引进,要特别重视关心引进的优秀人才不要受到社会上有些人的不公正对待,也还需要给予他们帮助,比如经常性的国内外培训等。

要逐步减少和取消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各种人才“帽子”,让学术界和产业界去选人、用人,可能更公平,效果会更好。

5、更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发现、选拔机制的建立。在重视做好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点。博士生导师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不仅看重博士生的工作,不只是你的“打工族”,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创造性,重视给他们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出头的机会。

建立“博士研发基金”,普惠支持就业初期的博士基本上都能拿到3-5万元支持,开展面向产业和社会的技术进步的研发活动,以实际绩效为主,三年后筛选一次,六年再筛选一次,不断发现优秀人才。

作者为孙海鹰,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