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个研究员如何覆盖全市场产能?

南添 罗马大道青训营 罗马大道青训营 2019-06-27

不少朋友在听过罗马大道青训营大课之后,都很好奇一个问题:

 

你们如何在人少的情况下,从3000多个上市公司里面持续选出优秀企业?

 

以下是我和朋友的一次聊天内容,我分成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向来回答。

事前:只看有意思的企业

首先是事前。哪怕一个投研团队有再多的人,但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总是在看无聊的企业,即使是天才也不会得到好结果,所以如下三点很重要。

 

第一点,以前我们在买方工作的时候,总会有卖方来给我们路演。其实,大多数卖方知道每个行业中哪些企业是有特色的,只是他们并不使用青训营所讲的竞争优势等这些商业角度和商业思维去理解企业,他们只是站在短期金融博弈的角度。至于企业有没有经营上的亮点,实际上卖方那么勤奋地跑了这么多年,不可能看不出来。反而倒是有可能把一些企业想象的太好,或者把经营优势错当作竞争优势。如果能够清楚的知道需要从卖方那里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不同问题知道要找不同的卖方朋友,那么这肯定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帮助。

 

第二点,如果研究员有比较丰富的实业经验,观察过社会好多年,结果是阅读企业的过滤速度会非常快。举个例子,如果要看一家零售业,我们肯定要关注周转做得怎么样,周转做的不行,本质上来讲,我们肯定会放弃。同时我们也会留意一下净利率特别高的企业是否有别的亮点。但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企业,比如净利率跟周转率都不优秀的企业,可能根本就不看了。你看巴菲特和芒格有那么大的投资规模也不会雇佣多少人,关键是快速分辨“姚明和普通人”的能力特别强。

 

第三点,观察企业的经营轨迹,在事前判断能否研究得清楚,如果不能,坦率地像芒格一样承认“too hard”直接放弃。比如说像中国平安这样巨型保险公司,业务上经营的很稳健,但在我们看来,内部业务板块过于复杂,人的因素对经营结果的干扰又非常巨大,很难准确评估其中的经营风险和整体的商业价值,所以我们就不考虑他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社交圈的局限,总有些企业是你无法覆盖的,说too hard就好了。

 

小结一下,我们不会考虑那些不够好的、没有亮点的、过于复杂的企业,这三个标准加起来很快就把3600多家企业筛掉了绝大多数。以上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三种方法。

事中:同时关注供需

然后来讲一讲事中是如何做的。事中的观察范围在青训营的ppt里面有,可以再看一下。

 

第一点,关注新增产能。股市的本质不是为了帮助投资者发财,而是为了企业进行融资扩大产能以提供平台。企业融资用以资本支出、新建产能,站在经济体系的角度是企业部门消费支出,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运转;站在下游用户的角度,更新、更好的工厂才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一句:不新增产能的上市公司,长远来看,都没有研究价值。

 

所以我们将全市场所有的新增产能,包含IPO、定增、自筹资金等等所有来源,都汇总到一张表格中,然后按时间顺序去研究就好了。只要是听过罗马大道青训营大课的朋友,都清楚如何在新增产能中去寻找竞争优势的线索,如果能够找到线索,那么后续的长期跟踪就非常值得了。


这其中,同样要逆向过滤排除。比如我们要看这个产能对企业来说是不是好事、真事,有些企业新产能注定没有规模效应或者三心二意(例如搞机械的突然转行做手游)等等。

 

产能日程表的方法很简单却很直接。使用金融博弈思维的人,很难想到这样的方法,因为他们不从事物源头开始考虑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新增产能的市场,企业的成长性很容易就触及天花板,然后所有的资金迟早都会准确的对现有盈利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价,有效性到顶,剩下的只有搏傻。

 

以我们的经验,像青训营大课上讲的,三四个人花几个月时间就可以覆盖全市场两三年内全部新增产能的过滤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需要很多研究员。别忘了,新增产能不是立刻就能投放的,从融资实施到项目投产开始分销,两三年是常态,你完全可以规划好跟踪的时间进度,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为什么要搞罗马化训练呢?是因为罗马化训练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形成一个能力圈很广的集体。像8月7日晚训练交流中的某环卫企业,把它挑出来的这个朋友是xx银行xx分行金融市场部的,他对本地企业非常了解。因此一旦他看到某环卫企业即将有新的产能就联想到了很多事情,因为在掌握青训营的方法论之后很容易就激发出灵感。


这是我们南京、上海办公室的研究员做不到的事,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是不一样的。罗马化训练的方法论是找到有亮点的企业、再识别竞争优势、再评估价值,我们把方法论公开,让整个开源系统来覆盖,得到一个具有很高效率的过滤企业的方法,摆脱了传统买方研究的“隧道效应”,算是互联网时代分工合作的尝试吧。

 

第二点,密切跟踪社会的需求。前面我们已经通过产能日程表来跟踪上市公司的供给变化了,自然也要到另一头(社会的需求)去。举例来讲,像永辉跟盒马它们引起了零售行业发生了本质变化。整个零售行业过去是高度分散的,即使第一名的大润发(高鑫零售),其市占率不过是个位数。


像永辉这种比较特别的多层次新零售商业模式突然出现了,而且市占率上升极快,并且在很多地方形成了颠覆性。面对这么大的变化,我们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即使事前我们不知道永辉在默默地准备这些事情,那么事中也要开始跟踪了。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当投资框架成型之后,一定要同时关注供需两头的结构变化,系统性的进行事中跟踪,才能跟得上社会的进化。

 

另外说句感受,为什么大多数人(包括机构)研究工作做不好?我们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其实是三心二意的。不是因为人少,而是因为每个人忙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买方/卖方每天要开好多好多会议、OA流程,写很多很多关于分析股价涨还是跌的解释,却不去研究商业世界的变化。


可是根据“三段论“(本公众号左侧菜单有视频)企业的股价迟早要和商业价值同步的。如果说一个人工作的时间是一天七到八个小时,研究员要的是全身心的沉浸在里面去观察、去思考(不一定是坐在办公室)。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保持这么高的强度,在心流中持续积累和过滤,其实效率会非常高。


大多数买方/卖方每天工作时间里面的一大半全在干一些回过头看是没有意义的事儿,所以人力浪费的非常厉害。(关于事中就不细讲了,实在太多,因为朋友上过青训营的课,便不需要我再赘述)

事后:如何发现漏网之鱼

我们可能已经把3600家企业缩小到一个很小的包围圈。我们当然也担心在这个圈子以外会漏掉一些企业。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关键看两个要素。


第一点,我们关注企业的营收增速。在青训营的课堂上说过,没有营收增速就是没有社会价值。有的企业即使能够提价,净利率非常高,很赚钱,但是营收上不去,那就说明社会其实不怎么需要这家企业,我们对此没有兴趣。


第二点,我们关注企业能不能赚到现金。比如看一看EBITDA、自由现金流,也是可以过滤一下。现金流既是我们做投资的因,也是投资的果,也保证了过程中的存活。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一只基金产品都要高度重视现金流。

 

用这个方法有可能会遗漏一些订单型企业(指现金流可能是后置的),这个问题也有办法解决,这里不细说了。总之如果企业的营收增长非常快,即使不在包围圈中,我们还是愿意看一看的。如果营收的增长只有个位数,同时现金流非常差,我们不会浪费时间。


所以用营收去看社会价值,用现金流来过滤就可以高效地把大量的公司滤掉了。因为上市公司即使玩财务技巧或者资本并购的各种花样,现金流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如果从行业角度去看,更容易识破造假。至于净利润的增速当然很重要,可是社会价值先于商业价值,作为二级市场的风投,在筛选包围圈时,我们不是很看重净利润增速。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凭多年积累做到快速进行事前判断。在3600家企业里面,对于那些一直经营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的企业,只要保持偶尔跟踪就可以。站在事前的角度上来说,如果能够用好自己团队的时间和罗马大道青训营来做双重的覆盖,其实有很多的线索可以提高流程效率。

 

站在事中的角度,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关注产能的变化(就是整个社会赛道上需求的大变化)。产能日程表经过训练的人持续一遍遍的过滤就可以,即使没有经验的人,他如果有特别的能力圈也能过滤出来,所以一定要让青训营进行二次过滤(对于整个产能日程表我们是分两遍来过滤的,我们自己过滤一遍,然后青训营的小伙伴再过滤一遍)。


这个过程恰好也是一个扎马步的过程,对于一个投研新手来说,与其看“万字雄文”、“深度好文”,不如老老实实看几百家企业做的是什么商业模式、如何兑现成盈利模式、人力资源如何组织等等。老实讲,很多基金经理在做研究员的时候,也不过是看过自己覆盖行业的几十家企业而已,商业常识的积累终究还是窄了一些。

 

我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观察整个社会的需求怎么变化,包括结构的变化和结果的变化,然后再去展开一些线索,还有找卖方去咨询,效率是很高的。而不是每天坐在那里听卖方讲故事,那是很累的事。我们主动去问,而不是等着听,主动提问的效率很高。

 

站在事后的角度,我们也会担心有遗漏。我们不太在意那些roe现在有多高的企业,因为没有太大的意义,更大可能是衰落要开始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营收增长的背后原因,还有就是现金流为什么强劲。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并且站在我们长期投资的最基本的讲义原理来说,我们其实是不太喜欢那些能够挣到报表利润但是现金流不行的企业,我们非常看重现金流。

 



以上就是事前、事中、事后三步走。另外,我们也想解释一下有很多量化策略,就比如神奇公式就有一定的价值投资原理。其实在整个市场上,很多量化基金是采取这种量化的方式去筛选好企业的,你也可以把它作为多因子评价体系。找出一些备选标的之后,再从同行当中组织人手去覆盖,这是一种用客观的标准体系进行主观的评价和筛选的方法。这种后验的方法是可以用的,只是需要你信息源特别广泛,要有很多人把信息推给你,要有很多卖方围着你转,这是传统的投资大佬们使用的方法。 

 

我们的方法和传统私投资大佬的方法都可以用。那么为什么很多机构会在每条线配备很多人呢?这是由很多原因构成的。最主要的一点,信息不对称会引起最大的不安全感,买方私募都很关心博弈的问题,害怕同行知道了什么而自己不知道,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企业。

 

我们依靠的是长期普适重复的三段论,而不是博弈思维,根本不关心同行怎么想、xx基金的x总怎么想。我们关心选入包围圈的企业为什么好?以后能不能一直好?能不能有十年以上的确定性?企业对我们怎么样?我们能不能长期赚到现金?但是一家以博弈为导向的私募,不仅要弄清楚价格值不值,更关心交易对手对全部博弈问题的观点,所以你需要经验,也需要人手,这导致投研团队非常臃肿。



如果你对罗马大道青训营感兴趣,可以点击下面的图片了解。今年最后4场分别是北京、上海、武汉、深圳。此刻我正在去北京的路上,上海站已经满员(预报名可延后并锁定优惠价)。武汉和深圳地区的朋友请尽快报名,因为一年只去一次,如果不满20人报名也不会去开班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