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5

导 读

张姓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长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古清河流域,流经现濮阳及清河),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张姓祖根在濮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30yvch0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挥公颂》


来源:张挥_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除署名外)

视频:来源于腾讯视频

编辑:张仲林


中 文 名 张挥 

别    名 天禄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华夏 

职    业 弓正 

主要成就 张氏始祖 发明弓矢 

代表作品 弓矢

目录

1 张姓始祖

2 张姓起源

3 挥公陵园

4 张氏拜祖

5 张姓迁徙


张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像


张挥:挥公,号天禄,五帝之一的少昊帝青阳之五子。


少昊帝即玄嚣,为黄帝之长子,号“青阳”,姬姓,名挚,后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乃华夏共祖之一。


挥公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发明弓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贡献很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张挥公仙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张姓祖根在濮阳。


张姓起源

张氏宗祠  图片:张仲林


张氏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唐人林宝《元和氏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那么,青阳是谁,挥在何时任弓正,为何观弧星能发明弓和箭呢?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于此可知,青阳就是玄嚣,他所居之“江水”,东汉应劭注为“古江国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青阳的儿子挥,与帝颛顼同是黄帝之孙,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所任之“弓正”,是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应在颛顼之时,活动地点也当在颛顼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弓形,1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经过许多夜晚观察,从弧星的形状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便以张为氏。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认为林宝等人的说法“非命氏之义”,而将张氏列入“以字为氏”之类,说:“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这是说,张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晋国大夫解张(即张侯)的子孙以其字为氏,才有了张氏。此说显然有误,因为西周宣王时有位卿士姓张名仲,以孝著称,说明至迟在周宣王以前已有张氏,而春秋晋国的解张,只不过是张仲的后裔而已。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明确记载,该书说:“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张氏仕韩”。


综上所述,张氏形成于上古帝颛顼时期,距今约4500年,起源于今河南濮阳,得氏始祖是弓箭的发明者、黄帝之孙挥。


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甲·黄帝后姬氏国》云:“张,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这是说,在挥得张氏之前,已有一位叫张若的人,是黄帝之臣。如此说成立,则张若得氏应在黄帝的都城轩辕之丘,即今河南新郑。但是,张若其人,既未见正史记载,也无姓氏来由,其后亦无世系可考。因此,张氏族人均以张挥为得氏始祖。


此外,据《三国志·魏志》载,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成为大氏;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氏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由改氏、赐氏形成的张氏,为本已兴旺的张氏又增添了新的属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43nq7o8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张》

挥公陵园

挥公陵园座落在濮阳县城东侧,古金堤北侧,1998年在挥公墓古遗址重修。挥公陵陵高4.5米,周长150余米,占地1448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姓氏园林之一,园内树木葱郁,苍松翠绿,碑林耸立,文化内涵丰富。四周墙壁绘画着张姓文化长廊。实乃旅游祭拜风水宝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挥公陵园的主建筑是挥公大殿。大殿门口的楹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刘文选先生题写;挥公大殿上方“挥公大殿”大匾和楹联由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张晓卿题写。挥公大殿从侧面、正面、平视和俯视均呈弓形,以纪念始祖挥公首创弓矢。大殿高20.05米,纪念落成时间是2005年。大殿上方使用的草色瓦片,寓意是茅草的颜色,体现上古建筑的古老与厚重。该大殿被中国建筑设计界定为著名建筑,列入建筑设计专业教科书。大殿共分三个部分,中间为主殿,两侧分别是张姓文化馆和弓箭馆。在挥公大殿主殿是始祖挥公大型镀铜雕像。主殿两侧筛选雕刻了20位张姓历代名人雕像。东殿为弓箭展馆。挥公因发明弓箭得姓,张姓对弓箭文化情有独衷,这是吸引海内外来宾的一大亮点。西殿布设了张姓文化展馆。馆内采取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张姓文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大殿的正后方是苍柏翠绿中的挥公碑和挥公墓。


张氏拜祖

从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为濮阳“张氏源流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致电祝贺开始,二〇〇一年四月六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到濮阳挥公陵园瞻仰参观,栽植了第一棵纪念树;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八日,“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在濮阳召开,张克辉副主席又亲莅濮阳,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金身塑像揭幕,并栽下了第二棵纪念树;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八日,适逢“2010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暨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亲自到会祝贺,并宣布“纪念大会和庆典活动”开幕,与此同时在挥公陵园栽植了第三棵纪念树。十几年间,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于不同时间,在同一地点,栽植同一树种的纪念树,估计在全国为数不会太多,而濮阳却能独享殊荣。充分体现了全国政协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对濮阳张姓文化事业极大的关注和亲切关怀。作为张姓族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三次亲莅濮阳,激励濮阳从学术研究,寻根联谊,到规模空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办大型国际性盛会,使濮阳张姓文化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佳绩,赢得了海内外张氏宗亲广泛赞誉。


“张姓祖根在濮阳”,从民间口头传说,到历史考证,学术论证,古遗址佐证,族谱验证,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张氏宗亲的认可。濮阳张姓文化研究,一开始便受到了全国政协的极大关注。早在199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就委托河南省台办主任张华来我县了解“张姓源于濮阳”的相关情况,并表示莅濮祭祖意向,对此我们受到很大鼓舞。继1994年10月“第一次张姓起源研讨会”之后,我们便筹划于1995年3月举行“张姓起源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张克辉副主席获悉这一讯息后,以全国台联会长的名义,於1995年2月20日致电濮阳县委、县政府,对濮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祝贺。1996年10月,时任县长闫道忠、宣传部长刘巧云把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成《龙乡寻根》一书,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张氏宗亲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十几家报刊、杂志作了报道。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教授《张姓祖根在濮阳》一文被马来西亚砂拉越等多家族谱收录,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学者张文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美籍华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著名社会活动家孙穗芳等专家学者,对濮阳两次学术研讨会得出的结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纷纷题词永志纪念。2003年2月4日福建泉州张醒民宗长致信本会时任会长张广恩,并邮寄由北宋名臣、大学士张咏创修,其后裔多次重修的《“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重修族谱叙》影印件,并附信强调指出:“976年前即提出(张姓)轩辕赐姓,祖根在濮阳”。1995年5月昆明世博会镌刻在昆明世博园“源于河南之姓氏”碑,其中“张姓源于濮阳”。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姓氏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组组长袁义达教授提供的资料,绘制了《河南大姓的故乡》图,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氏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其中“张姓出自濮阳”。


伴随着“张姓祖根地”的广泛认同,濮阳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使海内外众多张氏宗亲所景仰。一种以“同根共源,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为世界各地张氏宗亲加强联谊,互相沟通,合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98年11月12日,马来西亚砂拉越张氏公会会长、世界著名华人企业家、丹斯里拿督张晓卿爵士,率福州十邑同乡总会一行12人莅濮寻根谒祖以来,至今濮阳盛情接待了国内外数万人次的观光谒祖团队,使濮阳寻根谒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由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参加的三次国际性盛会,更是把濮阳推向了世界。“张姓遍天下,祖根在濮阳”这张姓氏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2002年4月18日,濮阳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后,濮阳又于2005年4月27日至30日和2010年4月27日至30日,五年内两次举办国际性张氏恳亲大会,会议规格之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和省、市主要领导参加),与会国家地区之多(新、马、泰、菲、印尼、韩、美、加拿大、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内参会省、市范围之广(京、津、沪、浙、闽、粤、鄂、皖、陕、川、吉、辽、赣、黔、苏、琼、湘、晋、冀、鲁、豫等),在濮阳历史上创下了新的纪录。几次国际性盛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体现了“天下张氏一家亲、炎黄子孙一条根”的血脉亲情,而且展示了濮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对于提高濮阳的知名度,把濮阳推向世界,为濮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是濮阳张姓文化繁荣发展中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我们每举行大型张姓文化联谊活动,都把经贸洽谈作为张姓文化联谊交流的重头戏,不但邀请海内外张姓宗亲组织参加,而且每次都由市、县政府领导出面,以不同方式邀请海内外张姓著名企业家和社团领袖到濮阳观光、考察,举行市、县情说明会、项目推介会,让世界各地的张氏宗亲了解濮阳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2005年“世界张氏第二届恳亲大会”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18.54亿元。“2010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暨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34.63亿元。


在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庇荫下,以张姓文化为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根据广大民众意愿和海内外张氏宗亲寻根谒祖的渴望,199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在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陵初遗址兴建张挥公园”的决定。一个占地1330亩,包括“挥公陵园”和省级千亩森林公园两大部分组成的“张挥公园”,被列为濮阳市整体规划,以市级景点加以开发和包装。1998年2月25日奠基动工,在挥公墓古遗址重修了挥公墓、墓碑、挥公花岗岩雕像、专家题词碑林等。从2000年冬开始,开展大规模地植树造林,进行绿化、美化。至目前已累计植树60余万株,有用材林、果木林,建有花卉区、苗圃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公园内陆续修建了主干道和林间曲径,总长8公里,分别命名为“弓正”路、“寻根”路、“文昌”路,“帝丘”路、“百忍”路和“金鉴”路。对横穿森林公园的清水河石砌硬化,筑起石拱桥,清水河南岸开挖了“青阳”湖。


为迎接2005年“世界张氏第二届恳亲大会”,为海内外张氏宗亲提供一个良好的祭祀场所,由市、县两级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一项规模空前的张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挥公大殿和张氏会馆,于2004年5月22日同时奠基动工。挥公大殿设计风格独特,文化品位浓厚。大殿坐北朝南,中心向西北倾斜,从正面和空中看都呈弓形,意寓始祖挥公“首创弓矢”和“箭射天狼、除恶佑民”的历史传说;大殿主殿高20.5米,总建筑面积2005平方米,意寓“2005年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在祖庭圣地濮阳召开,全国政协张克辉副主席为大殿落成剪彩;大殿有96根硕大立柱,象征张姓人口众多,且有众多支脉;大殿为混凝土钢架结构,草色盖瓦,土黄色墙体,呈现出古朴端庄、典雅超俗的雄伟气魄,既有上古时期黄土堆砌,茅草盖顶的古宫殿韵味,同时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大气风范。


为迎接“2010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暨中国张姓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关怀下,整个挥公大殿和陵园大门粉刷一新,在挥公大殿始祖挥公金身塑像两侧,增设了“21位张氏先贤”雕像;东配殿布设了“弓箭文化馆”,用实物和文字的形势展示了弓箭历史文化;西配殿布设了“张姓文化馆”,用文字、图片等形势,展示了一系列张姓文化研究成果;挥公陵园两侧布设了“文化长廊”,新建了挥公陵园南大门,延长了顺河路,重修了挥公大道,进一步提高了挥公陵园的文化品位,为张挥公园增加了新的亮点。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张挥公园已初具规模。挥公陵园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居高临下,东、西、南三面是森林公园,出陵园大门是挥公大道,过清水桥便是千里金堤。站在金堤北望,一片林海,挥公陵园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2003年4月26日,经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动全市评选,挥公陵园被评为“濮阳市八景”之一,命名为“挥墓寒烟”。


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栽植的三棵劲松,是鼓舞濮阳张姓文化事业发展的无穷动力。我们将继续为三棵劲松“培土浇水”,使她们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04c3ory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撒沙绘画——张姓始祖挥公传说》


张姓迁徙

张姓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期,也是张姓先民的辉煌时代。他们辛勤劳作,顽强战斗,显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丰功伟绩。在黄河乃至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张姓望族。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民众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张姓先民的足迹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张姓人群的踪影。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张姓先民在祖国大陆的分布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开始到达台湾、海南等我国沿海岛屿,而且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他们就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因此,如前所述,到西汉木年张氏家族从古冀州分迁到全国很多州县郡国,并形成了好些名门望族。


秦汉时期

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就是张若组织的移民。此后代有张姓移人,并且主要是从关中、陇西地区而来。隋唐以前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关中地区,每逢战乱或宫廷政变等大的变故,京畿地区的张姓显贵就往往随朝廷走蜀道避难西南。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的唐国子监祭酒张磷就是在广明元年(880)因避农民起义军随僖宗南迁成都的。张姓从外地进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区(明清也有从贵州、云南进入的),然后向云、贵、藏各地迁徙。《元史·地理志》在谈到会川路永昌州(会川路辖地在今滇川边境地区,路治在今四川会理县,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云南境)的沿革时说,至南诏时期,“蒙氏改会川府,置五(贝佥),徙张、王、李、赵、杨、周、段、何、苏、龚、等十二姓于此。”明代播州(今遵义)七大姓中就有张氏,其排名为田、张、袁、卢、谭、罗、吴。


两汉时期

两汉之际,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是中原大地(包括河东、河内等)和关中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古冀州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政权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时候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迫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而言之,总的趋向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行动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数时候是无奈的、被动的。

西汉木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木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关)、汀州(即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政权的张鲁。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政权,多数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而且政权更替频繁,征战仇杀不断,因此,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样,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避难。在前凉辖地形成了很多的张姓“大族”。仅《晋书·张轨传》中提到的张姓大臣将领就有31人,其中“凉州大族”晋昌张氏张镇、张越兄弟大有取代张轨之势。

高昌、楼兰一些张氏大族的出现也与上述的迁徙有关。如《张礼臣墓表》说:“苻坚肆虐,挺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地。”又《张雄及其妻麴氏墓表》云:“跗萼散于前庭,波澜流于右地,国家遂久,擗代不归,故为高昌人焉。”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公元4世纪初叶水嘉之乱爆发后,西晋政权很快灭亡,国家再度处于长期的分裂之中。张姓先民活动的中心中原和关中地区,在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他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度的摧残。为了求生,他们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离乡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如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人张韪在东晋初年就被迫离弃居留六世的家园,带着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落业。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战乱中苦苦地撑持着,又坚持了三代,到其曾孙辈张安之手上,已是东晋与南北朝之际了。长安实在忍受不了这长期的战祸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在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张姓大世家和其他汉族世家一样,为了逃避落后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往往带领族人成百成千地集体南迁。为了安置他们,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南方政权都照他们原籍的州县郡名设置州郡县来管理他们,这就是与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侨州郡县制。

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张氏也大多是魏晋时期屯垦军卒的后裔。楼兰文书景元四年(263)载有兼将张禄,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张雕、功曹张龟。秦始四年(268)则有铃下张丰,客曹吏张抚、张钧等。他们是由于中原战乱而不能东返,只得留居当地的。其子孙至今还繁衍于西北大地。


隋唐五代时期

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为契丹所逼,向我国东北边境方向逃遁,有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湾地区北上关东。到代替契丹而起的辽金时代,东北地区渤海族张氏就成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张。这个时期张姓名人很多,辽代有朝阳人张孝杰、沈州(今沈阳)人张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来的辽阳人张汝霖、张汝弼兄弟,他们是名振一时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还有锦州人张鲸、张臻兄弟割地称雄等。明清时有好些契丹、女真、满族人改姓为张,他们跟随马队征战而流徙东北各地。

今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的人的后裔。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因饥荒战乱而逃荒避难的人,他们或拖家带口,寻觅生存之地,或与当地土著人通婚,其创业立家更为艰难。


宋元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情况也如此,这从我们下文叙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而张姓族谱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了。

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区还伴有张姓东移或西移的行动,如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好些名门望族往往东移以迁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绵竹人张浚就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东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动,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还留有湘赣“老表”的说法。

★★★★★

今日荐读

1.张仲林_百度百科

2.【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3.张仲林皮肤胃病文章目录分类汇总(二)

4.张仲林的微信公众号被授予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优秀官方支持媒体称号

5.关于张厝巷村免费健康检查及家庭医生签约的通知

6.赞潮安健康张仲林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张挥_百度百科,由张仲林( ID:e41121 ) 编辑发表 。图片,视频,音频均来源于网络。张仲林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张仲林所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张仲林平台无关,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与微信号 。

投稿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张仲林] ( ID:  e41121 )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联盟成员

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摄影大赛优秀官方支持媒


友情链接

[潮安健康](ID: e19620228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