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后疫情时期,文化创新更应成为一种自觉

徐锦江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6-10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公报还专门用一个章节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五年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习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结合总书记讲话,认真领会公报精神,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原文 :《文化创新不仅必须,而且应成为自觉》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徐锦江

图片 | 网络


一是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更全面。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文化可以是一种文明和价值观,可以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也可以呈现为具体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场景,现代文化产业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实在的经济力量。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灵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密不可分。城市文化与政治权利、科技发展、历史地理、社会治理等可谓水乳相交。新冠疫情防控中,尊老爱幼、敬重生命等中华文明体现出强大力量,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公共文化中如何更好体现东方文明和中国智慧,并进一步有效下沉社区,加强基层治理中的文化治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总书记说:“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无论是面对新冠疫情,还是后五年双循环下的高质量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很重要。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疫情正在改变一些文化场景。比如,疫情期间出现了直播推广新书、云教育讲座、露天文创市集等新的文化传播和活动形式。后疫情时期,文化创新不仅必须,而且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文化创新可以为社会韧性发展提供基础的、根本的内生动力,润物无声,却静水深流。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城市文化发展理念。一年前,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上海市委全会专门通过了相关意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西方讲求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城市文化理论应该得到尊重,但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的丰富实践和生动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投身现实生活,用我们的学术智慧,梳理总结出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根本的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用文化创新开启后疫情时期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文化强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数字文化,正在渗入全社会的家庭结构 | 社会科学报

网络时代,传媒产业如何以创新应对变革?|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