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事大视野-----额济纳东风航天城

2017-06-30 飞雪兵哥

       高达100米的发射塔,相当于三十多层楼高,塔内安装有防爆电梯、航天员逃逸滑道等先进设施,塔顶有重型吊车、避雷针,塔底建有双向导流槽,全塔总重约2500吨。

   从一个最保密的地方,到世界闻名的现代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演绎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前沿的最精彩片断。它已经成为外部世界观察和感受中国力量的重要脉搏。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第五个制造出原子弹的国家,“两弹一星”成为奠定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之一,酒泉基地功不可没。

1958年自朝鲜回国的二十兵团近十万建设大军悄然进入这片土地拉开基地工程建设帷幕,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里演绎着一幕幕平凡、壮烈、辉煌的故事,1992年聂荣臻元帅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周围栽上了沙漠特有的胡杨林,从元帅到士兵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英灵长眠于此。


东风航天城


基地概况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称“东风航天城”,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甘肃省酒泉市280公里。从沙漠中的鼎新军用机场到发射中心,乘汽车在沙漠公路上再行驶80公里后,就看见酒泉卫星中心像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棕色荒原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场,前身是一个导弹实验靶场。195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军委有关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1958年10月20日,发射场开始建设。苏联曾派出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靶场的设计,1960年年初,靶场建设基本完成,而最初的导弹也是由苏联提供的。数月后,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很快撤出。1960年9月10日,就在外援专家撤走的第17天,酒泉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建设过程

  1958年2月2日,空某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栗在山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林毅、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由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年3月6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某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工作。3月中旬,该兵团陆续秘密撤离朝鲜。3月27日,实验靶场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兵团,靶场筹备处并入兵团。4月,组成了由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当月,被称为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训练基地,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志愿军、齐齐哈尔空军场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坐阵督促。栗在山政委对各个组下了严格命令,务必于今冬明春选调人员基本到位,把几个试验部组建起来。
  困难最大的是几个试验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选调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年底,达到3000多人,基地总实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干冈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此,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导弹核弹结合试验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防护措施。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300千米处待命,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派出五百辆汽车在西安待命,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200千米的地区进行安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取得的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误解的地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容易让人误会为其在甘肃酒泉,实际上,它并不在甘肃,而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只不过因为酒泉是距它最近的城市,故而得名。1969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其中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酒泉市辖区,到1979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区。

  对于酒泉这个名字,中国人早已从历史书上熟知。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在此地大获全胜。武帝以御酒作为犒赏,但霍去病认为功在全军,由于人多酒少,便把酒倾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由此得名。



来源于微额济纳,



大家都在看

军网网评|大漠英雄冢,太空“中国家”

解放军少将揭秘:普京上台真相,震惊世界!

震惊!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科学的悲歌

黄旭华--誓言无声--震撼14亿中国人

5000年岁月积淀下的人生智慧,受用不尽!

档案:中国人的原子弹梦,我们崛起的那一刻!

你不要我们,我们自己干——中国最狠的复仇!

三十年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重要领域,中國都没缺席!

軍方将军醍醐灌顶:中国,不能忘记!


高铁二等座最尊贵乘客:穿旧皮鞋,真实身份震惊国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