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 南征北战》;新老版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2017-09-25 飞雪兵哥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

           《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经过全摄制组近一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八一前夕,电影《南征北战》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一经放映即好评如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南征北战 (1952) ,

导演:汤晓丹/成荫,

主演:冯喆/项堃/张瑞芳,12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15hnv2r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影片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南征北战

出品时间:1952年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 演:成荫,汤晓丹

编 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类 型:战争,剧情

主 演:陈戈,汤化达

色 彩:黑白

        摄于一九五二年电影的《南征北战》,是过去年代的经典战争片之一,在文革中大批老电影被禁放的时候,它也未被打入冷宫,与《地道战》、《地雷战》一起,成为“三战”老片,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被人们很多遍地观赏过,影响了至少三代观众。
           七十年代初,国内文艺政策始有松动之势,新拍了一批影片,因电影工作者时常困扰于政治上的动辙得咎,老片重拍成为一种较为“保险”的方式,彩色版《南征北战》、《渡江侦查记》、《平原游击队》等片于一九七四年应运而生。
           重拍《南征北战》,时已过二十二年,特别是又经历了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文革,变化大是免不了的了。制片厂由上影改为北影,编剧、导演则仍由原班沈西蒙、成荫(少了汤晓丹)挂帅。演员方面,解放军师长由陈戈而王尚信;高营长由冯喆而张勇手;村长赵玉敏由张瑞芳而俞平;国民党军张军长由项堃而王培;参谋长由白穆而葛存壮等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电影《南征北战》 (1974) 


 南征北战 (1974) , 

导演:成荫/王炎,

主演:张勇手/葛存壮 ,117'


          单列出这几位就可以发现,老版演员阵容远强于新本。老艺术             家陈戈不避正邪,演好人一身正气,扮坏人(如《抓壮丁》里的王保长)亦入木三分。冯喆则是五、六十年代非常受人喜爱的演员,“高营长”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张瑞芳四十年代就已在重庆话剧界崭露头角,至六十年代更以“李双双”响誉全国。项堃则是四十年代的影星,解放后以饰国民党军官闻名。白穆也是老一代影人,七十年代的年轻观众对他了解不多,反倒是在文革后期的《 44 33123 44 14746 0 0 4372 0 0:00:07 0:00:03 0:00:04 4371苗》、《难忘的战斗》等片中,对他饰演的反派角色印象深刻。

         新版“高营长”的扮演者张勇手,六十年代是以英俊小生形象显现于银幕,在其代表作《奇袭》(饰方勇)、《林海雪原》(饰少剑波)中的表现上佳。但到七十年代中期,他已经发了福,面颊身材都显得臃肿,如此“高营长”当然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俞平在“文革”前曾以《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一角成名,但在表现“赵玉敏”的泼辣干练上,尽管极尽模仿张瑞芳,却难以与之比肩。成名已久的葛存壮戏份不多,七十年代的观众熟悉他,源自后来在《决裂》里他饰演的那位“马尾巴的功能”教授,现在则是更多是靠“葛优他爸”名声在外。王尚信、王培等均为话剧演员,与陈戈、项堃等的表演相比,因舞台腔太浓而失了自然。

           其他演员中,老版影片里可见曰后成名的如仲星火、铁牛等演员,孙道临也露上一脸。新版中配角的名人稀缺,唯赵大娘一角由不知名的演员换成了名演员胡朋,可是胡朋白白胖胖的,实在是不如老版中的那位演员更象个农村老太太。后来胡朋曾在文革末期拍摄的《反击》(未及公映“四人帮”已倒台)一片中,扮演过一个暗示江青的角色,据说在文革结束后批判该片时,她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历经文革,随文艺政策上的改变,为突出正面人物及英雄人物,新版影片中的解放军从首长到士兵,各个都浓眉大眼(妆也实在太重了),脸面和衣着都干净整齐,即便一场恶仗下来仍是如此。当人们看到白净英俊,普通话标准(甚至有些京腔)的“张连长”时,肯定会觉得还是老版本中的那个歪嘴暴牙、胡子拉茬、说话有口音的“张连长”更真实。

           《南征北战》为后世留下了太多被人们引用、借用、套用的台词,诸如正面人物的“我也想今天晚上打个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啊,同志!……”、“你看你光说气话,哪有野战军带着孩子打仗的。”、“蒋介石的算盘,多少年来都是靠我们拨动的。”反派人物则有“我们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呦。”、“请你们再坚持最后五分钟!”、“张军长,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

           这些词句,新版本都给予了保留。与其说它多么经典,不如说是因反复观看给人的印象太深。
           还有句被保留的台词,过去并未在意,现在却能让我发笑。影片开始不久,高营长碰到赵大娘后问起她女儿赵玉敏的情况,赵大娘说:“她现在可忙啦,去年大选,庄上人选她当了村长。”——如此说来,在四十年代的山东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已经搞得很不错了嘛。
             新旧两版本相较,结构、情节等大都得以保留,仅于细微处做了些改动。重看之下,凭记忆录于兹。

            高营长与赵玉敏谈工作一场戏,由老版在营部进行改做在赵大娘家里,且增加了这样的情节:两人在谈工作时,赵大娘在一旁摊着煎饼,这边工作谈完了,赵大娘端上来煎饼、摊鸡蛋、大葱让高营长吃,高营长说他吃过饭了。赵大娘边卷饼边道:“吃过了也得吃点,过去你想吃,大娘也没有。现在你吃多少,大娘都供得起。”高营长遂答:“好,我吃。”说罢坐在饭桌前捧起煎饼大嚼。当年还是个小学生时,曾与同学就高营长如此不客气,是否违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展开争辩,想想也真是无聊。而在文革年代,这场戏显得既有生活气息又不乏人情味儿,其创意之新并能获得通过应该说亦属难得。

          解放军攻打“将军庙”车站一节,老版影片中高营长脖子上挨了一枪,后来缠上了沙布。新版改作左臂中枪,吊了个三角巾。改动的原因大概是嫌在脖子上包扎有损正面人物形象,不符合当时的“三突出”原则。同是根据此原则,让老版中抽烟的高营长,在新版里改了这一“不良嗜好”。
              老版中,敌张军长被俘后,躺在担架上被押了下去。解放军士兵以轻蔑的口吻告诉高营长:他用一块小石头砸自己的头。这是想“成仁”吧。淮海战役时杜聿明就真这么干过。新版里不再有此情节,大概是不能表现敌人的“勇气”。

         结尾处,解放军师长站在坦克上发表讲话,老版台词中有“我们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领导下……”,新版中“朱总司令”被删去,文革时  期,只能突出毛泽东个人。师长讲话结束,军民共同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情节,改为由高营长带头呼喊。
            说来说去都在讲老版的好,新版当然也有它的优势,场面更为宏大,部分场景还用了航拍,又兼是彩色的,在我眼中,此是它唯一胜出老版的地方。

        因过去的政治环境,该片也留下了许多让人重新审视的地方,例如国共两军抢占“摩天岭”的情节,解放军官兵一致,士气高昂奋勇攀登;国民党军士兵被军官用枪逼着,战战兢兢磨磨蹭蹭。当看过很多次这部电影的我们,在九十年代初读到《雪白血红》时,见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端着机枪向解放军阵地发起冲锋,当官的冲在前面的描写,不禁为之目瞪口呆。
         这部影片,是六十年代生人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无论它的“好”与“坏”,“真”与“假”,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重看并对之发出的议论种种,虽仅止于闲谈,唯望曰后还原历史于真实。



大家都在看

【在线老电影】【解放战争篇】《渡江侦察记》(1954年版)

【在线老电影】《天云山传奇》—伤痕文学经典之作

【在线老电影】《海上明珠》及其插曲《大寨红花海上开》,让你无畏风雨勇往直前!

【在线老电影】《苗苗》-再回忆一次童年!

【在线老电影】《芙蓉镇》——谢晋“伤痕电影三部曲”之一,姜文、刘晓庆主演!

【在线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 “二王”奠定一代人审美情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电影《南征北战》 (197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