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实证 #66 - 谁买基金重要吗?

孟岩 孟岩 2022-04-22

题图:伯克希尔50年 | 来源:罗马大道青训营

实盘投资周报第 66 期,最新净值是 0.8558,本周增长 1.98%

本周的头图来自罗马大道青训营,感谢南添老师送了这么珍贵的礼物给我。最上面那条黑色的线是伯克希尔的股价,它下面蓝色阶梯状的线是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50年的时间,你可以观察巴菲特是否做到了他想做的。

上周的周报,有朋友说我读书读出了新角度。嗯。解析巴菲特和芒格投资理论的书和文章很多,大部分都比我讲的好。对我来说,更有趣的是,可以读出一些其它东西。

上周讨论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希望伯克希尔的市场价格(股价)尽可能的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非常在意自己的股东是谁。

BTW: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决定继续阅读,建议先回顾一下上篇周报

至于为什么,我找到了三个原因:

  • “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

  • 将这些人看做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

  • 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公司经营之外。

今天继续把第一个原因展开讨论。我觉得也许会对我们的公募基金行业有些启发。

先引用巴菲特和芒格信中的原话: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这不仅仅将我们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

类似的语句,在不同年份的股东信中,出现了很多次。

这里 “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 既包括伯克希尔的股东,也包括伯克希尔旗下公司(巴菲特投资的那些公司)的 CEO 们。

简单的说,伯克希尔是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伯克希尔在中间,连接了股东(投资者)的钱和被投资的企业。它的的长期经营目标,是通过持有多元化的、能产生现金流、超越平均回报的优秀企业,最大化的提高每股内在价值

虽然伯克希尔是“钱”和“公司”的连接,但巴菲特和芒格一再强调他们只希望自己喜欢并且认可伯克希尔理念的人做股东,也只希望投资那些他们尊重的人所管理的企业

这有点儿不同。

从“钱”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不同投资者的钱,有什么区别呢?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越赚钱的公司越好吗?

巴菲特和芒格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既能大概率的获得好结果,又能每天都很开心。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他们说的是建立一个价值观和理念高度一致的超长期的稳定结构。这个结构既能保证在自己的认知下,获得最好的结果,又能让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不纠结、不拧巴,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

巴菲特和芒格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是“长期主义”者。我们就从这点来讨论,举一反三。

巴菲特认为关注长期的人,比关注短期的人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如果能找到那些拥有“长期视角”的企业家,并创造一个能让他们从容的运用自己“长期思维”的环境、避免被短期的信号所干扰,那么在这个“即时享受”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上,在大多数企业的行为都很短视的时候,这个用“长期主义”连接起来的结构,就可以大概率的获取超越平均的回报。

“ 伯克希尔旗下的各个公司的CEO们享有一种独特的工作环境。他们面对的要求很简单,他们管理的企业,①只有一个股东;②只有一类资产性质;③他们管理的公司不会被卖出或合并,会保持目前的状态乃至百年不变。

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公司的CEO们可以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不像上市公司的CEO们那样,必须不停考虑下一个季度财务表现的市场短期压力。在伯克希尔的大家庭里,短期的结果当然重要,但是任何短期的压力都不应以牺牲长期竞争力为代价。 ”

这个“长期主义”结构的两端,一端是企业家,一端是股东。

只找到拥有“长期视角”的企业家还不够,如果伯克希尔的股东都是短视的,这样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这些被投资的企业。

2000年美股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坚守自己投资原则的老虎基金被赎回了 80亿 美元,最终老虎基金的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选择将基金清盘。几个月后纳斯达克崩盘。

因此,在另一端,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找具有“长期视角”的股东,从而创造出一个坚实稳定的,拥有“长期思维”的股东基础。用巴菲特的话说:

几乎没有哪家上市公司的CEO们在类似的授权下管理公司,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老板专注于短期的发展前景和财报盈利。然而,伯克希尔所拥有的股东基础,使其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具有最长期的投资时间预期,而且,这种股东基础还会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存在

因此,我觉得巴菲特和芒格所说的“喜欢”,是要搭建一个从股东、到伯克希尔、再到被投企业管理人的,价值观和认知高度一致的,拥有“超长期思维”的稳定结构

而这个结构,可以让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

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

做投资,每天都会面临各种诱惑,做很多的选择,需要不断的进行决策、做出取舍。

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这些背后有清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行事准则的标准,并且拥有一个有相同价值观的股东群体,那么这些选择就不会艰难。

否则,如果投资人是被 “收益率” 而不是 “价值观和理念” 来吸引和聚集的,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投资本身

在电影《大空头》中,做空次贷的迈克尔·布瑞,几乎被自己的客户逼疯,他甚至疯狂的禁止客户撤资。虽然他等来了最后的胜利,但其中巨大的压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前面提到的老虎基金,则是因为客户的压力,倒在了黎明前。

巴菲特和芒格则不然,他们对自己搭建的结构非常自信:

在所有市值超过10亿美元,股东人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中,让持股者能像公司主人一样思考和行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几乎首屈一指,可以拔得头筹。

是啊,搭建好稳定一致的结构。每时每刻,能追随自己的本心,和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实、平静、不纠结,自然是“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

谁买基金重要吗?

最后想说说这些对基金行业的启发。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巴菲特所做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大声的说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样的人同行。同时,找到度量的标准(股价和内在价值的偏离、股东的每年留存率)

结果是,事情做到了,自己很开心、大家都开心。

回到我们基金行业:从结果上看,偏股型公募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超过 16%,但大多数基民仍然在赔钱;从过程来看,基民开心吗?基金经理开心吗?从业者开心吗?

巴菲特在股东信中经常拿不同的餐厅吸引不同的食客来举例,我觉得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关系也应如此。

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众餐馆,他故意把大众点评的介绍写的挺“怼人”的。问他原因,他说是希望能够筛掉不会喜欢自己菜品的吃货。

我问:来的都是客,又不欠你饭钱。是不是矫情?

他说:我不想赚很多人一次钱,我想赚一小部分人一辈子的钱。这样大家都开心。

他很聪明。如果来吃饭的顾客不喜欢店的口味、甚至认为受骗了,虽然短期他赚了顿饭钱。但长期来看,这个人今后一定不会再来了。同时他还可能告诉别人这家店不好,甚至在点评上写负面的评论。得不偿失。

对比到基金行业,有两个有趣的不同点。

第一,与吃饭不同,投资这个行为的“用户体验”验证周期太长,通常需要至少3 - 5年的时间。很多时候你觉得菜很好(买了就涨),通常最终是错的;

第二,与餐馆的吃一次收一次钱不同,基金行业的收入模式是管理费。如果一个客户买了基金、与预期不符,但因为被套并没有赎回,这部分管理费是依然要收的。

这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只基金的“规模”,有多少是和基金经理的理念相同的?有多少是理念不符、但被套住没有赎回的?

这两种规模,虽然都在产生管理费的收入,但它们代表了完全相反的用户体验

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将现存的公募基金的这个比例做出来,我认为理念相同部分的比例会比较低。

我觉得我们不妨可以学习巴菲特所做的。重复一遍:大声的说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样的人同行。同时,找到度量的标准

巴菲特的目标是:让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的尽可能一致;我们的目标能否是:让基民买基金的实际收益,尽可能的等于基金的净值收益

我瞎拍一个数字,如果一只基金的“规模”里面 80% 的规模是代表了理解、认同、追随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这个目标可能就可以实现了。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从业者、基民,也都会更开心。

1、本周操作

2、最新净值

本周实盘账户无新增资金。

最新的资产是 4,346,891.60,基金净值是 0.8558,本周增长 1.98%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2019年1月11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