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和你聊聊,大跌时的那些感受

孟岩 孟岩 2022-05-30

题图:Experience than return  | 摄影:孟岩

你好,

最近你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播客评论发给我的信息,我都收到了。

从这些文字背后,我仿佛能看到你的疑惑、恐慌和焦虑。

想了一下,我还是决定在今天给你写一封信,和你聊聊这些发生在大跌时的感受。

 

1

 

2021 年初,无论是中概股、港股还是 A 股里面的「核心资产」都处在迅猛的上涨趋势中。

我当时接连发了两条提示风险的微博,但在每天新高的股价和市值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021 年 1 月 27 日

2021 年 2 月 17 日

事后来看,从 2021 年 2 月开始至今,沪深 300 指数跌了 31.4%,恒生指数跌了 35.6%,中概股指数跌了 75.5%。

是的,市场已经跌了一年了。

你问我,为什么那时能如此精准地猜测到顶部和后来的下跌?

我可以诚实地回答你:我不能。

我无法准确预测到顶部,但可以通过很多东西感知到市场情绪的狂热。

相关指数的温度越来越高;

身边通过互联网公司赚到大钱的人越来越多;

「跨过香江去,夺回定价权」的呼喊声再一次响起;

偏股型基金的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

没有暴涨,就不会有大跌。

现在的恐惧和焦虑,也许是那时种下的种子。

有知有行的投资理念是:好资产 + 好价格 + 长期持有。

资产疯狂上涨时,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告诉我们,世界变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我想这一年的大幅下跌,再一次提醒我们:

无论再好的资产,也不要支付太高的价格。

对了,2021 年 2 月至今,这个投资实证的收益是 -5%。

 

2

 

你对我说:孟岩,我真心认可您的投资理念,可惜我们这七、八年的资本市场让人失望,无论是长赢,还是您的投资实证年化收益,都不能令人满意。

我查了一下,截止到上周五,投资实证的年化收益是 8.4%。仅仅在半年前的 2021 年 9 月,这个值还是 12.5%。

数据是真实的,但未必是客观的。

我想聊聊这些数字背后,一些你也许没看到的东西:

1)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应该是多少?我在《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里面说过我的理解,8% ~ 12% 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目标;

2)年化收益的算法决定了,如果时间还不足够长(比如 10 年以上),结尾的数字对于年化收益会有很大的影响。就像我前面所说,仅仅半年前,这个值还是 12.5%,也许半年后,这个值又会变化很多;

3)从这个投资实证开始到现在,沪深 300 的涨幅为 12.22%,年化收益为 2.5%,中证 500 指数的涨幅为 -1.49%,年化收益为 -0.05%;

4)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用多大仓位参与到了投资中?投资收益等于本金乘以收益率。当你用其它投资产品(比如某只同期年化收益为 12% 的主动型基金)来横向对比的时候,也许可以问问自己,如果当时就买这只基金,会买多少仓位,能持有多长时间?

冬天很冷,但不用总盯着温度计。

春暖花开之日,平均温度自然会提升。

 

3

 

你对我说:最近不太敢记账了,不敢面对每天资产的快速下跌,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我想对你说,真的没关系,我也曾是这样。

股票是典型的边际定价,别人的出价决定了我们资产现在的价值。

但实际上,真实的价值是个模糊的区间。

就拿我的投资实证来说,真实的资产可能是 600 ~ 900 万区间的一个随机值。

问题是,我们的大脑没法应付这样的场面。

2008 年,2015 年,我都抱怨自己没有把当时最低点的市值记录下来,这样能更准确地显示自己的最大回撤。

后来我原谅了自己。

事后看当然云淡风轻,但站在暴跌的当下,未来笼罩在迷雾中,那种恐惧太真实了。

在确保自己持有的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不看账户、不记账可以避免自己的非理性操作,做只「鸵鸟」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对了,我曾经和你说过,股票的顶部是被最狂热的人买出来的,而底部是被那些最恐慌的,或是不得不卖的人砸出来的。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出价来低买高卖,但不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身价。

更没必要用这个这个大幅缩水的身价来攻击、责怪自己。

 

4

 

你对我说:3 月 9 日那一天,我终于没忍住在几乎最低点卖出了全部股票。

我也这样做过。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也曾经在几乎最底部卖出过当时持有的股票,那天的场景现在还很清晰。

排山倒海的卖盘下,看着账户的亏损快速增加,那种恐慌的情绪,无论如何都很难用文字表达。

「我一定得做点儿什么。我必须要卖出,换成现金就不会亏更多了」

我记着当时是这么对自己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我在更高的位置,又买了回来。

这是 3 月 9 日的行情图,像这样快速下跌然后 V 型反弹的深 V 行情,自从 2015 年之后,就已经很少出现了。

在 1 点 47 分之前那段快速下跌的曲线背后,一定有很多「不得不卖」的故事,也许是极度恐慌,也许是被迫平仓。

我想说的是,你需要的也许不是安慰,而是记住卖出时刻的感受。

我们在买股票和基金的时候都做过风险测试,也都被问过「最多能承受多少损失」这个问题。

你的回答是多少?

10%?30%?50%?

无论答案是多少,当你填写的时候都没法模拟真实亏损发生时的景象,更没法模拟这些亏损甚至影响生活时内心的感受。

记住这些。

正是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变成我们身上的一部分,把我们变成一个更成熟、更好的投资人。

这些经历和认知,也会「变现」成未来的投资收益。

 

5

 

你问我: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满仓中概股,已经从最高点跌了 80%,这些公司都要退市了吗?我还能回到最高点吗?

这是中国互联网指数(KWEB)的季线图,我才意识到,中概指数竟然跌回了 2013 年,九年之前。

而就在这周的周四和周五两天,这个指数就跌了 20%。

如此惨烈的跌幅,当然有很多原因:估值过高、对互联网平台的规范、中概股从美股退市的风险、国际环境带来的避险需求,等等。

我们再来看另一张图。

这是 ARKK,也就是著名的美国科技股投资人,被称为木头姐的凯西·伍德(Cathie Wood)的业绩走势图。可以看到,木头姐也从最高点下跌了 65%。

之前在美联储放水以及疫情带来的增长红利的背景下,美股上市的很多科技公司的估值都大幅上涨。我刚刚大概翻了一下,排除中概股的政策影响,很多美国的科技股票也跌了 70% 左右。

我想说的是,中概股惨烈跌幅的背后,相比退市风险,估值过高和基本面的变化,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

还是回到「好资产 + 好价格 + 长期持有」的投资原则,经过大幅下跌,估值风险大幅下降。你需要判断的是,你持有的公司究竟是不是「好」公司,它的业绩和基本面到底怎么样。

至于能否回到最高点,我不知道。

我能理解,曾经拥有而后失去的痛苦,比起从未拥有过,要大得多得多。

我也能清晰地记起自己在 2012 年港股爆仓后,整天走在路上都在盘算自己什么时候能「再赚回这些钱」时的心情。

但市场并不会关心我们的盘算。

别总想着翻本或回到最高点,这也许会让你动作变形,或是冒更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也许是重新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做好接下来的投资。

 

6

 

股票价格是人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

股票价格是少数人投票形成的边际定价;

股票价格是人内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这些都说明,人心的变化对于股价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

就在 2021 年 2 月,人们对未来有着极度乐观的预期,愿意支付异常昂贵的溢价。短短一年之后,我们又对未来无比悲观,不问价格抛售各种股票。

恐惧特别正常,但每当这时候,我觉得我们都可以让自己停下来,想想在投资时究竟买的是什么。

基金的背后是股票,

股票的背后是公司,

公司的背后是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是真真实实的用户需求。

未来会不会好?

股票会不会回本?

指数会不会上升?

这些问题的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

我们的经济是不是能继续增长,能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服务(GDP)?

有知有行的伙伴们最近做了一个研究,对比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公司总盈利以及股票总市值的关系。

(美国:1925 - 2020)

(中国:2004 - 2021)

这两张图再一次告诉我们,无论是两百年的美股,还是不到 20 年的 A 股,股市都精确地反映了以 GDP 为代表的国家经济的增长。

这就是我经常在说投资是「赌国运」,或是「坐上中国经济的大船」背后的根本原因。

 

7

 

最后,我想送给你两句话。

这两句话,我也曾经送给自己。

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由你在熊市做了什么决定的;

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在困境时做了什么定义的。



本周操作

  • 3 月 7 日:买入 5 万恒生指数

  • 3 月 8 日:买入 5 万全指信息,1 万工银瑞信前沿医疗A

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229 期,最新的资产是 7,103,505.84,资金加权收益率为 42.82%,本周增长 -3.74%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