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且慢,重新说再见

孟岩 孟岩 2023-04-26

1

 

2019 年 12 月 28 日,我写下了《再见了,且慢》。

从那时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公开回应过我和且慢之间的故事。

2021 年 12 月底,我走进有知有行的播客间,原本想通过播客说点儿什么。

但在一段长长的空白后,我说出了那句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说出的话:

算了。

这是一段我不愿去触碰的记忆。

后来,我给那期播客起了一个标题——《让万物穿过自己》。

时间越长,我觉得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真的穿过了我自己,不会再引发我内心的波澜。

直到上周。

真正激怒我的,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影射我「事事造谣」,甚至不是「且慢在孟总加入前就有了」,而是那句:

「他是主动辞职的

我终于意识到,三年多了,这是我内心最后的心结。

我想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经历过,自己从 0 开始用全部真心去打造的一个东西被剥夺的感受。

这种感受,无论你怎么想象,可能都无法体会。

我不想再苛求自己。

我决定把我与且慢之间的故事写下来,给自己一个

对我来说,这也许意味着给这段关系一个真正的结束。

 

2

 

2014 年底,原广发基金的副总肖雯找到我,希望能一起创业,做一家基金销售公司。

当时我自己在专职做投资,并且考虑出国,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于是婉言谢绝了她。

其实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没有想到在反人性的投资、基金行业,如何去取得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骨子里,我是一个产品经理。我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真的帮助到用户、能提供良好的体验、能让用户赚到钱,单纯的用户量、规模、收入,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2015 年 10 月,肖总再次找到我,说盈米已经申请到了基金销售牌照,但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 C 端产品,再次邀请我加入一起创业。

我当时没有什么事可做,于是答应她可以试试。看看在我走之前能不能探索出一条路,能在哪些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的盈米申请到了基金销售牌照,但还未正式对外展业。盈米的主营业务是做 B2B 的接入,为一些大的互联网平台提供底层的基金交易功能,当时叫一站通,后来改名为啟明。

2015 年 11 月,我走进了当时盈米在北京的办公室,中关村一家酒店的一间房间,正式开启了这段旅程。

 

3

 

我和基金行业的第一次交集,始于 2007 年。

当时,我和两位伙伴 Robin 和 Louie 一起打造了一个基金理财社区——财帮子。

快速的基金净值抓取、简单的网站风格、极致的用户体验,让我们在短短半年时间拥有了将近百万的注册用户,在行业内排名前三,也拿到了一个 200 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

无人知晓的是,接下来的熊市,把一切都打回了原形。

2007 年 10 月到 2008 年 10 月,上证指数下跌了 73%,财帮子的用户最终也亏损累累,不再访问我们的网站。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投资人,最终也决定撤资。

这一切都让我们痛苦,但更幻灭的是,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财帮子,没有顺滑的用户体验,没有及时快速的净值抓取,没有热闹喧嚣的基金论坛,没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用户可能就不会投入那么多钱,也最终不会亏损那么多钱。

财帮子,只是一个放大器。

财帮子优秀的产品体验放大了用户在投资过程中的贪嗔痴,最终让他们亏掉了可能没有我们就不会亏掉的钱。

最终,我们主动关掉了网站。

 

4

 

这之后,我自己在做投资,但始终在思考如何能让更多人通过股市赚到钱的问题。

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长期来看,A 股的长期收益并不低。这背后是长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优秀的上市公司群体。

但另一方面,A 股波动巨大。大多数人知道股市、基金,往往都在牛市的顶峰附近(比如 2007 年 10 月),买得太贵,必然造成了巨大的亏损。

如果 A 股的波动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的持有体验都会得到改善,这会让更多人改变对股市和基金的认识,也会让企业家能用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待未来产业和生活的变化。

这是一个正循环。

我想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当然知道,这有一点螳臂当车的意味,但我想试试。

 

5

 

重新出发,那时还没有且慢的名字,我也完全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当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条路:

基金组合。

过去很多年的产品和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教育」这五个字太难了,与其去改变人的认知,不如用资产配置来降低组合的波动,让基民可以安心持有。

于是,在中关村那家酒店的房间里,我带了一个前端同学,开始了新的尝试。

这一切的开始,只是一个基金组合的展示页面。

它可以根据成分基金的净值变化来显示组合长期的业绩、回撤和年化收益(半年以上才可以显示),后面又慢慢加上了创建组合,以及调仓的功能。

与此同时,我开始邀请行业内的人来这个网站上创建自己的基金组合,这就是且慢的 1.0 版本,她的 Slogan 是:

高手云集的基金组合平台。

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当时的且慢没有什么名气,我们能联系到的基金公司也好、其它机构也好,管理组合的人可能都是市场营销而并非投资部门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根本没有办法能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在认真地管理一个组合:比如一个组合没调仓,是主理人认为不需要调仓?还是这个组合早就被忘到了九霄云外?

这样的组合质量,我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去投资,更不可能把它们推给用户。

 

6

 

2016 年 5 月,我和雪球基金(当时叫蛋卷基金),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策略:

二八轮动。

这个策略说来简单,它以代表 A 股大盘股的沪深 300、代表 A 股中小盘股的中证 500,和一支货币基金作为投资标的,按一定的规则在这三基金中切换,希望达到持续上涨中持有股票基金获得收益、持续下跌中持有货币基金控制回撤的效果。

我们都觉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从回测数据来看,它能实现不错的长期收益;从底层逻辑来看,它适合波动巨大、风格鲜明的 A 股市场;更重要的是,量化、白盒的方式,解决了组合质量的问题。

但很不幸,这个尝试最终也被证明是失败的。

事后回看,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所有试图绕过投资知识的传递、仅仅从策略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徒劳的。

作为一个量化投资策略,二八轮动并没有本质的问题。它主要的收益来源于涨幅巨大的牛市,而在震荡市期间,它通过频繁的买入、止损来试探趋势是否形成。

虽然 C 类份额并没有产生交易费用,但这样的操作对投资者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大多数用户跟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根本无法等到牛市的来临。

 

7

 

真正的转机始于 E 大(ETF 拯救世界)主理的长赢指数投资计划。

我和 E 大早在 2015 年便在网上结识,我俩偶尔会聊一些有关投资的话题。

那时,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公布了长赢的投资计划,有很多投资者参考并通过其它的基金销售平台进行跟投。

在那些互动的留言里,我发现了令人惊喜的现象:

这些跟随的用户似乎在跟投的过程中理解了投资的很多道理,他们真的做到了资产配置、分散投资、低位补仓,涨跌都开心。

2017 年初,在我几次三番地劝说之下,他最终答应把长赢投资计划放到且慢来直接落地交易。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没有见面,没有合同,依靠着彼此通过文字建立的信任,我们就这样合作起来。

2017 年 4 月 1 日,长赢正式在且慢上线。

那一天,看着后台不断增加的用户数和订单量,我仿佛回到了 10 年前。

财帮子的上线日期是 2007 年 4 月 1 日,我到现在都能记得我们不舍得睡觉,半夜在后台刷新注册用户数据的场景。

在《让大象飞》中,史蒂文·霍夫曼把创业比喻成一场在充满浓雾的森林中探索的冒险。

在一片浓雾中找路太难了,每一次的心存希望,最终都会被现实所击败。

巧合的是,相隔十年的两个 4 月 1 日,我都从心里看到了迷雾中的光亮。

十年之后,我再次找到了路。

接下来,我们围绕着长赢指数投资计划做了很多改进:补仓建议、且慢外持仓录入、底仓建议等等。在基金组合之外,还重新开发了更适合长赢的一键跟车模式。

这两种交易模式,也变成了之后几年行业的标准模式。

 

8

 

接下来,我们又和郑志勇老师一起打造了「绿巨人」,和简七一起打造了「极简投资」,和二鸟老师一起打造了「价值五剑」,和张翼轸老师一起打造了「Earl 二八轮动」,加上我们自己打造的「八心八箭」和「货币三佳」,这构成了那个时期且慢的核心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且慢的用户和口碑,都在显著增长。主动找过来,希望能建组合、推组合的机构,也慢慢多了起来。

但是,多年的投资和产品经验告诉我:

更多的策略固然能带来更多的用户、规模以及收入,但用户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策略。

首先,投资和很多其它东西不一样。我们无法根据短期业绩去辨别一个人的投资能力,也无法仅仅通过策略的描述去判断 TA 长期是否知行合一,更不知道 TA 是否具备我最珍视的受托者责任,能把投资者的钱看作是自己的钱来管理;

其次,和消费品不一样的是,投资的大道和流派就那么多。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可以只有一款手机,回到投资上,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几个核心策略,而不断把它们打磨得更好呢?

于是,我和永靖以及且慢投研的伙伴开始制定严格的策略准入流程。

这个时期,我们也更加理解了什么是「投资者教育」。

所谓的教育,并不是居高临下地讲道理,也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内容。我理解的投资者教育,更多是陪伴,是陪着用户一起,用能被听进去、听懂的话,把投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那些事情反复讲述。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言传。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陪着用户经历市场的起伏涨跌。这些所谓的知识,只有在市场涨跌的过程中,才能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变成身上的一部分。

我想把陪伴这件事做得更彻底一点。

2017 年 9 月,我开始写「孟岩投资实证」,在之后的 5 年里,我用每周的一篇文章,记录着我在且慢的投资,记录着我打造且慢的点点滴滴,也分享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这就是且慢的 2.0 时期。

她的 Slogan 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

严选策略,用心陪伴。

 

9

 

2018 年全年,A 股跌了 24.59%,是 2008 年之后历史上第二大跌幅。

但我很幸福。

我看到了解决那个问题的曙光。

与 2008 年做财帮子时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我发现,我们的用户真的敢于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不断买入,且慢的规模也随着 A 股全年一路下跌而逆势增长。

这应该是中国的基金行业从来没有过的景象。

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且慢的用户基数越来越大,自然有一些用户因为需要用钱而不得不在 2018 年的钻石底中含恨卖出,浮亏变成了实亏。

这让我很难过。

我们似乎正在解决因为恐惧而卖出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因为急用钱而不得不在底部卖出的问题。

基金行业一直在做风险调查问卷,也经常告诉大家要做长期投资,但是,这些表面的流程似乎并没有从产品上,真的帮助大家解决短钱长投的问题。

一个积极型投资者,也不应该把短期要用的钱拿到股市来参与长期投资;

与此同时,一个保守型的投资者,也可以让自己长期不用的钱,通过权益市场得到更好的增值。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产品的方式,让投资者更好地分清自己生活中的钱,尽量避免把短期要用的钱投入到股市中来,这将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可能的亏损。

这就是「四笔钱」这个概念诞生的过程。

现在回看,当我想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变成了今后几年行业事实上的标准。

每当有朋友发给我金融机构采用四笔钱的界面时,我都很开心。

产品的杠杆是巨大的。

这小小的三个字,将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把短期要用的钱投入到长期投资中的几率,从而也必然会提升投资体验。

 

10

 

2019 年,一路逆势加仓的用户最终因为自己的坚定和勇气,收获了下跌抄底所获得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穿过了暴风雨,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之前那个人。

长期投资那些看似说教的道理,经过这个过程,真的变成了身上的一部分。

用季凯帆老师(LaoK)的话说,这些用户变成了更好的、更合格的基金投资人。

这一年,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且慢的内容和品牌上。

我坚信,一个投资公司,或者基金销售公司,不应该只讲投资。

投资中的那些道理,比如长期主义、安全边际、低买高卖、不预测只应对,并不只是投资上的道理。

这些大道和用户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且慢能给大家带来的,远不止是投资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平静和更好的自己。

2019 年 4 月,且慢 3.0 发布,并同时公布了一个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最喜欢的 Slogan:

放下焦虑,全情生活。

这是我对且慢的希冀,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11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且慢,一路走来的故事。

我从来没有说过,且慢是我个人的功劳。也从来没有试图去否定过,盈米以及肖总在且慢上的贡献。

无论是充裕的资本、交易系统团队和中后台团队的大力支持、肖总对 C 端业务的渴望,以及她对这块业务的包容,都是且慢能做成的原因。

佛家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肖总的执着邀请,我可能不会再回到这个行业,也不会有且慢。

 

12

 

从 2015 年加入盈米,从 0 到 1 打造且慢,到 2019 年底离开,我很少对外露面。

在我自己的文字中,只称自己是「且慢创始人」,而不主动对外称「盈米合伙人」或是「盈米副总裁」。

背后的原因是,我对盈米的其它两块业务并不理解,也并不认同他们对且慢的看法和观点。

我是一个对原则有极致要求的人。

这个硬币的一面是,我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打造出尖锐的品牌。

在我离开之前,且慢没有排行榜、不做目标投、坚持只有很少的策略、基金选择不能被任何人干预、坚定地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所有问题,这把控住了用户的收益和体验,也最终形成了且慢的品牌。

硬币的另一面是,我对自己坚持的原则并不妥协。

我认为长期投资的策略没有那么多,我们应该做好少数的几个策略,而非千帆竞发;

我认为不能走固定收益或者目标投的老路,而应该坚持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陪伴,让投资者理解,任何投资收益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风险;

我认为盈米的三块业务(蜂鸟、啟明和且慢)也许各有价值,但长期混在一起会有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各自团队的激励;其二是 2B 业务和 2C 业务(特别是且慢这样的品牌)的文化很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机构业务和个人业务特别是投顾业务放在一起,无法保证「站在用户一边」。

……

类似的分歧和冲突还有很多。

这很正常。

我和盈米其他高管的经历完全不同,这也决定了我们对基金、投资、投顾和商业的看法有非常多的不同,商业世界本来也会因为这些不同的视角而精彩。

我从来没说我一定是对的,但我一定会知行合一地去践行我的认知。

随着且慢越做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些矛盾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出来。

当时盈米其他高管和机构、中后台的团队在广州,我和且慢团队在北京。

某种程度上,这种两地分离从表面上减少了冲突、搁置了问题,但也为日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13

 

2019 年 11 月 8 日,这是一个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这一天,作为且慢的创始人,作为盈米的合伙人、副总裁和董事,我被单方面剥夺了自己在且慢的工作。

从那一天起,我再也没有踏入且慢的办公室。

且慢所在的盈米基金,在 2019 年 12 月中旬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我的离开,在 2019 年 12 月 28 日,对外宣布。

三年多来,当我被问到背后的故事时,我从来没有讲过那一个月发生了什么。

我是一个睡眠很好的人,但 2019 年 11 月 8 日开始的那几天,我几乎连一分钟都没有睡着。

上周,当我看到「且慢在孟总加入前就有了」以及「他是主动辞职的」时,这种感觉一下子都回来了。

我很想像前面一样,把当时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

但当我终于要开始落笔的时候,我再一次对自己说,算了。

我知道这对且慢意味着什么,我不希望自己用全部真心从 0 去注入出的两个字「且慢」和我自己一样被伤害。

同样地,我记录下这段故事,并不是想证明什么,也不想引起新的讨论。

我只希望回归事实。

 

14

 

上周,有知有行和读库一起做了一场线下活动。在活动中,一位阿姨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

之前她也听银行的理财经理介绍买过基金,有时候赚有时候赔,但拉长时间来看,基本上没有赚到钱。

后来偶然接触到有知有行,看了《投资第一课》,投资了长钱账户,并且每周都会看我们分享的知识和分析。

她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

当市场下跌时,她再也不害怕了,甚至知道这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敢于把更多钱放到市场中来。

在基金行业,我们经常说: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基民的收益,是由基金,以及基民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基金也好,FOF 也罢,包括投顾组合,最终买入卖出的决策,依然掌握在基民自己手里。

如果想让基民赚钱,除了做好产品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去影响基民的行为。

没有第二条路。

就像上面这位阿姨的例子一样,当她内心真的理解了投资是在投资企业、是在投资中国经济,当她理解了市场先生、理解了周期,她最终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也改善了她的收益和体验。

 

15

 

1)基民的收益,由基金的收益和基民行为共同决定

要想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就需要去影响基民的行为:包括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是否能长期持有等等;

2)一个人行为的背后是认知

封闭期基金、个人养老金,能很好地通过被动的方式管住基民的手。传递知识、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影响行为背后的认知,也是我们可以尝试努力的方向;

3)做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多

理解股市的背后是经济、股票的背后是公司,理解市场先生,理解周期,这是我们可以帮助基金投资者去做到的;

4)在市场中,每一份收益的背后都是风险

我们不能走回头路,把风险用类固收或者目标投这样的方式掩藏起来。相反,我们应该去让投资者理解波动、理解风险;

5)一个公司需要有清晰、坚实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

所有的投资策略、投资知识都应该围绕这些理念展开。不能为了规模或是收入,而盲目增加策略和产品;

6)内容是赢得和投资者对话的权利

为了向用户传递这些理念,需要做好投资者真正喜欢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投资知识,影响投资者的认知,用时间去灌溉;

7)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治理结构

这个过程注定很漫长。而一旦拥有了投资者的信任,又会面临巨大的诱惑。

因此,一个健全的激励方式,一个稳定的治理结构,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护城河。

 

16

 

以上这些,就是从 2007 年到 2023 年,我一路走来,对基金销售、投顾或者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的一些「知」。

三年来,有知有行所做的一切:

投资第一课、长钱账户、黑板报、温度计、知行对话、知行小酒馆、无人知晓、有理有据、知识体系、E 大干货合集、知行此刻……

就是我们的「行」。

 

17

 

在这个充满金钱的行业,我和我的伙伴创造出了两个价值观鲜明、鲜活有生命力的品牌。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答案很简单:

过去了的且慢,现在的有知有行,都是一群持有共同信念的人全然放松地活出他们最真实的样子之后,自然而然的延伸。

人不可能创造出不是自己的东西,品牌最终是你自己。

 

18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最终可以放下了。

我很喜欢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说过的一句话:

Be a mission with a company, not a company with a mission.

无论是财帮子、且慢,还是有知有行,都只是一个过程。

这一路走来,我不是为了要去博什么名头,也没有执念要去做一家规模多么大的公司。

我只是觉得,也许我在这个行业有一些独特的认知,有一些适合我去做的事情,让我想继续坚持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做好基金销售和投顾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祝愿且慢背后的人们,去践行你们的想法,实现你们的星辰大海。

我和我的伙伴们,会继续把我们对于投资以及这个世界的理解,书写在有知有行上。

 

19

 

谨以此文,记录下我和且慢之间的故事。

给我自己,也给和我一路走来的伙伴、用户、朋友一个交代。

希望这场漫长的告别,能在这里划下句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