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握机遇谋发展:龙坞的“茶+”模式

2016-10-01 琥珀 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

龙坞凭借其自然地理优势、历史文化背景和纯熟的炒茶技艺,在浙江特色镇建设中牢牢把握住机遇,以茶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茶+”模式。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和养生成为龙坞地区鲜明的资源特色和形象符号,不仅为茶乡注入产业与文化的活力,更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发展思路。


龙坞,素有“万担茶乡”和“千年茶镇”之称,其三面环山、依水而居、森林葱郁、茶园连绵、民风淳朴,呈现出原生态的江南农耕之特色,其负氧离子浓度年均维持在4000以上,是杭州老城区负氧离子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的名单上,龙坞是唯一以“茶”命名的“茶镇”,茶就是龙坞之魂。龙坞的茶起源很早,唐代以前就开始产茶,明朝中叶后开始有了龙井茶的专称,其得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西北麓的龙井,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

20世纪80年代,为帮助茶农走上致富之路,浙江像推广优良稻种一样,从茶苗良种、栽培技术、到龙井茶的炒制技术,都在全省进行了大力的推广,使得“龙井茶”迅速遍布全省大部分县市。然而后来随着各地冒牌龙井茶的出现,龙井茶名声一时颓败。

为了有效保护这一茶中珍品,2001年4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正式确定168平方公里的西湖龙井茶原产地范围,并规定在西湖区范围内经龙井茶传统炒制工艺制成的才能称为“龙井茶”。 

从此,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成了西湖龙并茶最大的产区。如今,这座位于杭州西南侧、总面积24.7平方公里的江南茶园小镇,既保留了原始的森林生态资源,更拥有杭州最大的千亩成片茶园,其产量占据了西湖龙并茶总量的60%。


造纸业的没落与茶文化的繁盛

说起龙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茶镇,却很少有人知道龙坞曾因造纸业而闻名一时。根据明代文人马元调在《横山游记》中关于龙坞造纸业的记载,龙坞的民间造纸业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当地的老人们回忆,直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龙坞山间还能经常听到做纸的水碓舂纸浆时发出的声音。

龙坞所产的纸张品种有清朝纸、长边纸、卫生纸、黄纸等,主要出自龙门坎、施家园和寿民乡祝家村,都曾经算是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特产,这些纸张经过精加工后,可做成钢笔管套、纽扣、银锭和各种包装用纸,尤其是龙坞的长边纸,因为是制盒的原料,当年曾供不应求,名气也很大。但随着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网络,电子书逐渐取代纸质书,民间造纸业渐渐走向没落。

随着造纸业的没落,龙坞的茶文化却更显其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龙坞发展成为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区,拥有茶园10125亩,占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总面积的近50%,产业优势清晰。

2000年以后,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尤其是“西山游步道”的建设、开通和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相继在龙坞南面的转塘(之江新城)落户,近100位大师级文创专业人士的工作 34 44499 34 15263 0 0 1888 0 0:00:23 0:00:08 0:00:15 3114 34 44499 34 15263 0 0 1610 0 0:00:27 0:00:09 0:00:18 2944室入驻山水与茶村之间,民宿精品又异军突起……

2007年转塘、龙坞两镇合并为街道后,转塘核心区块内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配套得到了提升。当地政府重点对这一区块的软肋进行了整治,如违法建筑、道路交通秩序、市场经营、垃圾清洁等。同时,他们还把拆违和龙坞茶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是治理一些乱象,而是坚持规划、拆违、设施配套同步进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2010年开始,原龙坞镇其中的8个行政村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按“一村一品一特色”,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如桐坞风情小镇、上城埭龙坞茶村、大清谷旅游特色村等,各个村庄相互呼应,吸引了众多的游客,2014年旅游人数70万人,旅游收入达7000余万。

经过多年来全区域上下的不懈努力,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养生,成为龙坞地区鲜明的资源特色和形象符号,不仅为茶乡注入产业与文化的活力,更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发展思路。2015年,“龙坞茶镇”列入浙江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为杭州市首批9个特色小镇之一。

为了在新时代特色镇建设中牢牢地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契机,西湖区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将启动龙坞茶产业小镇建设。2015年3月启动整治建设,经过重新规划统筹,一镇十村的旅游休闲、生态茶园、健康养生等资源再度整合,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6月底,一个功能复合、充满活动的天堂茶镇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龙坞茶镇成了一个以茶文化产业为主导的诗意栖居、文创繁盛、养生旅游的世外桃源。


龙坞茶镇发展的关键——炒茶工艺

谈起龙坞茶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说龙坞精妙的炒茶技艺。正是这特别的炒茶工艺成就了龙坞龙井茶的名气。

茶事在当地是一项传承的工艺。龙坞茶镇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隐匿于杭州边上,时至今日,其仍然保持着农耕时代的特色与风情。万亩茶田,是龙坞茶人的全部财产,采茶、制茶、饮茶,这更是龙坞茶人的主要生活,世代传承。

早在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 “真正的‘西湖龙井’,是由西湖龙井这个茶叶品种和手工炒制技艺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茶叶都是机器炒的,那么西湖龙井也就不完整了。”转塘街道农业农村发展科葛维敏介绍说。

来自龙门坎村的炒茶大师葛维冬,曾5次荣获西湖区炒茶王荣誉,对手工炒茶情有独钟。“手炒比机炒,香味更浓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叶是活的,能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

为了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工艺,龙坞茶镇每年都会开展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高级、中级、青工的培训考核评定活动。如果徒弟顺利通过考试,师傅能得到一定的奖励。

   截至目前,当地已先后培养40岁以下的年轻炒茶师120人。从2012年开始,西湖区开展“西湖龙井茶炒茶大师”的评定活动,其中,“已经培养过2个以上青工徒弟并已取得炒茶技工证书,今后仍热心培养炒茶青工”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条。如今,已有5人先后被授予“西湖龙井炒茶大师”荣誉称号,其中4位来自龙坞茶镇,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带徒弟传承手艺。

   此外,龙坞茶镇正火热打造,转塘街道准备在有条件的村社开辟10多个炒茶中心,现场展示手工炒茶技艺。


“茶+”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在整个茶镇龙坞,上下都在贯彻从“茶+”模式的创新理念入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的产业方针,整体方向是以茶产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核心在于横向拓展产业链。“茶+”模式反映到各个村庄,则表现为“一村一特色”,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方向:茶+养生旅游、茶+文创、茶+民宿。

1“茶+养生旅游”

龙坞茶镇,一代代茶人在这里种茶、炒茶、品茶,创造属于自己的茶道,也为寻茶而至的外来人,提供了一个健康养生的“世外桃源”,健康养生项目在千年茶镇陆续落地。这里是一个茶镇,更是一个天然氧吧,以茶之名,禅茶、香道、瑜伽等主题活动成为龙坞的特色。

桢楠藏艺术会馆,是上城埭村一家与木头打交道的艺术中心。馆主陈岩此前一直精通红木木雕,后来以金丝楠木、黄花梨、小叶紫檀等珍贵木材为原料而制成的茶器,成为馆中的特色艺术珍品。基于龙坞茶镇的千年茶文化,桢楠藏成了爱茶之人的聚集地,顺理成章地由茶聊及茶道、茶禅,而爱茶的闲人雅士又带来了高端的茶道、香道分享,且这样的聚会更是不定期地频繁举行。事实上,如此格调的养生研习会,在龙坞民宿也时常上演。

龙坞茶镇,既保留了原始的森林生态资源,更拥有杭州最大的千亩成片茶园。借助龙坞茶镇的自然优势,茶镇被养生企业相中,而一系列养生主题的旅行,则可以说走就走。

近年来,茶镇也吸引了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养生堂是一家以专业生产经营健康产品为主的现代高科技民营企业,成立二十多年来,产业已横跨保健品、生物制药、饮用水饮料、食品等领域。公司在龙坞茶镇的生产基地项目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建设中,企业看好的正是这里的绝佳环境。而养生老年公寓,也是龙坞的一道风景。

对于爱茶、爱旅游的人来说,“茶园漫步•养生之旅”已随时可以成行。龙门坎村有老焦山、龙门山、小和山、伏虎山等十余座山,白龙潭水景被称为是杭州的九寨沟,白龙潭山景阳刚俊美,植被茂盛;何家村的光明寺水库景区,茶山静立,平湖相依,库区周围至今保持着原生态,没有任何工业与人造景观的痕迹。而长埭村紧临西山游步道,山脚有两个出入口,从这里向南可以到金家岭,向北一直可以到留下。行至山顶时,登高远眺,举目四望,整个之江新城近在咫尺。山下还有几家农家乐,品香气四溢的西湖龙井茶,尝原汁原味的茶乡农家菜。若想赏花,大清兰苑,近3亩地的兰花花圃,茶香融汇着花香,沁人心脾,又有了别样的意境。

目前,龙坞地区的精品旅游线已经完成,将推出以“茶园漫步•养生之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把外桐坞的“艺术和民俗”,上城埭的“茶、森林、水库、民宿”,白龙潭的“水”、“氧吧”串珠成链。

2“茶+文创”

在屏绝喧哗的龙坞茶镇,百余家有艺术背景的“工作室”在这里安家,油画、国画、雕塑、玻璃、陶瓷、漆器等艺术主题,为千年茶镇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

从2016年6月起,杭州日报联合西湖区风景旅游局推出“闻着茶香逛龙坞”栏目,伴随着龙井茶的飘香,行走于“江南天堂里的香格里拉”龙坞茶镇,进行一场古镇深度游,探寻千年茶镇的饮茶之道、艺术气息与现代新玩法。

龙坞茶镇,以原龙坞镇所在地葛衙庄社区为中心,辐射外桐坞、大清、桐坞、慈母桥、龙门坎、何家村、上城埭、长埭、叶埠桥、西湖茶场10个村(社区)。大小各村的个性化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如慈母村的“孝文化”、龙门坎村拥有金莲寺民俗信仰和祭龙祈福传统,外桐坞曾留下了朱德元帅的足迹,这里拥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风俗、风情。

依托“万担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凭借着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氛围,以茶园、竹林、山色为衬景,千年茶镇也成为艺术家的聚集之地。转塘街道农发科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转塘街道一带将近400余家艺术、设计工作室,其中30%聚集在龙坞茶镇。艺术茶镇,俨然是这里的新名片。

国际知名画家闵庚灿、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中国漆学传承人王鸿、中国美院艺术学院院长黄俊、国画系袁进华、雕塑系沈烈毅等40多位名家艺术大师,将千年茶镇的乡村农房,改造成为艺术空间,于是,一批绘画工作室或艺术展馆紧随而来。

三和美术馆,是第一个进入外桐坞村的艺术工作室。中国美院的三名艺术家在这里改建农屋,使之成为艺术家们私人聚集之地。随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这里入驻,除了外桐坞村村口附近的“日见美术馆”,附近还有王赞工作室,有着宽敞的艺术厅,展示了艺术家私人收藏的字画和艺术藏品;而“第九空间”,是一名现代艺术家的绘画工作室,隐匿于茶园的幽静之中;7月9日,知名画家闵庚灿艺术馆将在外桐坞村开馆……艺术范、文艺范在这里无处不在,就连村里仅有的3家民宿,房东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把农房进行设计和改造,呈现出现代派的艺术风格。

在龙坞茶镇,艺术范的村落,何止外桐坞一地。大清村、长埭村、上城埭村、慈母桥村等茶村,均有着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在大清村,根雕艺术馆颇具知名度,并成为手工艺术体验博览园。长埭村,同样是文创艺术工作室集聚,如白桦林文创园、李秀勤雕塑艺术工作室等。

基于其浓厚的艺术氛围,今年夏天,改造后的龙坞茶镇迎来了第一批外国游客----波兰一家戏剧学院30余人组成的访问团,他们在这里与中国的戏剧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3“茶+民宿”

眼下,火热打造的龙坞茶镇,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民宿经济。9家精品民宿已建成,数十家民宿在建或已有意向,初步打造了一个青山绿水、茶园风光的乡村民宿群。市民游客到龙坞茶镇,不仅可以喝喝茶、爬爬山,还可以住在茶山深处,与虫叫鸟鸣相伴,远离城市喧嚣。

发展民宿经济,西湖区转塘街道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只2015年一年,有94万人游龙坞,可大多是一日游,喝喝茶、爬爬山,当天就走,为了留住这些游客,深度体验龙坞的独特韵味,当地人瞄准了民宿产业。

据转塘街道农业农村发展科陈卫军介绍,龙坞发展民宿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满生机的万亩茶园,层峦叠翠的西山森林公园,还有清谷、白龙潭等山水景观……龙坞与生俱来的诗意,让都市人流连忘返。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开发民宿,当地还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新开的民宿,将综合规模、游客量、口碑等指标,每年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当地正在筹建民宿协会,将所有从业者聚在一起,提供选址、办证、政策咨询等一系列贴心服务。

此外,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又被称作“升级版的农家乐”。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龙坞已有不下100家的农家乐。 

有政策扶持,有产业基础,特色民宿已在不少村社蓬勃兴起。比如,大清社区引入了专业民宿公司,想把大清谷风景区内的大清社区建成时尚旅游基地。值得推荐的是汽车露营基地,它设房车区、露营区、停车区、烧烤区等,每个车位都有一个家庭活动区,配备露营所需水电设施,供大人烧烤、孩子玩耍、运动等。

目前,龙坞已有9家精品民宿开门待客,在建的有数十家之多。转塘街道希望,通过3至5年的培育,龙坞茶镇能像丽江一样,成为离城市最近、最适合诗意栖居的好地方。

4“5A”级标准的规划建设

眼下到龙坞,不仅有迷人的春景,还有热气腾腾的施工场面。据介绍,按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要求,不管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配套,特色小镇至少要达到旅游3A级景区的标准。而西湖区作为旅游强区,则是以把龙坞茶镇打造成一个5A级景区的高标准来实施的。”

从规划层面来看,“茶”元素,在龙坞茶镇的规划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例如“龙坞印象茶园”,是规划中的核心景观点,它决定着游客进入茶镇时所获得并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这里,可近距离观赏茶园、俯瞰花海、参观炒茶厂。而在另一个核心景观“滨水复合街区”中,茶文化大观园内设茶栈、水上茶田为游客品茶、知茶提供优美场境。再如10个茶村的茶街或茶园商业街,则将为游客休闲、购物提供好去处。还有打造健康产业集群为目标的“创意茶镇中心”,其中的文化创意园区,以中国美院的艺术专业人士为主力军,进行以茶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展开茶叶销售及衍生产品包装、设计、营销咨询等;在交流交易平台,可供茶产品评鉴、拍卖、新品发布等。

科研技术力量强大的创意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茶种培育与研发、茶叶品质鉴定、制茶工艺及茶相关产品研发等。更多的茶叶公司 、茶叶市场也将被引进到这里,西湖龙井茶陈列展示中心也将建立,游客可参与体验茶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茶产业链得到延伸,产业布局得以优化,众多茶文化内容得到反映,从而为茶产业的提升塑造坚实的基础。

从龙坞茶镇自身的传统来看,历史上老百姓都是围绕茶而进行生产与生活的,原来的产业发展,也主要依托茶园生态环境,大家深知“茶”的重要性。为了与精心搭配的景观、花木相融合,茶镇对建筑的处理主要采用江南民居的风格,同时参考民国年代的特色。建筑物色系,以灰白为主。灰色是杭州这座城市的主基调,人称“杭州灰”;白色是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特色元素,结合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茶乡清丽动人的画卷。这一系列的改造都是按照龙坞茶镇建筑本身的内蕴价值和传世规律与当地各地区的特色,加进了很多现代性的元素和景观园林的元素。

从建设层面来看,目前,茶镇建设已经启动了核心区块建设,目前的搬迁已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中,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

一是旧的工业园区的改造。

以美通公司为主的龙坞工业园区旧厂房的改造,打算以创意园为主进行打造。现已经委托了多家设计院进行方案比选,特别是其中的南方设计院,成功打造了我市的山南基金小镇,我们也希望吸取他们这种成功的模式,在园区规划、产业引导等方面有所裨益。

二是以兔子山公园为核心的一块旅游集散中心的打造。

采用山景公园模式,不破坏山体景观,又结合龙坞入城口的改造,结合了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的建造。还有葛衙庄180余户农居的拆迁改造,将回迁安置在龙门溪的北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是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龙坞茶镇配套服务。

将来不管是追求休闲养生的居民,还是入驻集团公司的高端人才,或是优秀创意人才,都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这些都是龙坞茶镇规划和建设的重点。而在道路交通方面,龙坞入城口改造已初具规模,9条新建道路也将在上半年基本完成,届时整个龙坞的道路交通状况将会大大改善,居民的出行,旅游目的地出行显得非常便捷。

目前,龙坞茶镇10个整治茶村,已经完成拆违工作,正在建设的攻坚阶段。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道:“这次整治,总体上村民还是很支持的,共计拆除了大约9万米的围墙、20万方的违章建筑。现在所有茶村都已经进入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包括道路整治、电力和通讯线缆上改下、农居立面整治、庭院整治和集中景观点打造。这些将全面完善村内整体绿化景观体系和基础设施,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龙坞茶镇新增设的公交车站、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也都是按城市化旅游景区的要求进行配备的。截止三月上旬,各村建设项目完成的平均进度,都已达到形象进度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茶场村、外桐坞、大清村,预计到四月中旬能初具规模。拿外桐坞村来讲,现在的面貌较去年又有很大不同,村口那几扇依次排开具有中国风的暗红铁艺大门,分外吸引游人视线,为这个艺术风情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的来说,龙坞茶镇整体空间分布的基本大格局可用一“核”一“轴”和一“环”多“点”加以概括。

其中:一“轴”,为龙坞原集镇(葛衙庄)与地处转塘的国际西湖茶博览城所形成的一条绿色茶文化旅游轴;一“核”,即以原葛衙庄集镇为核心,是整个龙坞茶镇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以及旅游综合配套设施的集聚区块;“一环”,指围绕龙坞茶镇周边茶园所构成的茶文化展示环线;“多点”,则指葛衙庄社区幅射所至的10个自然村(茶旅游节点)和 “西湖茶博城”有如众星拱月。

研究院观察

龙坞茶镇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龙坞是处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的特色小镇,既有一定的空间容纳市场主体,又可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完全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此举正是破解城市空间资源瓶颈的良策,进而实现生产力布局的再优化。

龙坞特色小镇定位于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历史经典产业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茶+”模式,推动产业再现繁荣。“茶+”模式就是说以茶产业为平台,加上一些其他多类型的特色产业,相当于给其他产业插上茶文化的翅膀,然后助其飞得更高。例如,以茶产品为特色集聚茶品牌运作企业、茶产品研发企业等;以茶环境为引力吸纳服务企业总部、康体养疗机构等;以茶文化为触媒拓展创意企业、现代传媒企业等。而茶产业本身,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从而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发挥更大的功效。

除了龙坞自身的优势与政策定位的准确性之外,浙江特色镇发展的政策支持也是非常到位的。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多个方面,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14年启动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提升项目,每年安排中央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对重点产茶县进行集中扶持。西湖龙坞茶镇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计划3年内投入60亿元资金,围绕“西湖龙井茶”这个中心,打造集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集聚区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还有已完成规划的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之中。

茶产业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十三五”是加快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强化品牌整合、全产业链、茶业强镇、科研开发、机器换人、文化兴茶、营销体系建设,构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打造浙江茶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已经明确。
    2016年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政策多举措力挺茶产业传承发展,致力于促进茶业提质增效、茶农持续增收,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为此,龙坞茶镇就邀请了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院,对小镇核心区规划方案和周边村社整治方案进行谋划设计。而所有特色小镇都必须按照至少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

然而,在浙江建设特色小镇中,政府只是负责规划配套、资源保障、文化挖掘、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把控大方向,具体如何建设的细节,则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镇的投资建设来完成。浙江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

“十二五”是茶叶消费趋势发生重大转型的一个时期,因此浙江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坚持把开拓市场、提升品牌作为产业发展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办好浙江绿茶博览会,有效提升了浙江绿茶整体形象。二是重视龙井茶品牌打造与管理工作,通过浙江绿茶博览会中的龙井茶专项推广、炒制技艺展示与市民品尝、咨询活动,加大龙井茶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还通过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的管理工作,促进了龙井茶证明商标覆盖面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364家,龙井茶专卖店达598家。2015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5万吨、产值44.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4.6%和31.7%。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社会资本在市场化运作上,往往比政府更专业,也更具商业嗅觉,所能聚集的市场资源,也远远要比一个村镇级的政府多得多。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政策,关键更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end—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详细内容



共同开发、繁荣产城融合大市场

 ▼

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

一站式订单对接服务平台


我们是

国内首个以“产城融合”命名的专业机构

产城融合第一民间智库


我们的定位

品牌定位:

民间智库——思维共享、资源共享、价值共享、经济共享。


平台定位:

订单平台——对接市场、争取订单、整合资源、提升价值。


生态定位:

价值增值——政府对接、专家激活、企业孵化。


服务矩阵

顶层设计

产业运营、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发展顾问团、

产业服务联盟、产业大数据、

产业项目策划、特色小镇、县域经济、

文化切入/技术支撑、千般炼/万般填、

五+生态圈高端资源整合、

城市整体运营、、产城融合智库、

科教文创配套咨询及服务。


“1+3”服务模式

1.“顶层设计”服务

◆ 服务什么对象:

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待上市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

有一定市场基础,急需快速扩张的中小型企业

缺乏顶层设计理念的企业

产业资源整合不优质的区域政府、企业

产业节点功能不健全的区域政府

产业节点功能失衡的企业

需要顶层设计创新突破的区域政府

◆ 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区域经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的导向问题

解决政府、企业资源整合质素问题

提供顶层设计战略决策参考和咨询

◆ 整体服务思路:

顶层设计作为引子工程,旨在为客户提供产业运营的各种规划设计文本。

◆ 具体服务项目:

顶层设计诊断、调研及研究分析

顶层设计战略规划

产业节点功能定位

重大产业项目战略研究

重大产业项目策划

高端平台运作设计

资源整合规划

政策创新突破设计

商业合作策划

企业投融资规划

企业股权设计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品牌整体设计


2.高端运作服务

◆ 服务什么对象:

高端资源匮乏的企业

急需产业发展智库支持的区域政府、高成长性企业

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待上市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

具有一定服务能力和优质服务思路的中介企业

 缺乏高端运作理念的企业

需要高端运作创新突破的区域政府

◆ 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区域经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的运作思路问题

解决政府、企业高端资源整合问题

解决企业项目政策突破问题

解决政府产业发展决策思考智库支撑问题

解决政府、企业外部采购优质产业服务问题

◆ 整体服务思路:

侧重以项目联合申报、专家顾问团、产业服务联盟为三大抓手,为各级区域政府、企业、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技术支撑。


我们的核心优势

资源整合能力——官产融资源聚集、官学商资源整合、产研融资源对接;

数据集成功能——数据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平台;

产业运营能力——市场整体运营、产业专项研究、核心能力培养;

策划对接能力——政商关系对接、企业产业升级、专家课题招标。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018559/15010105579

邮箱:ccrhtech@163.com

QQ号码:3191860269


微信公众号ID:ccrh16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