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玄】成天哭喊买不起学区房是病,得治

2017-03-19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新潮沉思录


今天发布玄处的新文章,读者们一定期待很久了。每天都能收到读者的留言,这里再统一回答下,玄处这半年都在忙毕业论文,时间非常少,这次也是难得挤点空闲出来。请大家理解。



最近,有个全民话题叫做“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却很值钱”。从这个问题中,又会派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都成为热议的焦点。至于房价本身的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没必要多说。只要理解资源按一二三线城市配置,社会按三六九等阶级分化,那么一级配一等,并没有什么毛病,房价只是筛选的经济杠杆,而且是最公平的杠杆。毕竟对任何人来说,钱是多和少的差别,关系是有和没有的差别。连拼钱都拼不过人家,还想拼关系?


上面提到的学历问题本身解答起来也很容易。因为学历的效用是个乘数而不是加数。如果家庭的基数很小,即使学历很高,自然也不值太多钱。这就是最简单的1×10<10×10的问题,不知道有什么搞不灵清的。就好比说,同样读个北大历史系,有些人读完了只能去大西南当个中学老师,地震丢下学生跑太快还要被批判一番;有些人读完了却能去大西南当个直辖市市委书记。很难理解吗?所以说,对于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来说,学历就值那个钱;认为学历不值那个钱的,也买不起。


所谓的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起学区房,这个问题也不需要过于担心。有句话说的好:“说话的顺序很重要。”假如我跟你讲,清华北大毕业买不起房,这很显然是说明社会问题不小嘛。但是,假如我跟你讲,买不起房的也能去读清华北大,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挺平等公正的?



所以说,这种现象只不过说明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还不能与这种贫富差距相适应。当然,既然是处于转型社会中,这种现象就只是暂时性的特殊现象,保守的预测,清北毕业生买不起房的现象,在30年内就会得到根本解决——穷得买不起房还想读清华北大,这种好事还想持续30年?可能吗?现实吗?对吧。


事实上,近年来,买不起房还能考入清北的现象已经得到相当大程度上的缓解。例如,北京市排名前10的高中大约能够瓜分掉四分之三左右的清北录取名额。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形势更加喜人,例如,在陕西省,2016年清北共录取238人,其中西安市的4所中学就录取了205人,大约占了七分之六。有能力把孩子送进这些中学的,是买不起房的家庭吗?买不起学区房,能把孩子送进这些中学吗?


那么,接下来应该探讨的问题,自然就是这种趋势是好事还是坏事。从常理来讲,买不起学区房的城市中产阶级,很显然应该支持构建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均等化。但是,从事实上讲,最反对平等的,恰恰也是这个阶级。虽然他们做梦都想把小孩送进名牌小学,从小就和权贵土豪交朋友,但平等却意味着他们的小孩从小又要和农民工的小孩去交朋友,这能忍吗?不能啊。如果当真要讲平等,那么,首先就会收他们的税,去补贴真正的底层民众。比如说,就连北京市,也有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维持不下去了,一个人民政府,究竟应该先保证这些中产子弟上个好学校呢,还是先保证工农子弟有个学校可以上呢?


所以说,他们理想化的社会,是一种“自我以上,人人平等”的理想国:也就是要对权贵讲平等,要对底层讲自由。进而,一边仇官仇富,恨他们霸占优质资源,这不友善;一边仇穷仇农,恨他们瓜分剩余的有限资源,这不文明。这种对核心价值观的轮替使用,根源在于他们在社会中的中间地位。既想往上爬,又唯恐跌落下去。因此,他们最爱谈论“阶级固化”的问题。这四个字本身的信息量就足够大。之所以爱谈论“固化”,就是因为他们并不反感“阶级分化”。如果没有这种分化,就意味着他们要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不能忍。而他们痛恨“固化”,恨的却又是权贵土豪们不愿意和他们混在一块,这也不能忍。



这样一来,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假如说,既支持阶级分化,也支持阶级固化,同时又满足于自身固化于中间的位置,那么事情很好办,我们的社会确实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在进步的。假如说,从根本上反对阶级分化,那么,事情虽然不好办,但解决的办法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那里总归还有。可是,你又要阶级分化,又要只固化底下那一半,就很麻烦了。


具体到学区房这个事情,你要么坚决支持教育的均等化,比如说,全国平均大约3000多万人配置1所985高校,北京市只有2000多万人,能留1所就不错了,其余7所一律迁走。高校走了,附中附小附幼这些学校也跟走了,高校毕业生在外地就业也带动当地产业和教育发展了,北京的房价自然就落下去了,这些名校的校友也能买得起房子了,这是好事啊。但是,这些高校的校友宁可自己在北京睡地下室,也绝不会支持母校搬走。或者,最好其他7所985统统滚蛋,最好滚到自己老家去,就留下自己母校这么1所。不信,你可以去这些高校挨个问。


你要是反对教育均等化,那应该抱怨的是,为什么劳动者即便学历再高,靠工资也买不起房,而土豪却能靠财产性收入轻松买房,权贵不用买房还能让小孩把学给上了。那么你应该支持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但是,减税你觉得减轻企业负担是好事,降福利你觉得是不养懒人是好事,降工资你觉得别人的劳动根本不值这个钱还是好事。换句话说,那就是人家都活该拿低工资,除了自己应该匹配高收入。那么,为啥全世界都不配买学区房,就你配啊?


比如说,知乎上有个流传甚广的答案,讲的是一个北大博士,毕业了去中科院工作,买不起学区房,最后只好去南京买房工作了,为此,还哭了两次,结果,还引得无数人跟着哭了好多次。想想看,北大博士这种年出栏上千头的物种,毕业没几年就能去省城买房了,还不知足,买不起首都的房子就要哭得梨花带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解决不了啊,这是病,得治。


所以说,要讨论学区房的问题,决不能离开了教育均等的问题和工资水平的问题。如果从以上两个前提开始谈,那还有的谈。现在的主流讨论完全无视这两大前提,而直接去讲为什么买不起学区房,那么,结果很显然,就是通过舆论手段,倒逼党和政府去提高一线城市二三流学校的教育质量。把这些学校的水平提高了,那么买不起学区房的一线城市家庭也就过得去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而要提高这些二三流学校的质量,绝不是牺牲持有学区房的那些家庭的利益,也绝不会从一流中小学调拨一批名师支援二三流学校,而只能是把其他地区仅剩的一点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进一步转移。比如说,以下是北京某二流的九年一贯制(含小学、初中)学校的招聘公告。你想想看,外地名师看到解决户口、解决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的待遇,有几个能不动心啊?长此以往,其他地区的教育质量会更好还是更坏啊?



所以说,不管是讨论教育问题也好,其他什么社会问题也罢,先搞清楚自己算什么,自己要什么,才能接着讲下去。搞清楚自己的地位,就知道自己在改革中究竟有多少影响力。没有影响力还成天张罗着要改革,结果自然就是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去改。这就是为什么,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房子的现象就减少一分。


师弟师妹总归要比师兄师姐们过得好的。这个自信,同学们要有。


下面是两学一做时间:


最后,我们还是学一学基本法:“香港回归祖国后它的现行制度50年不变,50年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下文章下面广告并迅速返回即可,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