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旬老人朱镕基:我做官是“误入歧途”

曹默涵 看天下微杂志 2018-11-10

文 | 曹默涵

出品 | Vista看天下微杂志


生于1928年10月23日的朱镕基,今天迎来了自己的90岁生日。

 

最近,这位退休后一直深居简出、低调处世的老人频频露面。

 

10月12日下午,有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学院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身份的朱镕基,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参加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2018年会议的顾问委员。

 

10月18日,朱镕基又登门拜访10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袁宝华,后者是朱镕基的老领导,1951年朱镕基分去原东北工业计划处工作,处长就是袁宝华。

 

“朱总理”是这位九旬老人人尽皆知的称呼,但Vista看天下微杂志记者通过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他还有不少有意思的“隐藏身份”。

 

博士生导师

 

十天前的照片上,满头白发的老人戴着眼镜,手持讲稿,一身笔挺的西装,看上去精神不错。

 

日前,朱镕基参加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清华新闻网 图)


“希望你们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清华经管学院的建设。”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的朱镕基,今年也“如约而至”。他与参会委员一一握手,并亲切交谈。

 

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成立,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受邀出任首任院长,一当就是17年。2001年已经是国务院总理的他,因事务繁忙辞去院长一职时,亦非常不舍。

 

或许因为自身是清华毕业生的缘故,对于这个院长的职务,朱镕基倾注了不少感情。当年在上海工作时,上海好多大学请他当院长,他表示只兼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其他一概免了。

 

据《南方周末》报道,朱镕基本人曾经在一些公开场合多次说过,等从政府岗位上退下来,就回清华当教授、教书。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不过在担任经管学院院长期间,尽管政事繁忙,朱镕基还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留给了学院的学生们,甚至亲自带了四个技术经济的博士生。清华经管学院92届博士毕业生、曾任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新四通)总裁的杨宏儒就是其中一个。

 

谈到这四名弟子时,朱镕基显得有些愧疚。他在2001年告别清华的演讲中说:“他们的论文我也读过,但的确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来。”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杨宏儒回忆了那段与朱镕基相处的时光。他表示,自己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时朱镕基已调至上海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朱镕基也曾对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有看得很深,一看就困。”后来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

 

杨宏儒对此充满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也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真是很难为他。”

 

不过时任清华大学经管系主任的董新保对媒体表示,朱镕基对他的博士生是真正地行使指导之责;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朱镕基在清华的同班同学吕森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朱镕基这个人是这样的,只要他答应的事,他一定会负责任地做好。”

 

尽管朱镕基没有时间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但他还是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

 

杨宏儒回忆,“他(指朱镕基)在上海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工业状况……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1991年2月6日,朱镕基陪同邓小平考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资料图)


“学霸”

 

朱镕基如此醉心于教育,和他个人的经历不无关系。

 

1928年10月,朱镕基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父亲朱宽澍在他出生之前,便染上肺病(俗称“痨病”)去世了。母亲张氏亦体弱多病,勉强撑到了朱镕基九岁多,也撒手人寰。

 

就这样,未满十岁的朱镕基成了一个孤儿,跟随伯父朱学方生活。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兵荒马乱,朱镕基不得不在颠沛流离中求学。

 

据朱学方老人日后回忆,悲惨的身世和混乱的时代,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开始接触书本,读《水浒传》时还会背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名字。

 

《南方周末》报道称,朱镕基小学先就读于家族私学“时中学校”,后因母亲病故随伯父迁居长沙郊区,转入“崇德小学”,最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入广益中学。解放后,后者改为湖南师大附中,至今仍为长沙数一数二的名校。

 

中学时期的朱镕基异常聪颖。湖南师大附中校史办曾作过一些走访,朱镕基的同班同学任俨提到,学生当时上晚自习,点的桐油灯只能照亮一边,于是约定每隔半小时转一次方向,因计时不准常起争执。在一边默诵英文的朱镕基,起身挑出灯芯,两边同时点燃,光亮顿时加大了一倍,矛盾也解决了,皆大欢喜。

 

常被提及的,还有背圆周率的故事。任俨的回忆是,朱镕基当时和他比赛,由同班同学周继溪担任裁判,结果任俨背到了小数点后40多位,而朱镕基背到了近100位,可见其超群的记忆力。

 

这项“技能”在他走入政坛后也没有被丢下。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在其著作《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中提到,1993年,朱镕基65岁时,仍旧保持着超群的记忆——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近30位。

 

师大附中保存的档案中,详细记载了朱镕基中学时的成绩:在前五个学期中,共59科次的期末文化考试,其中100分的15次,平均93.8分,有三个学期名列第一。最后一个学期,朱镕基11门功课有7门获100分,平均96.27分,为全班第一。

 

在学习中,朱镕基总是想取得最好的成绩,一来为了告慰早逝的父母以及抚养自己的伯父,二来也是因为当时的奖学金,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享受。

 

资料记载,广益中学当时的规定是,如果期末考试成绩列于前三名,则下学期可免交学费银洋两圆。这笔钱,约相当于现在数百元。

 

此后,朱镕基又在当时的国立八中永绥高中分校和省立一中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

 

在当时报考清华的湖南籍学生中,数他考分最高。各科成绩平均分在8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得奖学金,朱镕基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朱镕基与夫人劳安的合照。(网络图)


文学爱好者

 

“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在国家计委燃动局、综合局任组长,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从朱镕基的官方履历上看,无疑是个“理工男”,但大学时的他其实是个“文艺青年”。

 

2001年在辞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时,朱镕基曾表示,他在大学班级里学习不是最好的,甚至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喜欢工程,因为英文好,喜欢文科,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

 

对文学的爱好始于中学阶段。从政后,朱镕基曾多次跟人开玩笑说,自己做官是“误入歧途”。

 

多年后,他在清华的同班同学、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还记得当时的故事。

 

1948年春的某一天,郭道晖偶然从北平一家报纸副刊上读到以“容基”为笔名写的一篇文章《谈爱与憎》,作者正是朱镕基。

 

“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援引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曹禺的话剧《北京人》、李广田的诗和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论爱的格言,可以见出他(指朱镕基)当时的文学根底和志趣。”郭道晖说。

 

因为文章引起了自己的共鸣,郭道晖立即在同一报纸上发表了《与容基先生谈爱》的文章,与之呼应,表示愿和朱镕基“携紧心灵之手,学习着走上这条真理之路”。

 

从政之后,朱镕基在闲暇时刻也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

 

《朱镕基讲话实录》记载,1996年5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中国科学院会见并宴请了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席间谈及了一些名人诗词。

 

两天后,朱镕基给李政道写了一封信,讨论未尽的话题,“政道兄:回来后查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处,系出自南宋词人蒋捷……所以记错为李清照,因易安‘如梦令’词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仅倾心文学阅读,朱镕基还热爱文学创作。《朱镕基讲话实录》刊载了部分朱镕基创作的诗文。

 

前文提及的袁宝华曾作诗《八十述怀》,身为后辈的朱镕基则作了一首《敬和八十述怀》,“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

 

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听闻袁老诗集想要收录这两首作品,欣然去信称“自当从命”,并特意嘱咐称,“唯望弗加突出,以免喧宾夺主。”

 

《朱镕基讲话实录》丛书非常畅销。(网络图)


京剧“发烧友”

 

2003年3月,朱镕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职位退休。

 

据人民网报道,退休后,朱镕基大多时间都闭门谢客在家读书,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他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并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常以“一介草民”自称。

 

不同于退休之前诸事缠身,退休后的朱镕基有大把时间放到自己的爱好上。其中一项,便是唱京剧、拉京胡。

 

据媒体报道,朱镕基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我在岗位上的时候,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但是我的退休生活很丰富。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我现在不单是唱戏,而且还拉京胡,经过勤学苦练、名师指教,我现在拉京胡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

 

这一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朱镕基之女朱燕来的证实。她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亲的身体很好,“没事就学京剧和二胡,学得很痴迷”。

 

追根溯源,这项爱好和朱镕基少时的经历也有关。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媒体回忆,儿时家里的几位堂兄弟间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时,叔伯兄弟便相聚在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兄弟竟也无师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

 

而到了在国立八中上高中的时候,朱镕基和同学们业余时间还一起唱戏。当时,学校附近青龙村盛产黄杨木杆,大家竞相以此制作二胡,每当晚饭后,校园里一声声“一马离了西凉界”、“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京剧风靡。

 

朱镕基的一次登台演出,也给很多老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几个人商量了一起排练《空城计》,朱镕基天生一付好嗓门,音色清亮圆润,大家便让他扮诸葛亮,从“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段练起。一些本地同学还特意设法借来了留声机及唱片,供朱镕基模仿学唱,朱镕基的同学戴振岳则由拉二胡改操京胡为其伴奏。

 

在唱段操练好后,又弄来脚本试排了几回,一个“业余剧团”就这样搭起来了。

 

有一次,“剧团”安排了到保靖的演出,戴振岳回忆往事,犹记得当时化妆,演员均需用长布带将眉梢往上“吊”。但朱镕基天生剑眉,无需这道工序,化妆师为之称赞不已。

 

而在剧中当司马懿退兵下场后,诸葛亮有一伸手捋去额上惊汗的动作,不知是天热还是初次登台,朱镕基下台后告诉同学,“真捋下一把汗来了”。

 

2012年春节,朱镕基现身上海大剧院,观看春节京剧晚会。图为演出结束后,朱镕基看望演员。(资料图)


资料来源:《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清华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新京报》等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星标加起来、置顶起来~~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或“置顶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