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跻昆: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沉痛悼念阿拉伯文学翻译泰斗仲跻昆先生

宗融艺文馆 宗融艺文馆 2020-08-17
来自专辑
时代表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仲跻昆先生在欢迎阿拉伯当代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来华访问会上朗诵其译诗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 

沉痛悼念阿拉伯文学翻译泰斗仲跻昆先生


宗融艺文馆 | 综合报道



你若不惜生命去追求荣耀,

那就应当把星星当作目标。

因为碌碌无为或建功立业,

到头来死都是一样的味道。

活,不能碌碌无为苟活在世,

死,不能窝窝囊囊不为人知。

纵然在地狱也要去追求荣誉,

即使在天堂也不能忍辱受屈!


——穆太奈比(915—965)

(选自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



2020年4月13日,阿拉伯语翻译泰斗仲跻昆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仲跻昆,笔名中人、钟驿等,汉族,1938年生,辽宁大连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教授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文学作品、撰写阿拉伯文学史,曾担任中国外国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会员,阿拉伯作协名誉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为促进中阿文化互通、多元文明理解共融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后辈学人多有教益之恩。他的离世,是中国知识界、阿拉伯文学研究界的巨大损失。


本馆特代表少数民族文艺界同仁表达对仲跻昆教授的深切悼念,并综合已有媒体报道,临时刊出一期特稿,缅怀这位阿语泰斗的一生。


最难学的语言


“你数吧!用你两手的十指:第一,我爱的是你,第二,我爱的是你,第三,我爱的是你,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我爱的还是你。”


这首动人的小诗来自叙利亚大诗人尼扎尔·格巴尼,而这首诗的译者正是仲跻昆先生。他为爱人刘光敏朗读这首小诗的情景,曾由北大电视台拍摄成金婚视频,刷遍朋友圈。



二人是师兄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其实也离不开阿拉伯语,平日里常共同探讨学术与翻译。仲跻昆翻译的诗歌,夫人往往是第一读者,不仅看,还爱听仲老声情并茂地朗诵,二人相濡以沫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自幼读过《一千零一夜》后,仲跻昆就对“天方”的奇妙世界充满兴趣。1956年,他考入北大东语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至1980年于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也曾在苏丹、也门各援外工作两年,访问过阿拉伯多国。若从当学生算起,他的一生与阿拉伯语结缘64年。


而这门语言是被公认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仲跻昆说:“过去我看过一个材料,说原来东欧国家的外交官,如果懂一门外语,工资可以加10%,但是如果懂汉语或阿拉伯语的话,工资就加20%,从这点来看,阿拉伯语和汉语就算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了。”


在正式报专业之前,他特地拜访了阿拉伯语系创立者,回族著名学者、翻译家马坚教授。马坚先生说,“要说阿语难,也难;说不难,其实也不难。俄语有六个格,阿拉伯语只有三个格,这样一比,阿拉伯语也不过如此。所谓难能可贵,只有难,学出来才算有本事。”


马坚先生


如马坚、马金鹏这些最早教阿拉伯语的一批老先生,都曾在开罗爱资哈尔大学学习阿语。“这拨人的优势是发音、语法不错,所以我们后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老先生们最大的功绩是将阿拉伯语教学正式引入正规的高校课堂,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可以用阿拉伯语做工具的译介、研究、教学等人才。”


那个年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传媒器材、电化教学设备,仲跻昆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学习阿语: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遇到不会的在课上请教老师,或者课下自己查询资料;多朗读,多背诵,多看书,通过大量的阅读记忆单词。他的专业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在仲跻昆的观念中,学习阿拉伯语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他对阿拉伯语越学越有兴趣,欲罢不能。



阿语系,要“广种博收”


“青春若逝去,或许继承者会来,白发若逝去,可叹逝者不复再!”这是仲跻昆先生曾在北大外国语学院和同学们朗诵自己翻译过的诗歌。那声音,流露出六十余载与阿语偕行的深情。


毕业时,由于当时人员缺乏,只学了5年阿拉伯语专业的他要教本科二年级学生,“班里有些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我还大”,压力可想而知。“教好了,就是培养国家栋梁;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因此,不停地敦促自己、充实自己逐渐成了仲跻昆的教学习惯。


北大阿语系最初只能招收部分回民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东形势发展的需要,阿语系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阿拉伯世界所在的中东地区已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阿语教学也愈显重要。故此,阿语系在“文革”前专教语言课的基础上,相继开设了文学、文化课程,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获准为博士点,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生。


仲跻昆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1978年,仲跻昆到埃及开罗大学进修。当时的埃及举办国际书展,仲跻昆与同去的顾老师历经曲折,精挑细选给学校买了很多书,装箱海运送回学校。可见那一代学人对阿语系的热爱。


仲跻昆说,现在我国已有四五十家高校创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这当然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一定要“广种博收”,不要“广种薄收”。“要鼓励同学成名成家,为国争光争气!”


与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


躬耕阿拉伯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不多。“大多数的中国读者对阿拉伯文学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千零一夜》的片段故事。”仲跻昆感慨道。


1986年,仲跻昆到烟台参加全国中青年文学翻译经验交流会。在场的人中只有他一人研究阿拉伯语,他不解,“阿拉伯文学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理?”别人说:“我怎么知道阿拉伯文学好啊?”这样的状况让他深受触动,也凸显出这门语言及其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的紧迫性。


60多年来,仲跻昆与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做过口译、笔译,走过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每个词汇的背后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钻研沉淀。正如他翻译的一首诗所写,“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对挚爱的追求最是无价,也终将让人在辛勤付出后得到精神的涵养、文化的润泽。


仲跻昆编著的学术著作有:《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阿拉伯古代文学史》《阿拉伯:第一千零二夜》等,填补了我国在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二等奖。


著有论文《人民的诗人,革命的诗篇——试论伊拉克诗人鲁萨菲》《源远流长——谈伊斯兰教前阿拉伯文学与世界文化的渊源关系》《当之无愧——谈纳吉布·迈哈福兹及其文学创作》《闯出中国研究阿拉伯文学的路》《谈阿拉伯文学翻译》《阿拉伯海湾国家的文学》等。


最能代表仲跻昆学术成就的是《阿拉伯文学通史》一书。这部一百万字的专著从古代到21世纪初,囊括了18个阿拉伯国家的文学。


此外,他还参加编撰《汉语阿拉伯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文学百科辞典》、《东方文化辞典》、《世界名诗鉴赏辞典》、《简明东方文学史》、《比较文学史》等著作。


2011年于阿布扎比国际书展答记者问


用翻译架起中阿友谊之桥


仲跻昆最早发表的翻译作品是叙利亚女作家乌勒法·伊德丽碧的短篇小说《最亲爱的人死了》,那是1961年,发表于《世界文学》。


而仲跻昆正式搞翻译是在改革开放后,翻译了黎巴嫩、埃及、沙特等国的大量阿拉伯文学名著,小说、散文、诗歌都译过。


在他看来,阿拉伯文学不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一块璞玉,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这块璞雕琢成璧,献给中国人民。这种雕琢过程就是翻译。


译著有《一千零一夜》、《纪伯伦散文诗选》、《笑与泪》([黎]纪伯伦著)、《库杜斯短篇小说选》、《努埃曼短篇小说选》([黎]米·努埃曼著)、《难中英杰》([埃]伊·阿·库杜斯著)、《沙漠——我的天堂》([沙特]赛·萨拉赫著)、《米拉玛尔公寓》([埃]纳·迈哈福兹著)、《本来就是女性》([科威特]苏阿德·萨巴赫著)等。


在开罗大学进修期间(1978-1980),拜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马哈福兹


其中,《阿拉伯古代诗选》是他最喜欢的一本译著。书中选译了130多位阿拉伯古代诗人的400多首诗歌,其中有两首“悬诗”,每首相当于中文的200句左右,讲究一韵到底,翻译起来既考验阿语功底,又很考验中文素养。仲跻昆已译出了七首“悬诗”。


“诗歌是阿拉伯人的文献,是它的档案。”仲跻昆说,“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因为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传承—借鉴—创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借鉴靠什么,当然要靠翻译。”


“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这一代,是前辈培育了我们这一代,是时代滋养了我们这一代”。正如仲跻昆所说,无论翻译工作还是教学研究,都需要一代代人传递文化的火炬。如今,年轻一代正在逐梦前行的路上努力奔跑。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文学译介会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仲跻昆于北京大学,在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上为阿拉伯当代著名诗人阿多尼斯颁奖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有鉴于仲跻昆对中阿文化交流所做的重大贡献,他先后获得埃及高教部的表彰奖,沙特阿拉伯国王“两圣寺忠仆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阿齐兹国际翻译奖第四届荣誉奖”,北京大学“东方学学术研究贡献奖”等多种荣誉。


仲跻昆2010年于巴黎,在第三届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年会上作有关翻译的主旨发言


2011年,他获得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


仲跻昆于2011年荣获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国际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阿联酋副总理谢赫曼苏尔为其颁奖


2018年11月19日,代表我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在北京揭晓。阿拉伯语翻译家仲跻昆,日语翻译家刘德有,西班牙语翻译家汤柏生,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宋书声,波兰语翻译家易丽君,法语翻译家柳鸣九获得这一殊荣。此前,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许渊冲先生都曾获得过该奖项。


中国翻译协会向仲跻昆(左二)等翻译家颁发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仲跻昆曾译有一首纪伯伦的《泪与笑》。原文本是无韵的散文,仲跻昆尽力把每篇译成有宽松韵律的散文诗,读起来更上口,更美一些,其中有些译文还被选作初中语文的教材。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

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


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

因为在我看来,

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

不啻行尸走肉;

在我听来,

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

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

胜过管弦演奏。


如今看来,这首诗也可看作是先生毕生治学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白林飞:《缘结 “天方” 六十年 ——仲跻昆教授与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校报》1433期第三版。

2.《继季羡林、许渊冲后,北大教授仲跻昆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翻译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2018年11月20日。

3.《人物:为中阿文化架桥的仲跻昆》,《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2019年8月20日。

4.姜晓丹:《北大教授、翻译大家仲跻昆——六十余载,只为架设中阿文化之桥》,《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

5.应妮:《仲跻昆等七位翻译大家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中国新闻网2018年11月19日。

6.此外,也参考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大电视台、《中东研究》等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特此一并致谢。



宗仰百籁

END

融裔晓声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期记者、编辑 | 大食


链接

往期力荐

史上首次回族文学朗诵会:让春天倾听真诚|宗融·朗读(视频巨献)第一次把汤瓶写得如此美的不是回回诗人,是昌耀|回族题材诗歌《青峰》鉴读
冯福宽图书室访记:当清真寺为文学留出这温暖动人的一角
洪烛:“请允许我献上异教徒的敬礼吧!”|洪烛民族题材诗文纪念专辑

表述自我  多元共融  守住文脉  启发新声

|民族|文学|电影|艺术|朗读|口述史|地方志|


宗融艺文馆

微信公众号: zrywg2017

E-mail:zrywg2017@163.com

好内容分享更多读者,敬盼  [留言]  [转发]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