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热搜展览学院/ 人机合一 ——人机艺术计划Ⅱ
艺术热搜新媒体矩阵:
将提供艺术热搜新媒体系,新浪收藏新浪微博、官方微信(240多万粉丝),带你看展览新浪微博(250多万),新浪当代艺术,新浪雕塑,新浪一直播,新浪收藏网页版等多样化服务请提前预约
人机合一
——人机艺术计划Ⅱ
出 品 人:秦 风
策 展 人:张海涛
策展助理:牟务民
展览媒介:动态多媒体装置
参展艺术家:
李子勋、夏国、吴梦诗、邱宇、张沐辰、吕连涛、郑宏昌、张丽丹、卢杉、陈娱、之之、胡迪生、宫一宁、金泽、熊樱菲、杨艺、石若宜、迟世林、陈昊男、李学智、潘彤、徐一玄、陈思佳、朱茼
主办单位:北京当代艺术馆
开幕时间:2019年7月13日(星期六)16:00
展览地点:北京当代艺术馆 - 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大兴庄500号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3日—10月8日
媒体支持:艺术档案网、交艺网
Man-Machine Integration
---- Man-Machine Art Plan II
Producer: Qin Feng
Curator: Zhang Haitao
Curating Assistant: Mou Wumin
Exhibition Media: Dynamic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Exhibition Artists:
Li Zixun, Xia Guo, Wu Mengshi, Qiu Yu, Zhang Muchen, Lv Liantao, Zheng Hongchang, Zhang Lidan, Lu Shan, Chen Yu, Zhi Zhi, Hu Disheng, Gong Yining, Jin Zhe, Xiong Yingfei, Yang Yi, Shi Ruoyi, Chi Shilin, Chen Haonan, Li Xuezhi, Pan Tong, Xu Yixuan, Chen Sijia, Zhu Tong
Sponsor: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MoCA Beijing)
Opening Vernissage: July 13th (Saturday), 2019/ 4:00 pm
Venu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MoCA Beijing), #500, Daxing Village, Song Zhuang Town, Tong Zhou District, Beijing
Exhibition Duration: July 13th, 2019 – Oct. 8th, 2019
Supporting Media: www.artda.cn
人机关系之“人机合一”
文︱张海涛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地〉中庄子认为“机械”、“机事”定生“机心”,“机心” 即机巧之心、功利之心,是对科技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人类社会自古由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发展至今的智能时代,科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机械”、“机事”、“机心”已经是无缝链接,高度融合,所以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科技的双韧剑特性。科技带来的不全是负面的影响,而在于怎么平衡、怎么使用,以人文、自然、传统的永恒之道作为依托,发现未知世界进行创新、转换,即强调科技与自然、人文、传统的矛盾统一性:人机合一。目前人机伦理已经是无法隔离的依存关系,不如彼此间平等对待,从精神和意识层面互相尊重且融为一体。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逐渐由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拓展到人机合一的关系,两种关系可能会并行或交互发展与融合,人机合一是人机关系终极的精神观念,互相高度依赖,异质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潜意识一体化的状态。
科技越来越带给我们人文与技术、自然与不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我们可以借科技媒介反思现实与未来的生存问题;科技也会让我们靠近真理、摆脱愚昧迷信,创造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机艺术是借机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机器关注人的社会历史、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也会借“机”谈论对未来想象的可能性,反观现实,从而打破艺术描摹和反映现实的单一模式。人机艺术是科技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人工仿生技术作为媒介载体,加以艺术的语言转换。人机艺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等多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它与我们有情感交流,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除了可以讨论人工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需要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通过非功能性的自动装置来表达思想与伦理,而非仅仅作为自动化设计的实用机器被使用。
未来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伦理、生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已经超出政治、经济体系对未来的影响力,技术发展是一种只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更愿意相信,技术发展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科技甚至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我们的电影对未来的表现都称为科幻电影。
人机关系与人机艺术
广义的机器人包括所有的仿生机器,如机器狗、机械臂、扫地机、手机、洗衣机、电脑、汽车等等,甚至涵盖所有拟人化并赋予生命的智能物联网装置,它们早已成为我们行为和意识中的一部分,我们离开了它们也无法工作与生活。机器人艺术其实也是科技与艺术关系的体现,科技具有发现和实证的特点,而艺术必须有想象的空间,这里谈到艺术语言问题,机器人艺术语言是也可以从造型、色调、声音、质感、材料、动态、空间、道具、环境、身体、技术、妆容、身份、气味等等艺术元素入手来进行转换、创新和想象,借不同的话题和符号来表达当下人的观念和感受。
人机关系的几种技术呈现和交互方式
自然人体与人工机体的组合;
自然人思维与人工思维的结合;
人机虽然没有在身心或身体结合,但人类可以由传感器对人工机体进行控制;
人在创造机器时就融合了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人机合一的方式;
人与人造人、人造动物或人造物体的关系:人与数字虚拟人、虚拟世界的关系,甚至人与通过机器而克隆、杂交生物的关系和伦理。
人机将来逐渐会成为艺术作品中的主角和载体。人机关系是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外新的生存关系,我们与人工生命,人造物的和谐相处成为关系美学中新的伦理课题。这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人造的自动化给我们将带来什么改变,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意义是什么,是实用服务、创造精神感受还是毁灭自然物性,这也会引发我们对“自然·人工自然”课题的讨论和判断。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机不具备智能化,后来逐渐有了人工智能化机器人,需要增加传感器、人机交互系统发挥其自主性。未来机器一旦成为我们生活中如手机、电脑、网络无法隔离的一部分,我们必然会面对诸多伦理道德、情感、甚至是法制问题的挑战,如与机器人的感情纠缠,甚至会超越我们对宠物的情感,因为他们和人类的生理与心理形象更相似,相比其它动物更容易接近,投入大量情感难以割舍,甚至排斥其他人类。反之亦然,机器人也可能陷入与人类不分你我的情感,如《人工智能》、《Eva》机器主人公的痛苦体现,在他(她)得到来自人类家庭的关爱后,也为投入所有的情感而无法自拔,但多数人类还是把他们视为异类或物件,触及到人类的利益就进行大量销毁,场面极其残暴。不论自然界的有害生物还是有害人工智能的身份的认定,这个标准都是以对人类的利益弊端来判断,这也是一个以人本位极度权力化的界定标准。从不同的角度高端人工智能自身系统会随着经验的演化,不断自我学习、创新,人类机能被复制,也会发生人机战争。未来应该制定保护智能机器利益的机制,同时也应该制定机器人犯罪、审判、奖罚规定,目的与人类和平、自由、平等的生存,甚至监督人类犯下不利于地球生态与文明发展的行为,而未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这就是我们对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
结语
当下与未来的趋势是大数据暴增、万物互联、再向万物智能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会将平凡的人类变得更伟大,逐渐成为驾驭机器的超人;而智能机器会逐渐改变社会结构,人与人的交往增加至人与机器的交往结构,会让人类智能、智力下降逐渐产生懒惰思想;同时需要健全智能网络部门,预防或管制机器人犯罪。人工机器社会也会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语言和文化生活,人类只有在顺应时代大潮流的基础上迎接各种有利或有弊的挑战,人类文明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人工机器也会逐渐成为未来艺术世界中具有创造力的主角。
2019年6月2日于北京
艺术家部分参展作品
邱 宇
▼
▲邱宇《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看我》
机械手臂,显示器,镜子
2019
机器是否有意识?我们的身体是否有一天被机器替代?被替代的身体是否还是我们自己?作品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在互相凝视中重新产生对自我和生命的认知。
▲邱宇《神经源#2》
马达,螺纹软管
2017
螺纹软管在规则的旋转运动下产生其物理属性的不确定性,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使他们在运动中产生力量的搅拌,挤压和碰撞。每次运动都是一种物质属性的本反射,相似而又不同。在无数次机械而又不确定的感知中,接受和传导的运动构成物理的神经系统。
张沐辰
▼
▲张沐辰《无题》
互动装置
木材,电机,标本
尺寸可变
2018
将锦鸡标本主体与锦鸡的尾巴翎毛并置在一起,锦鸡的头与翎子通过机械同步摆动,制造出一种被拔去翎毛的锦鸡反复观看自己翎毛甩动的荒诞场景。
宫一宁
▼
▲宫一宁《我爱这里,可我不知道我在哪》
动态多媒体装置
影像2:00mins
尺寸可变
2017
交互装置作品《我爱这里,可我不知道我在哪》(i love here,but i don’t where i am)将故事预设在“人造生物空间”与人一起生存的故事背景下,在这个世界中人与融球状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并随它一起迁徙、群居、交配繁衍。在这个世界中,真实与虚拟、生物作品由交互装置和影像组成。
影像中重复出现带有低画质和播放字样的日落、天鹅迁徙、凯卡克舞以及拥挤的车流等,表达其中对于生物与人造物行为之间隐喻的关联性。
我将自然元素在3d里进行了筛选,只留下山川,天空和河流。材质是经过网络反复转载之后形成的低画质影像。这种大量传播的视觉元素可以直接的形成联想,这种联想方式与我们在网络中接受信息和重组信息时的过程相似。我将这一联想过程视觉化到三维空间里。
郑宏昌
▼
▲郑宏昌《天秤》
50x50x60cm
不锈钢、机械
2017
人的价值与能力,还有人的善与恶等很多东西是无法称出来的,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判定的标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标准世界上的一切才会有序发展。
▲郑宏昌《瓶子1》
50x50x60cm
不锈钢、玻璃、机械
2017
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的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在不断实验探索中才摸索出来的,而在我们人的一生中,做所有事情,并不能为所欲为,我们必须遵循很多有形无形的规定,比如,法律,道德伦理,还有人生的定律——生老病死,无论你怎样努力,要跳出这样的人生规律是不可能的。
吕连涛
▼
▲吕连涛《两把椅子》
60x50x85cm
电机、亚克力、现成品
2019
两把椅子面对面,
在对峙,在思考,在较劲,在沉默...
空间里只有此起彼伏的敲击声,
紧张、沉重、刻意、无奈...
▲吕连涛《一寸皮肤》
200x100x20cm
天线、电机、蒙布
2019
利用天线本身的属性
放大一寸皮肤,同时也放大了某些情绪
石若宜
▼
▲石若宜《灰房子》
玻璃、水泥、现成品等综合材料
6min影像
尺寸可变
2019
“灰房子”是一个移动的投币式自动“占卜”装置。我将这个占卜装置置于各处,作为文字信息的收集、编造和传播的一种方式,试图在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内营造一个怪异的幻觉。
在我编造的故事中——夜幕降临后,“灰房子”秘密地游荡在都市各处,向有缘人占卜、提供似是而非的信息,它甚至逐渐成为了一个都市怪谈……这个都市传说同时在报纸新闻上呈现,希望全面地制造一个混淆视听的超现实事件。
作品的表达有关玩笑、内心的预测和强制性的理解,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的语境下引发了多种“阅读”和“误读”。我假设装置拥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灰房子”在诞生的过程中自行吸收了文字信息并在展览现场进行反馈。
每位占卜参与者都可视为被动的演员,我强制他们参与在我的故事中。也许,这也可作为一场完整的、持续多月的现场表演。
陈昊男
▼
▲陈昊男《人牲》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我用白色为主粉色为辅营造出一个轻松的用餐环境,希望观者抱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观看我的作品?。之所以用圆桌,是尊从中国饮食文化,大家更喜欢围成一圈吃饭,寓意着团圆、相聚,但又主次分明。同时,中国人更喜欢在餐桌上解决问题、分享情感,是独有的一种饮食文化。当这些温馨感人的团聚伴随着饮食的猎奇和残忍的杀戮,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就显示出现实的残忍,充满了讽刺。
切肉机在现实中会给人现杀现宰的“新鲜”感,而在这里恰好是一个警示。国人无所不食,无所不能食,从山珍海味到飞禽走兽,可谓是食物链的顶端,再冠以养生保健为由,把杀戮带向餐桌。当切肉机的上冰冷的刀片朝向的是我们的同类,你的食欲还会好吗?(陈昊男)
金 泽
▼
▲金泽《无言》
Arduino单片机、传感器、模型、纸
2019
作品主要围绕“性侵”话题,以此为出发点,利用肢体语言,表现受害者支离破碎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参与者进入肢体所感应的范围内,对肢体产生互动,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从而表达出受害者的内心情绪。了解对受害者的伤害并且让更多的人进行反思。
熊樱菲
▼
▲熊樱菲 《Medusa 2.0》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存在于大众媒体中的当代消费文化中:定义狭隘的理想人体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然而这一标准、刻板的看法显露出的却是最初确立人体美典范的狭隘性和虚假性。流水线般生产的人造脸庞缺乏我们期望在人群中发现的独特个体性,作者向美的规范观念发出挑战,批判了评判美的狭隘刻板的标准。
李子勋
▼
▲李子勋《天使的秘密》
51x135x10cm
压克力顏料、木材、塑胶、金属、灯、马达、机械装置
2003
▲李子勋《魔鬼的脸》
85x56x31cm
压克力顏料、木材、塑胶、金属、灯、马达、机械装置、电子控制器
2003
《天使的秘密》和《魔鬼的脸》是一组对立又相合的作品,艺术家尝试将高超的制作技术融入纯艺术中,创造了一种介于生命体、无生命体之间的「仿生物」,这是艺术家对未知事物无限幻想转化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对再现内在世界有着理想化、秩序化的执着追求,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半抽象机械美学,通过一种对称的构成形式,赋予作品和谐的内在秩序。
李学智
▼
▲李学智《造物》
150x43x97cm
机械装置、影像、布
2019
通过混搭、合成、跨界的媒介、符号、语言方式,探究机械自动化运作和破坏力,以及对未来机械发展是否具有意识权利进行反思。机械4分钟左右(一首歌的时长)运转一次并对唱片产生破坏留下痕迹,布面上的音频是引用哲学家杰拉尔德.李的一句话:机器是世界具有潜意识的大脑,影像通过指向性的物来暗喻机械破坏力以及权利与意识。
朱 茼
▼
▲朱茼《嗨,我很安全》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制造一场可以目睹自己慢慢死去的囚禁游戏,在容器里你可以听到、看到容器外发生的一切,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但你没办法说话。一开始你觉得在容器的时候感到奇怪又有趣,到后来你慢慢觉得孤独、恐慌,想要尽早结束一切,而你只能面对这一切,什么都做不了,眼睁睁地等待死亡。
迟世林
▼
▲迟世林《忏悔者1号》
68x36x81cm
木头、金属、电机
2019
▲迟世林《磨砖者2号》
82x33x65cm
废物材料、现成品、电机
2019
视频︱迟世林作品《赎罪场计划》 2018年夏-2019年春
▼
这系列作品灵感源自于我在满是废墟的北京周边生活。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之间发生碰撞,从废墟中提炼出“有生命的装置”
《赎罪场》的呈现是在表达重复运动和自我观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具体的、明确的,又是模糊的、 抽象的。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状态为对象而产出的。
潘 彤
▼
▲潘彤《一天》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媒体。人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各样地方式本能地追求存在感,许多人为了追求外在认可而失去自我。人们的问题或许就是把别人的剪影当作常态。越刷越寂寞,越寂寞越刷,当下的信息社会,关注是一种极度稀缺资源。在成百上千的状态中,“关注”仅仅是走马观花,已丧失了关注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常见却容易忽视的日历,若它只是刷新自身状态而不再是刷新日期而存在,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卢 杉
▼
▲卢杉《生死伦》
15分钟
2016-2018
当生命以信息代码的形式存在,就可以获得永生吗?影片融合《六道轮回图》以及博斯《人间乐园》中对于生死的不同理解,探讨数字化灵魂的赛博格世界所将面临生死伦理问题。影片全部以网络图像为素材,进行解构拼贴重组,构成一个介乎于虚拟和真实之间的未来图景。
之 之
▼
▲ 之之《量子纠缠起源》
100x100cm
数字静帧输出艺术微喷
2018
▲ 之之《时间胶囊》
100x100cm
数字静帧输出艺术微喷
2018
▲ Mr Rabbit Robots《The Thinker》
2019
▲ 之之《永无止境》
视频5min
2018
涅槃重生,化身兔神,时间虫洞,历史漩涡,感知未来……
人类是渺小的,他们眷恋和纠缠于青春,他们纠结和蜕变于成长;他们沉迷于自我的贪婪欲望,他们执迷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与自然法则看似相近实则甚远!
无法以个体力量单独跟社会抗争,也许能做的就是远离人群远离社会,超然的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
加载人类意识的AI智能机器人或许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角,他们的智慧是超维度进化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维度的一部分,全维是我们必然往前进一步的必要路径!之之作品里出现的智能机器人以救世主般身份象征性的出现,超智慧者,超验者,神性,……
张丽丹
▼
▲ 张丽丹《活体二》动态图案效果
机械装置
2019
▲ 张丽丹《活体二》实物图
机械装置
2019
▲ 张丽丹《活体二》
机械装置
2019
我们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这让我们的生命感知得以拓展,成为我们自我确认的参照。而技术是否可以作为我们的感知在环境中的载体,将环境变成我们生命形式的一部分呢?
作品灵感来源于海底瑰丽变幻的珊瑚。由三棱锥型模块组合成整体矩阵,通过对人活动的感知,产生各种运动组合的变化。作品具备多种动态造型和色彩变化。如,波浪式、呼吸式、六角花等。使我们与实体环境产生更密切的实体关联。未来动态艺术会在智慧建筑、智能人居产品、空间设计等多领域拓展创新。
陈 娱
▼
▲ 陈娱《蚌感》
电机装置
90x200cm
2017
蚌感是一个“活”的作品,作品背后是通过数据操控床单形成不同形态的褶皱,而这些数据是一位病床上老人真实的实时的数据。
冰冷的病床静置于空间中,能听见冰冷的电机拉动齿轮的声音,数据监测监视着观察者的心率起伏。床单上的褶皱带着不断纠结的情绪一次次紧皱,缓缓抚平后再次聚紧... “褶”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声音。每一道生活中的褶都有它的故事和它所赋予的感情。
蚌感的数据来源于我常年卧床的外婆,因患有艾斯海默症的她从记忆力渐渐退化到卧床通过流食维持生命,每天翻身成了她缓弱的痕迹。我将她的脉搏数据采集再通过软件编程,利用步进电机带动床单形成褶皱。当我再观这个病床时,没有生命在空间中,但你会深深感受到那病痛的无声的折磨。
夏 国
▼
▲ 夏国《NO.201904 》
自动装置
210x210cm
单轴模组、丙烯三原色、颜料桶、吊丝组件
2019
《NO.201904》机械装置,是其发明的自动绘画机升级改造替换下来的x轴部件,将其纵向放置,十字横向固定一个U型铝材结构,U型铝材内装有滑轮组可移动调节位置,轮组上垂下的几组金属吊杆,用来悬置各种现成物品,诸如书籍、玩具、道具等,与地面对应的位置放置颜料桶,内装调和成饱和状的品、黄、蓝三原色以及中性灰等丙烯颜料。伺服电机的线路与安装在附近的驱动器、控制卡、电脑笔记本相连,通过编程,自动控制滑台做缓慢的上下行程的递减运动,使物与色发生某种秩序共生的关系,所有的物品观众可以参与提供和制作,低成本带走。
▲ 夏国《NO.201406》
减速电机、锯齿组件、固定组件
机械装置
尺寸可变
《NO.201406》是旧作“某年某月某日雪”关照着某段不堪的历史,现对接在新空间语境下,将被重新定义,装置由减一个大功率减速电机和锯齿部件组成的刮削机械,安装在展厅空间的一个墙壁上,缓慢旋转,摩擦、刮削出直径一米的圆槽。
杨 艺
▼
▲ 杨艺《神与机器》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作品中的古希腊众神以赛博格形象展现,随着人类科技崇拜的阶段越演越热,这些挥舞着机械义肢的半神半机械物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暗示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当上帝造物主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人工智能取代上帝成为人类的新的信仰--AI宗教诞生时,人和机器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徐一玄
▼
▲ 徐一玄《实验观察之数据寄生》
170x150cm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9
几百万年以来,人的感觉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但到了21世纪,人的感觉逐渐被电子算法所取代。我们正在开发更优秀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和庞大的数据库。电子算法这项新的技术革命已然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各种决策,这是种进步,但同样带来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局限。人们将更加依赖于数据和分析,而不是直觉和经验。这样的智能化数据学习使得算法由非生命体转变为“生命体”的形式,它成为一种人类离不开的“寄生菌”,对人类身体和行为进行持续塑造和控制。
陈思佳
▼
▲ 陈思佳《步近之间》
200cmx100cmx70cm
交互装置
2019
温室气体本无害,一旦过量就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这其中占绝大多数对是人为因素。我以讲故事的方式,采用针织这种带给人温暖的材质来表现。
当观者靠近作品,印有冰山的针织面料的底部将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被抽离,直至消失,到最后,只会剩下一个空壳,就像是被人类破坏后的环境,经过时间的流逝,失去最初的美好与饱满,只留下残形异影。
吴梦诗
▼
▲ 吴梦诗《喘口气_001》
60cmx60cmx10cm
羊毛,棉线,电磁装置
2019
▲ 吴梦诗《喘口气_002》
60cm×60cm×10cm
羊毛,棉线,电磁装置
2019
▲ 吴梦诗《无题》
60cm×210cm×10cm
金属丝,金属零件,电磁系统
2019
▲ 吴梦诗《左手》
120cm×240cm×10cm
金属丝,电磁系统
2018
胡迪生
▼
▲ 胡迪生《喂,你好吗?》
动态多媒体装置
2018
未来已经来临,
幼年时期酷爱的玩具竹子机器人大战,
朦胧的对科技的幻想,
未来正加速度的向我们走来,
未来科技强大的集约型概念,
正颠覆以单一的个体化的生存方式
未来正在根本的改变我们的现状
喂,你好吗?
是探讨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也是未来和当下夸时空的交流
关于策展人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9年前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后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 北京当代艺术馆外景
——“挑战者”系列即将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