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汪韶军:《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诠

2017-03-24 汪韶军 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蓝字,

            订阅“文艺批评”

摘要


感谢作者汪韶军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批评家

             匕

《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诠

汪韶军 | 文

           阝               

                              廴              匚

1


     我们首先要面临一个文字释读问题。传世本“宠辱若惊”为人们所熟知,帛书两本及汉简本亦作“惊”,独郭店简相应字(以下用“△”表示)的释读尚处争议中。裘锡圭近年撰文认为:“我们认为《老子》原来应该是说‘宠辱若荣’的,大概由于较早流传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荣’(郭店简是其中一例),就被后人误读成了音近的‘惊’,导致了对此章文义的严重误解,老子的正面主张被很多人解释成了对俗人的批判。”[2](P6)庞光华反对释“荣”,但也说:“据帛书本和今本为‘惊’……,在文意上完全不通,毫无哲学意味可言。”[3](P89)照此看来,此字的释读,意义非同小可。如果二人所言成立,则两千多年来人们读到的都是讹文,而他们的观点也就成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2

A组

何谓宠辱

 宠    为下[也]

[是谓宠辱]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B组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3

裘锡圭教授

庞光华教授

4

5

李零

教授

丁四新

教授

本文原载于《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08期


明日推送

网络文学研究专辑


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


Comments

注 释

[1] 为了便于文字释读过程中直观地比对,本节个别文字采用繁体。

[2] 裘锡圭.“宠辱若惊”是“宠辱若荣”的误读[J].中华文史论丛,2013(3).

[3] 庞光华.《老子》“宠辱若惊”新考[C]//.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庞氏随即又说读为“撄”更好,紧接着又提出读为“拘”的新说,并认为这是最佳释读。但无论释为“缨”或“撄”或“拘”,庞氏认为其意均为束缚、拘系,故笔者将其说归入释“缨”一类。

[4]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 魏启鹏.楚简《老子》柬释[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

[6] 白于蓝.读郭店简琐记(三篇)[C]//.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庞光华认为:“根据《说文》,‘䀠’古音读若‘拘’,在该字中作声符兼表意,下面的‘萦’是表意的,所表之意为‘缠绕、绕’……,并非声符。……我觉得将该字释读为‘拘’可能比释读为‘撄’更好,因为‘拘’(囚禁)更能体现‘辱’。”(庞文页90-91)此论反过来认为“萦”为义符、“䀠”为声符,并将“△”释读为“拘”。按,庞氏说䀠“在该字中作声符兼表意”,但从头至尾未说明究表何意;更严重的是,他又说“只有当䀠作声符时,其字才有‘惊视’之义”(庞文页89注④),但释读为“拘”后哪有惊视义?这种自相矛盾之说断不可从。

[9] “宠为上”三字系补入,依据请参见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50.       裘文页11推测河上公本就作“辱为下”,此说难从。

[10] 道藏(第13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1]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 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3](南宋)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卷上[M].明小筑刊须溪九种本.

[14](清)倪元坦.老子参注·卷一[M].清嘉庆二十五年畲香书屋刊本.

[15] 罗义俊.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6]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 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8](清)吴鼐.老子解(上篇)[M].清光绪间吴江沈氏世楷堂补刊.

[19](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 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M].台北:学生书局,1991.


本 期 编 辑

寜無邪


文艺批评

公众号ID

Wenyipiping

长按识别右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大时代呼唤真批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