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斜目而视 2018-05-27

斜目而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真实故事改编

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的电影作品,影片由杨德昌执导,张震、杨静怡、张国柱、金燕玲等人主演。 


       故事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台湾的一宗杀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于1991年7月27日在台湾上映。


故事原型

      

       十五日晚十时十分许,本市牯岭街七巷底,发生不良少年情杀案,现年十六岁的「璧玉帮」老么茅武,因醋海兴波竟持利刃将芳龄十五的少女刘敏连杀五刀致死,疑凶於杀人後并未逃逸,且伪称是被害者的哥哥,但为七分局刑警陈汉英看出破绽,旋即将其捕获侦办。


                                   ( 联合报,1961-6-16)


    

       结识小明(杨静怡)前,小四(张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骄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提升全家的社会地位),他有一个喜欢摇滚乐的自称“小猫王(王启赞)”的好友,两人虽会去树林看人幽会,但过的是与周围诸多在“小公园”混的少年人完全两样的生活。

 
    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鼻子走。新识仰慕对象honey(林鸿铭)猝死,一向敬重的父亲的自尊与精神因为某次事件严重受损,加上将一次次“欺骗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结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这条食物链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小四演员 张震

小四喜欢小明,但后来小明却又与他的朋友小马开始交往,小四陷入了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小四因为各种矛盾的叠加失去了控制,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


小明演员 杨静怡

小明的家室十分不幸,她和小四十分投缘,而"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她,小明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


小马演员谭志刚

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早熟但够义气的少年,小明的母亲在他家当帮佣,后来小马和小明相爱了。


猫王(王茂)演员王启赞

小四的好朋友,喜欢音乐和猫王的“小孩子”。


精彩影评

    

      实际上下一代的苦难和上一辈的凄惶是互为因果的。影片一开始的字幕就点明,正是1949年数百万大陆人迁居台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人口大迁徙,而这群台湾人眼中的外省人生活在对前途的未知与惶恐之中。他们的继承人则借组织帮派来壮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命意志。正是在这样强悍的叙事母题下,本片拥有了真正的史诗品格,并成为涵括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影片自然是属于悲剧的,是一个关于共犯的警世预言,但它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影片中那些沉湎于暴力和爱情中的少年便是台湾的未来,他们怀着莫大的心伤,披着浪掷时光的皮囊,在几十年以后最终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流砥柱,将礼崩乐坏的末世情结延展到台湾经济起飞的一场幻梦中来。


                                                           ——  赛人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这个夹杂着上海、广东、湖北、四川、山东、台湾等各地方言的影片,明明话语密集,却丝毫不显嘈杂。每一句台词在让情节扭转之余,又能起到言为心声的功效。也正是这些南腔北调,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张张写满中国二字的面孔。


                                                                               ——    赛人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尽管《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富于力度的作品,但杨德昌以幽默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缓和了毁灭将至的悲苦基调。 剧情的推进和缓而平静;影片就像是一首由几十名人物融汇而成的精湛的交响乐,杨德昌将他们的曲调和节拍作了娴熟的指挥调度。


      比起特写镜头,杨德昌更偏爱停止不动或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他赋予演员发掘情感的巨大表演自由(或许演员们缺乏那种真情实感),让他们为剧情、为配戏演员而表演,别只为摄像机而表演;杨德昌对这部电影在地点和道具方面,也像对人物一样,有着明确的要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呈现事件和场所时,像伟大的小说那样,经过了周详的考虑和安排,因此毫无突兀之感。


                              ——来自公众号24楼影院



      正如我们所知,国民党1949年的失败,使台湾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一见的历史大迁徙,不同省籍、不同背景的人士,或自愿或被迫随国民党来到这个孤岛上。十年过去,他们的下一代逐渐出生、成长,反攻大陆的希望渐成泡影;物质的匮乏,长期的战乱流离后第一次的苟安;恐共心理尚未退潮的歇斯底里情绪导致的政治高压;省籍的歧见,日本文化影响的消退,美国文化影响的增强,这一切都使60年代的台湾成为弥漫着晦暗绝望的奇异时空。
     在这样的灰暗压抑的环境中,成年人大多都在自己的圈子里蝇营狗苟、卑微无望地生活着,并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又是怎样呢?


                              ——丁小云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醉乡民谣》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悲惨世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激辩风云》


本期编辑

婷妹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