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刘复生:“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2017-07-05 刘复生 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可以订阅哦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刘复生

1

“新启蒙主义”及作为其影子的文学

王蒙《夜的眼》



左起:王蒙、高行健、刘心武、陈建功


2

“人道主义”、“主体性”理论与文学实践


周扬

王若水


3

“主体性”或“新启蒙主义”对文学的压抑



夏中义


结语

告别80年代


(本文原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



注释:


【1】当然,在70年代末的“政治转折”时期,情形有所不同,“保守派”与“开明派”的斗争往往在文艺批评领域展开,如对《班主任》、《伤痕》的批评与争论,这种“冲突”成为“新启蒙主义”者理解自己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一个永恒坐标,但事实上在80年代初以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已发生巨大变化,二者之间已不可能构成实质性的冲突。


【2】关于“新启蒙主义”的经典论述来自汪晖,见《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新启蒙主义”并不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思想体系,而是在一种“态度的同一性”(挪用汪晖对五四文化的描述)的统摄下的多种思想资源的集合。


【3】一般来说,“美学热”前后的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正是“新启蒙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新启蒙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美学和文学批评的方式呈现的。当然,“新启蒙主义”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美学与批评实践,这只是就总体情形而言。


【4】胡德培:《阎纲的文学评论》,《当代文坛》1985年1期。


【5】还有另一种情形,如李陀,李庆西等,他们是以批评家的身份介入创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批评构造文学实践的极端状态——批评家无中介地介入文学创作,将“理念”(“先锋”或“新笔记小说”)转化为文学实践。


【6】刘火:《有感于作家的理论兴趣》,《当代文坛》1985年11期。


【7】陈辽:《重视文艺信息的重大作用》,《当代文坛》1985年3期。


【8】柯夫:《要保护创作情绪》,《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3期。


【9】这种判断只是就总体情形而言,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作家以他们的创作超出了“新启蒙主义”的局限,甚至形成了对“新启蒙主义”的质疑。这些个别的例外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10】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元叙事”的所指不再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压抑性的现代性,而是“专制主义”。这是中国式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差别。


【11】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据称写于“文革”后期,但真正产生影响是在80年代初以后。


【12】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的文学潮流》,《红岩》1980年3期。


【13】俞建章:《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4】汪晖:《“科学主义”与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天涯》1998年6期。


【15】在对李泽厚的批判中,XXX不满意“积淀”的保守性,呼唤去除一切历史负累,面向未来的不断“突破”,流露出一种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迫不及待。关于此问题,见顾海燕的有关论述,载韩毓海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第十一章。


【16】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2期。


【17】夏中义:《新潮学案》第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8】许子东:《为了记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第1页,三联书店2000年。


【19】例子随处可见,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现代派”的《我是谁?》(宗璞),“先锋派”的《1986》(余华),市井小说的《美食家》(陆文夫)等。


【20】恐怖片《黑楼孤魂》以隐喻的方式讲述了文革,事实上这也是新时期文学常规的写法。




下期推送

毛尖:《火车开过来了,看看车上都有谁》

也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刘复生: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 ——一个理论论纲

文艺批评 | 刘复生:“反腐败”小说为什么这么火?

文艺批评|刘复生:中产阶级想象的幻灭


文艺批评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iPhone用户由此赞赏

本期编辑:龚务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