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 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Most of the time we can't even be honest with ourselves. 
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In the Woods

导演: 黑泽明
编剧: 黑泽明 / 桥本忍 / 芥川龙之介
主演: 三船敏郎 / 千秋实 / 京町子 / 森雅之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50-08-26(日本)
片长: 88分钟



由黑泽明执导的 《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 《罗生门》和 《竹林中》。该片讲述的是在战争及灾难不断的不安的时代,围绕一名武士的被杀,几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供述了不同的供词。但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在被叙述的过程中,

因为谎言,便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01


  强盗  多襄丸



‘如果不是因为那阵风的话,

我是不会杀了他的’


多襄丸承认了自己是杀害死者的凶手,但一切的原因似乎是因为“那阵风”。

见色起意,因利生计。多襄丸为了占有“那一刻似乎看到的女神”便一步一步走向虐杀


强盗多襄丸希望用谎言证实自己是彪悍的, 他号称是有名的大盗,其实并没那么勇猛。他坦白交待,但从内心对于这件事并没有罪恶感,


“要么你死要么我丈夫死”


他并不想杀害武士,而是因为受到武士妻子的引诱才杀他的。





               逃离者   真砂

02



“她看起来可怜又无助”


真砂否认自己曾经抛弃丈夫,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玷污后被丈夫嫌弃,极力强调丈夫冰冷的目光与表情可怕。


她一直在强调,自己似乎晕过去了,然后醒来却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似乎一切都很枉然,似乎她是最无助又无奈的。


她掩盖了是自己调唆强盗与自己丈夫决斗的事实,伪装成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然而事实上,她根本不是如此。



03



                 被杀者  金泽武弘


“但是,死人是不会说谎的”

   

    借尸还魂,似乎有为这本身迷茫的案件更添加一份神秘的,不可探知的色彩。借助巫女之口,仿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所谓的“真相”。


“她看起来前所未有的美丽”   


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起身后因匕首反射日光,引起他的注意。他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然而后视者的我们依旧知道,死人的陈述依旧是有所隐瞒,并且这种隐瞒在“观看者”樵夫的揭露中更表现出其中的荒诞,进而更让我们想知道——他到底在隐瞒着什么?为什么要说谎?谎言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04

          “竹林中的窥探者”



“他们都在说谎”


终于,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旁观者”来知晓事情的真相。


樵夫叙述的故事又是这样: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拾起匕首割断丈夫绳索,又跑回原处倒在地上。强盗以为是要他们二人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武士怯懦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


“等等。我才不愿意为这样的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你已经和两个男人搞过了,干嘛不自杀算了。”“别哭了,哭也不会管用了。”强盗说:“别那样,不要吓她。女人天生就是软弱的。”女人气极,破口大骂,“软弱的是你们。”进而撩拨两人,最终丈夫被杀。

原来,

强盗想隐瞒的是武力的不堪一击,

伪装出‘英勇善战’的面孔

武士想隐瞒的是自己被他人所杀事实,

以及现实的薄情与残酷。

妇人想隐瞒的是自己的挑拨,

残酷的现实从而塑造被同情的形象。


纯然是欲望, 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 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象。



05

    没有真相


叙述场景又回到了开篇的罗生门:


“我甚至听说住在罗生门这儿的鬼,因为害怕人类的凶残而逃走。”


随着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


当樵夫想依“道德”去责怪他,以“自私”去批评他时,杂工却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

原来,樵夫不仅仅是开始的“报案者”,而是竹林之后目睹这一切的“见证者”,他口口声声


“我不想迁入其中”


然而,这所谓‘不迁入’也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他就是那个藏匿凶器的人,早就已经和这场案件无法分离。


“那太可怕了,如果人们不相互信任,这个世界跟地狱又有什么分别呢。”


“没错,这个世界就是地狱。”


原来,没有所谓的真相,也没有所谓的信任。所谓“旁观者”的樵夫也是在隐瞒,也是在欺骗。所留下的只有怀疑、虚无、以及深陷地狱般的无力与人间鬼世的阴冷。



06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开篇在暴雨下的断壁残垣中发出的怀疑与叹息是对即将叙述的案件的不解,但同时借‘博学的和尚之口’说出的不解不仅仅是案件,而是“这一次,也许我真的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抱有信念了”人性灵魂的阴影,比战争,瘟疫、饥荒、火灾更加可怕。


孩子的哭声是最纯澈而不夹杂欺骗的,而孩子也象征着‘希望’。那句


“我不理解自己的灵魂”


对过去的反思,对自身的改变,对灵魂的忏悔,对人间地狱的打破,就像是冥冥黑暗中一束微弱的火光,不足以取暖,但足以让人看到“希望”的光芒。


不,我们感激你”

“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



到底是社会的恶摧残了人的善,

还是人的恶灭绝了社会的善。


影 评


《罗生门》的创作意图,正如黑泽明所指出的那样:

 “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


开篇零雨其濛的氛围,黑白压抑的色彩。此时回溯那纠缠不清的案件,而不同叙述者的陈词又矛盾重重。每个人为了掩饰自己心中的“欲”,用谎言与欺骗极力的掩饰。竹林间分辨不清的陈述,就连死人也会说谎。他们到底在隐藏着这么,还是在掩饰着什么。无法企及的真相,即便是最后看似旁观者的叙述,但实际上也是介入其中。


然而,你却无法完全谴责“罪恶”,因为你无法做到真正的问心无愧。在这个被谎言与罪恶包围的世界,我们没有所谓的道德至高点,似乎一切都是虚妄。我们并非生活在人间,而是在谎言与懦弱所充斥的罗生门下。


影片始终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究竟是什么,然而在经历过那么多欺骗之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不值一提了。真实的虚无,对希望的幻灭,人间地狱的感受。行脚僧就像是一个“介入者”,对整个“虚无的世界”充满着质疑与无力的反抗。


“如果人们不相互信任,这个世界有和地狱又有什么区别?” 行脚僧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没错,这个世界就是地域。” “不,我相信别人”。相信别人,是在这一切虚妄中的反抗,即便是一片混沌的谎言世界,但却依旧相信人与人心中依旧残存的那一点点信任与真诚。“我不想这个地方成为地狱!” 行脚僧企图改变,但是却无能为力,苍白的话语在绝望虚无的谎言世界里显得不堪一击。行脚僧强调声称他不愿意相信这一点,但他深知自己的精神信念已经大为动摇。“大喊大叫是没有用的。” 此时巧妙的借助了“将火把投入水中”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人心中残存的良知之火,也在这罗生门的大雨磅礴下被轻而易举的浇灭。“木头落地的声音”亦是扣响在我们心中的声音,希望在虚无的嘲笑中幻灭。

 

远处婴儿的哭声,在看到被抛弃的婴儿时利己者将其衣夺去,并寻找借口认为时世如此,环境所造,将“罪恶”之名摆脱至他人。而真正被唤醒良知的人,却意识到了自身的“罪恶”并且感“羞耻”,企图“赎罪”,“我不了解我的灵魂”,对内心深处良知的追寻,正是在这虚妄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


从绝望到希望,从幻灭到重新燃起良知。人性没有完全的“本善”或“本恶”而是在这种善与恶之中徘徊交替,复杂缠绕。在乱世,人仍然能够战胜自己内心卑鄙的欲望,堕落的人确实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然而另一方面,并不是环境使人堕落,而是人们的软弱性使他们有可能借口不得已而干坏事。


人性中有本能的懦弱、欺骗、自私自利,并加以谎言去掩盖。但是并不能因为谎言与黑暗,就去否定人性中依旧存在着怜悯、同情、正义与良知。这个社会。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行脚僧在远方看着离去的樵夫,阳光代替了阴雨。



本片曾获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黑白片)(提名)


最后,一定要强调一下编剧。


芥川龙之介


(1892~1927),号“澄江堂主人”,笔名“我鬼”,日本小说家。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东京物语》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东京日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秋刀鱼之味》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石黑一雄作品改编的电影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银翼杀手》


 

文| 绛 芸 轩

图|来自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