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P·尚利 文艺批评



        ◆ ◆ ◆ ◆        

XIE    MU    ER    SHI

斜目而视

◆ ◆ ◆ ◆


虐童疑云

导演: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编剧: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 / 维奥拉·戴维斯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8-12-25
片长: 104 分钟
又名: 诱·惑(台) / 圣诉(港) / 怀疑



《虐童疑云》改编自约翰·帕特里克·尚利导演的百老汇戏剧,这部戏剧曾经拿下了普利策奖,一时间风光无限。这次将经典戏剧搬上银幕的,仍然是戏剧的导演。


剧情

简介


1964年,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修女阿洛伊修斯•贝维尔(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令行禁止,教条严明,为学生们所畏惧;而新来的布伦丹•弗林的神父(Philip Seymour Hoffman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饰)则态度和蔼,处事开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这期间,弗林尤其关心学校内有史以来第一位的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Joseph Foster 饰)。某天,詹姆斯修女(Amy Adams 饰)将唐纳德的奇怪表现报告给贝维尔修女。贝维尔认定弗林正与男孩发展不正当的关系,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制止。然而事实究竟怎样?



时代背景

1964年。John Kennedy在之前一年年底遇刺身亡,副总统Lyndon Johnson继任,随后赢得了这一年的总统大选。Martin Luther King Jr.获得诺贝尔和平奖,Lyndon Johnson在任上签署了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与此同时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天主教的改革已经开始。越战的战火在这一年刚刚燃起,并且将在随后的八年内在整个美国和东南亚掀起滔天的巨浪。
  这是Doubt的背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导演前言

       《怀疑》前言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著]
                  胡开奇[译]
         摘至2005年第6期《新剧本》

一部戏的隐意何在?它的立意何在?你或许也会问我的隐意何在?我的立意何在?每个人和每部戏的深处都有着某些无声的东西。人类任何社会的深出也有着某些无法言说的东西。


今日的美国社会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症状。无论是政界演说、娱乐访谈、各类文艺评论和宗教讲坛无不呈现着这一症状。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法庭文化中。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名人文化中,但那已经死亡了。现在我们仍对名人感兴趣,但仅仅限于法庭之上的名人。我们生活在一个辩驳、对质、裁决、判定的极致文化中。论战已取代了商讨,交流已成为意志的角斗。公众谈话变得那样可憎与虚伪。何以如此呢?也许在那侃侃话语之下的深处我们明白了我们无知……的一切,但没有人愿意说出真相。


让我来问你。你有过在辩论中坚持着一种你已感不适的观点吗?你有过在生活中信守着一种你已无法忍受的方式吗?你有过献身于一个你不再忠实的信念吗?你曾对一个女孩说你爱她却隐隐约约憎恶着自己的诺言吗?我有过。那是一个有趣的时刻。对一个剧作家而言,这是一个意念的开端。我看到了我赖以构建一部剧作的土地,一部以我生命和我的生活中的无言之处作为基石的剧作。我写下了剧名:《怀疑》。


怀疑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星球,有着永恒的地壳。我们对自身是深信不疑的。如果你问起,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描绘我们的外貌。对诸多问题我都能对答如流,而你也是。你父亲长相如何?你信上帝吗?你的挚友是谁?你的回答正是你现在的状貌,似乎是永久不变的。然而这是假象。因为在这轻松对答的表层之下,有着另外一个你。这个无言的生命像瞬间一般运行;它无法解释地向上挤突,流动而又无声,直到抵制它的意识别无选择而只能忍让屈服。


是怀疑(往往被认为是弱点)改变着世界。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时,当辛勤积累的知识在他眼前蒸发时,正式他成长之时。那外在与内在的细微或剧烈的调和在起初像是个谬误。就好象你走错了路,迷失了方向。但这仅仅是一种渴求熟悉的情感。当你无言灵魂的震撼力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时,生命出现了。而怀疑恰恰是重新进入现实的一个契机。


这部戏,我把我故事的时间设在1964年。那个年代,不仅我,整个世界都在经历某种深远变革的发育期。旧的生活方式依然统治者人们的行为,穿着,道德,观念,但曾经生机勃勃的表情已成了死的面具。我那时就读于布朗克斯一所修女会所办的天主教学校。那些身着黑衣、相信地狱的修女们,听从着神父们的指导,给我们上课。是信仰,把各个教区的我们凝聚在一起。这是一个我们大家都称之为现实的共享的梦。我们不明了它,但我们有一个协议,一个社会契约。我们都信赖这同一个它。我们都深信不疑。


回望过去,在那些学校的日子里,我似乎觉得我们是一个永久的整体。我们都是成人,我们也都是孩子。我们像一群动物挤在一起,求得温暖和安全。其结果是,对于蓄意的捕猎者,我们极其脆弱。当信赖成为日常惯例,捕猎者便放肆窃掠。他们大肆窃掠。正如日益扩大的教会丑闻所展露,捕猎者们有过他们的得意的日子。而牧羊人,是如此倾注于表象,则牺牲了真正对美德的追求。我从未忘记那个年代的教训,也从未汲取足够的教训。我仍然渴望着一个众人共享的必然性,一个对安全的期求,以及确信他人比我更了解至善至美。但我还是被一个精彩生活中痛苦的必需所引领而珍惜那古老的明智:怀疑。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世,信仰已开始坠落,伪善则取而代之,尤其在意识形态已被冲破但尚未改变之时。这是生活前进途中最危险最紧要之处。这变化的开端就是怀疑。在这危急时刻,我愿摒弃谎言而找回我的人文精神。


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强的力量;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无限——它是一个激情的运动。你可能从我的剧中读到了世事不定。而你或许需要确信。抛却这种情感。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中生活。结论并不存在。这就是我们时代强音之下的无言与沉默。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John Patrick Shanley),现居于纽约,他的母亲是位接线员,父亲是肉联厂主。他毕业于纽约大学,是纽约“剧团工作室剧场”(Ensemble Studio Theatre)一员。1987年,他因电影《月色撩人》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1990年,他编导了电影《火山代表我的心》,还亲自给电影写了两首歌:“孤立无援时你在何方”和“牛仔之歌”。2002年他被列入布朗克斯名人录。2005年,斯坦利因“Doubt: A Parable”被授予普利策奖和托尼奖。2008年,尚利担任电影《虐童疑云》编剧。






著名影人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13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

两度获得奥斯卡奖--

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



维奥拉·戴维斯 

Viola Davis

第18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 
第67届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第71届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 


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土星奖最佳女主角

   


经典

台词




精彩

影评


最后,一贯冷酷的艾修女在用心理战赶走了神父之后,握紧袖中暗藏的十字架,终于失声痛哭," I have doubt...I have doubt..."。 这个结尾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她终于发现很多事情超过了想象。这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同盟,一个完整的组织。它几乎透露了那个时代美国神职人员的普遍的信仰危机。肯尼迪被刺杀,政治动荡,民心散落,教会堕落淫乱,肤色歧视……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被无情刮来的风雨和落叶掩盖。

神父在片头那篇关于“Doubt”的点题讲演是有所指的,就像艾修女怀疑的那样,there must be something from which it comes out. 那就是,这种怀疑已经发生在了神父自己的心里,上帝已死,有些罪是告解无法卸脱的。这从神父多次闪烁其词的眼神里,他无力地告诫修女别插手,他过于激动和愤怒的自我保护里,都早已昭然若揭。他所做的,并不是他一个人做的。

艾修女显然是传统的天主教徒,戒律严格。一群黑衣的女人安静围坐,吃饭不敢剩一口东西;这和神父们在艳丽的宴席上嬉笑饮酒谈论女人,两个镜头拼接的蒙太奇效果,神奇地强化了一所教会学校中新旧宗教势力的对比。然而最后,即使在这座小小的学校分了胜负 —— 在更大的世界里,输赢却是由主教来决定的。真相,被掩埋在每一间学校里。它永远只存在于修女们的窃窃私语中,羽毛一般满天飞扬的gossip,而不在教会任何的官方记录里。最后,也随着大风在校园里销声匿迹。

从这个角度说,看起来似乎在“真相”的对立两面的艾修女和神父,其实都不过是这场信仰危机中迷失的羔羊罢了。一个在慢慢从坚定走向迷失,一个努力掩饰自己的失落,却不断被逼面对。于是他在反思中发现,怀疑和信仰一样,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只不过这种联系是苦闷,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开场那篇"Doubt"的讲演,其实颇有深意。神父说的这句话,我在当时就颇为触动,知其必然在后段大有文章。他说:"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 在当今中国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也是如此。当你感到茫然迷惑。你不是一个人。 

       ——蜻蜓  2009-03-01



 电影《虐童疑云》是一部探讨道德伦理、宗教权威以及疑惑信仰的影片,当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于神父是否“娈童”和怎样“娈童”这些肤浅的表象上,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娈童”的怀疑去探讨道德伦常。个人认为《虐童疑云》这样一个中文译名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影片的本质不是在于这个“虐”字,而在于那个“疑”,而这个译名多少冲淡了怀疑的意味而多了些许吸引眼球的因素。神父到底有没有侵犯黑人小孩?在这样一个大的“怀疑”中衍生出影片的主人公更多的怀疑。

......

电影《虐童疑云》多少有点这个问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问题的味道,弗林神父慈爱和蔼,性格开朗,给死气沉沉的天主教学校带来了自由的风气,他更是对受同伴排挤的黑人学生关爱有加,但是你能说他是好人吗?从影片中的种种暗示我们早已经得知这个表面慈爱的神父绝对是一个衣冠禽兽,影片没有明确地否定神父,但同时也没有肯定他,因为他即便如何慈爱如何悲悯天下,都无法证明自我的高尚;阿洛伊修斯校长从一开始好像就被刻意地置于了道德的反面,她独断专行,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人性关怀,并且用卑鄙的手段去妄加定夺别人的罪恶,然而她做错了什么?影片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都显得暧昧不清,而这一写使得整个“娈童”事件成为一团疑云。正是因为这样的暧昧不清,使得道德的裁决一不小心就成为暴力的工具。影片着重在于doubt,关于doubt,电影中有两段特别的提示,一个就是开始不久神父关于Doubt的布道,另一个就是影片结尾处校长的哭诉,这两处,为电影做了很好的注脚。

......

年轻的修女可以看成是观众在影片中的思维,她的所思所想代表着观众的观点,在一个实善表恶的修女和一个实恶表善的神父的角力中摇摆不定,于是怀疑产生了,是对于自我信仰的否定?她一方面看不惯女校长的专横妄猜,另一方面始终游离于神父是否真正娈童一事,道德的天平在她身上失衡了。她难道认为阿洛伊修斯是可恶的?显然很难,因为修女不是出于私利去认定神父的罪行,她之所以认定神父“有罪”,竟然是出于神圣的信仰,是为了维护“神”之下的荣耀,但修女所谓遵循上帝之“美德”异变成扼杀他人爱心的暴力。

孰是孰非?

——何塞  2009-02-07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funny_vee 2009-02-14


(以上部分文字来自豆瓣)



本期编辑:有间茶楼

图源:网络


你可能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楚门的世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心灵捕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至爱梵高》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韩国总统激赏的作品《熔炉》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