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佳山 2018-05-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国电影票房规模和电影产业产能的快速扩大,快速膨胀的票房规模刺激社会各领域冗余资本的争相入场,票房造假的本质就是金融泡沫进入电影领域的具体体现。近期,电影《后来的我们》身陷票房造假风波,在作者看来,票房造假现象原因在于我国电影产业链的整体链条各环节的产能“肿大”,若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推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合理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


感谢作者孙佳山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孙佳山

《后来的我们》

——中国电影还想有“后来”么?

影片《后来的我们》五一档上映伊始,就深陷票房造假疑云。国家电影局日前初步认定,该片上映首日的大量集中退票情况存在异常。而这种票房造假现象,其背后则反映了我国电影产业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后来的我们》海报


总体来看,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内在于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其在相当长的时段里,都不过是依靠以扩大产能为特征的放量式增长,来支撑起越来越大的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人口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商业地产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下沉等因素的叠加,为这种产能的放量式增长提供了一波波动力。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国电影票房不断飙升,这两年更是坐稳了五六百亿的规模,但票房规模和电影产业产能的快速扩大,并没有带来单块银幕平均上座率、影片质量等诸多实质方面的显著提升。


相反,快速膨胀的票房规模反而刺激了社会各领域的冗余资本的争相入场,我国的电影产业也不可避免四被各类金融杠杆所过度撬动。当下我国国民经济的金融泡沫,也不断涌入电影领域,票房造假的本质就是这种金融泡沫在电影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这次《后来的我们》票房疑似造假之前,已发生过《叶问3》等影片的买票房丑闻。买票房的目的,就是妄图设法保证甚至放大影片的票房表现,使相关利益方在股票或P2P理财等资本市场获得丰厚回报。打个比方说,如果只要能保证5亿票房,就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10亿的回报,那相关利益方就是自己借钱,也要去把那5亿票房买下来。


《叶问3》海报


因此,2016年夏天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投资。对电影业而言,就是禁止不相关的冗余资本进场,防止各类金融杠杆的过度撬动和炒作,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就在于,虽然我国电影产品平均水平不高,但依然造价昂贵,例如一线大牌明星的天价片酬比比皆是,在今天没有三五个亿的投入已很难拿出一个像样的作品。制作成本过高,发行方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既然曾经的买票房模式已经行不通,所以就开始“另辟蹊径”。


这次《后来的我们》疑似票房造假,就是利用了现有院线模式的漏洞。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漏洞呢?主要是由于商业地产在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下沉后,电影院线也开始面临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生存压力极大。为了吸引观影人数,院线就在消费环节作出一些取悦观众的调整,比如允许退票、改签。而相关发行方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漏洞,在影片放映前通过互联网售票平台恶意刷单,制造所谓的“口碑”假象,企图达到快速拉升票房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讲,票房造假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国电影产业链的整体链条,从生产、拍摄到发行、放映等各环节的产能“肿大”。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做文章,还要在推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合理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


本文原载于《环球时报》2018年5月3日第4474期

原标题为《电影产业链'肿大'催生票房造假


明日推送


柄谷行人:丸山真男终其一生的追索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孙佳山:“小镇青年”与中国电影的未来

文艺批评 | 孙佳山:主旋律、商业化与“小镇青年”

文艺批评|孙佳山:《建军大业》的“小鲜肉”能否走进“主旋律”?

文艺批评 | 孙佳山:明星制、第三次消费升级、金融杠杆——粉丝文化,涅槃还是沉沦?

文艺批评 | 戴锦华:魔镜或碎窗——肯 · 洛奇与《我是布莱克》


 

本期编辑|侯面包树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