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技的十年对比!网友:这是偷偷绑架了外星人?

点击蓝色字体👉 栾城共青团 2022-07-18

(本文源自于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十年

弹指一挥间

中国科学技术

突飞猛进地发展

科学技术从来

没有像今天这样

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天眼探空、蛟龙入海、墨子传信

超算发威、北斗组网、嫦娥奔月

……


一个个领先世界的科技突破

见证从“追赶”到“并跑”

甚至“领跑”的转变


中国科技十年对比

记录着永不停步的接力奋斗

也鼓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们

永不停步

继续向前!



歼-20用上“中国心”

2011年1月11日
中午12时50分左右

歼-20首架技术验证机

在四川成都

完成首次升空飞行测试

一架外形科幻的
新型战机腾空而起
无论是场内的试飞团队
还是场外的民众
他们的目光始终伴随着这架飞机
直到13时10分
这架飞机轻盈落地


在歼-20成功完成首飞落地后
试飞现场内外欢呼声一片
歼-20是一个高技术集成体
是中国航空科技水平的大踏步跨越
由此也标志着
中国航空工业
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今年
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开幕首日现场
歼-20双机编队
完成多个高难度战术动作
据歼-20飞行展示指挥员李吉宽介绍
歼-20以新装备、新编队、新姿态
参加本届航展
这也是歼-20换装国产发动机后
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飞行表演中
多个动作充分展现了
歼-20优秀的低空高速、小半径转弯
以及大迎角飞行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歼-20总师杨伟表示
歼-20换发只是开端
今后在机械化和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会持续不断地推进




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2011年6月30日 
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京沪高速铁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
全长1318公里
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
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构建了
中国高铁标准体系与技术体系
支撑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打造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性价比高的中国高铁品牌


2021年6月25日10时30分
一辆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
缓缓驶出拉萨火车站
向林芝市进发

这标志着全长435公里
设计时速160公里的
拉林铁路建成通车
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
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

该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
采用国际首创的内、电分置式编组形式
在国际领域开拓了全新动力源组合模式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动力车
可根据运用需求切换内燃
电力动力模式控制运行
并兼具内燃、电力协同牵引能力
整体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1年9月29日
中国的第一座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成功进入太空
它成功与神舟飞船完成了自动、手动等
各种方式的对接
让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任务取得成功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
是建设科技强国
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
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
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
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三个舱段构成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
管理和控制中心
是发射入轨的第一个空间站舱段
根据任务安排
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
完成在轨建造
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
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
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神十二”“神十三”发射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中国“神舟八号”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并成功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
是一艘无人飞船
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
飞船为三舱结构
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

组合体运行12天后
“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
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
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
一系列关键技术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
在太空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
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
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
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并于2021年9月17日
顺利返航着陆
为中国航天事业
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将在天宫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内驻留6个月
对空间站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12月9日15:40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这是时隔8年之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在中国空间站
为广大青少年
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中国空间站
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一路走来
中国航天历尽艰难
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踏实
我们努力向下扎稳根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航天站上新起点
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奋斗者”号完成21次万米下潜

2011年7月26日
“蛟龙号”成功突破
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纪录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
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在探索深海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5日
“探索一号”科考船携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返回三亚
完成2021年度第二航段
常规科考应用任务
截至目前
“奋斗者”号共完成21次万米下潜
27位我国科学家通过“奋斗者”号
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
我国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居世界首位


“奋斗者”号下潜深度大
无论是几千米的深海
还是上万米的海底
它都能从容不迫
还能实现高精度的作业

科研工作人员成功采集了
多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
岩石和生物样品
为研究深海中的环境
地质与生命等提供了
宝贵的数据和样品
中国“天眼”已发现500余颗脉冲星

FAST的全称是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境内
2011年3月开工
2016年9月竣工
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

这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被人戏称“山里的一口大锅”
它装满矿泉水
全世界70亿人每人可以分到四瓶



它的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
被称为“中国天眼”
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
首次在灵敏这个指标上
做到了世界最好

“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表示:
“它是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
世界上最大的、灵敏度最高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它也是我国近十年内完成的
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截止目前
“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
已经超过500颗

依托“中国天眼”在射电低频波段
领先全球的观测能力
我国天文学家在
脉冲星搜寻能力和效率上
已大幅领先国外脉冲星搜索团队


杂交水稻亩产达1326公斤

2021年10月23日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
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
“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
通过现场测试
袁隆平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达到 1326.77 公斤
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
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在高产量稻田技术被攻克之后
我国粮食产量节节高升
并大跨步走向了
世界水稻产量第一的位置
随着农业专家们
不断地向更高产量而前进
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也将指日可待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开通


2011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


2020年7月31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建成暨开通仪式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是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尤其是北斗三号系统
不仅仅是产品的升级换代
更有技术上的跨越


北斗三号系统不仅着眼于
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和兼容的
卫星导航系统
向全世界免费提供
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双航母时代

2011年7月,国防部称
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
进行改造
用于科研实验和训练


2019年12月17日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
在海南三亚某军港
交付海军


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
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
舷号为“17”
这标志着
中国从此进入“双航母”时代




山东舰比辽宁舰
设计结构更适合作战需求
舰岛缩短,利于舰载机调度、提高效率
平面雷达散热效果好,待机时间长
相控阵雷达提供更好感知能力
军事实力愈加雄厚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创新中国朝气蓬勃
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
加快科技创新
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为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而做出不懈努力!


感谢你看到最后

我与10万+ ,只差你的一次转发▼
创建文明城市丨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创建文明城市 | 栾城团区委致广大团员青年的倡议书
“两个确立”深深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和理论建设两大传统

点亮“在看”,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