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轻敲右边添我 2018-06-10








 


什么是令我们无法出离轮回的

世间八法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

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 

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

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

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

 我们应该仔细思考

什么才是我们要的。

还不太晚,

我们仍然可以退出。



人人都想当原创者

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相当重要,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的一切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表明他只是在复述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的书,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的,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


     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而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而且人有不安全感,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


       你们当中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

     先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这是绝佳的忠告。踏上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得到证悟,这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种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世界,佛教已然成为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


     人们为了长寿、事业兴旺、改善生计、获取利益、驱除邪灵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为了装点此生。西方社会也好不了多少。


   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法并没有真正用于证悟。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


     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 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


     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


    如果我们怀有这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因为佛教之路对自我来说,基本上是个坏消息。


    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


    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然可以退出。


世间八法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

     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对此做过描述。

     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指的是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 希望受到赞美

  ● 不希望受到批评

  ● 希望得到

  ● 不希望失去

  ● 希望快乐

  ● 不希望痛苦

  ● 希望声名远播

  ●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如此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部陷阱,这也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

     世间八法很容易记:

毁与誉,得与失,

苦与乐,讥与称。

  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自己就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当中,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

    我总是喜欢被赞美,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

     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久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们多么喜欢赢,

不喜欢输;

我们多么喜欢受人关注,

不乐意被人忽视……

这一切都是陷阱。

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

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受重视,我不想被冷落。


     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当真严肃看待我作为心灵友伴的角色,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会斫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很遗憾我得这么说,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是需要锻炼的。


       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藏文,意指"修心"。这个修炼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检视动机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

我们怀有何种动机? 

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


我们是真正想要证悟,还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放松和疗愈?

抑或是我们在生活里遇到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所以想从中复原?


    提醒你,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修习佛法,即便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真能带来某些世间利益,我们却将失去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出来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动机--

     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 

   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地、禅修、行为。

    请注意,这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太多的方法毫无见地:各式禅修,新世纪音乐……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不是在批评方法,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这些方法只能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只能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禅修与行为。



忆持见地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见地? 


   通过研读,通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可以辩驳,可以分析。


     因此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见地,你获得对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再去选择方法。

此刻,我们可以说拥有出离心是我们的见地。我们所谓的出离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观赏电影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出离。为什么? 因为即使银幕上发生着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也知道那不过是一场电影,完全是假的。其中也许有动人的爱情或悬疑情节,我们甚至会感动落泪,然而我们内心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


  比方说,在电影放映当中,如果我们想要去洗手间时,我们会有勇气起身前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并未真的陷入其中。这是为什么我们称此为"出离"--我们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见地,我们了解到它徒劳无益的一面,于是有真正的出离。但在所谓生命的大电影里,却很少人拥有这种勇气。


  当然,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影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须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知道它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总是认为这是真的。


     如果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由于我们的善业和我们的福德,身旁的一个人会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因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为此我们需要有很多福德。


     比方说,正当这个人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电影时,可能身后有个人恰好在咳嗽,我们就失去听到这句话的机会。这种事情总是发生,那纯粹是欠缺福德。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当中的哪些陷阱,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福德。

 因此现在我会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一面,就是见地。拥有这个见地并不表示我们得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满都,并且住在一个洞穴里。


不,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


了解到生活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继续你的工作。


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要始终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始终记得处境的实相。


 然后情况就会变得十分有意思。明知那是一场电影却继续观赏,在其中经验所有情绪,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因为操控权在于我们。任何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刻,任何操之于别人的时刻,都是没有意思的。但这次的确操之于我们,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情都如此真实。


    请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本应是生命里出现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吗? 


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便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总是重复,没有止尽。


   我们交过多少女朋友?我们换过多少男朋友? 但情形似乎总是一样。


没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没有天时地利。为什么?问题不在于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不是那样。


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总是带着希望与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期盼也不会停止,反倒是倍增了。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就期盼更多。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发展明智的期盼。这是"娄琼"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


比方说,当我们睡醒时,可以检视一下:"我们好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切顺利吗?"如果我们一切顺利,我们很快乐,我们非常好,我们接着来塑造一个明智的期待:"这不会持久,这种情况过去从来不曾持续,这会改变。" 事实上,我们的快乐会因此而持续得久一些。


而当我们经历困难时,当我们遭遇问题和令人头痛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想:"这不会持续。过去我遭遇过许多问题,但我都度过了它们,它们不曾持续,这次也会一样。"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眼下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 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遇到的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又会显得无足轻重。


 我认为充分认知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无论看电影,还是走过这世间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认知都是很好的。此刻我们就可以开展出我们正坐在这里的认知。


禅修



 我们讨论了见地,那么禅修呢? 


   禅修的藏文是"贡",意指习惯于某件事。因此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还得去习惯这种了解。我确信你们已经多次听过这个譬喻。


如果我们想去认识某样东西,譬如酒,那么我们首先就是尽可能多去酒吧;再接下来,你或许想要尝试不同的酒,便试着调制某种鸡尾酒什么的;而最后,也许你嗜酒了。


没有人生来就是酒鬼,你必须去学习,去修炼,然后才能变得离不开酒,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几乎像是有关酒的证悟。禅修就是习惯于某件事,这就是我们得去做的。


  现在,许许多多大师劝勉我们做止(奢摩他)的修持,我同意,因为止是打基础。止的修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现在我们的心像一块木头,坚硬死板,止让我们的心富有弹性,以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假设你此刻正在生气,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气,你办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当下立刻发火,你也办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心没有控制力,必须等到发生某些事情,有特定的因缘,才能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无法控制心,而止带给我们那份控制力、那份弹性。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 世间八法,那么观修的方法是什么呢? 


可以称之为"动中修行"。


     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做起来相当困难。为什么? 


    因为一个累犯又来了—— 我们的期待。


   如果我们留心省视,会发现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不会被忽略。


每一件事--包括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衣服,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修持

不是要让你

「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

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

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感恩您的转发与分享,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请您添加微信:longduo8696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纽约交响合唱团】演唱【莲师七句祈祷文】,当今时代最给力的祈祷文!

当你在吃鱼或肉的时候,它还在痛!【海涛法师】

证悟或迷惑的现象都是究竟本性的显现【顶果钦哲仁波切】

转世灵童之谜【索达吉堪布】

波兰著名画家去地狱游1年后用画笔描绘地狱形象

曾经无肉不欢的曾志伟在香港开了家素餐厅!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需要上师的真正目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宗萨钦哲仁波切】

祈求上师加持的三个关键点:发心、信心与频率【丹增绒布上师】

与人斗,赢了也不是胜利【慈诚罗珠堪布】

谁说寒门难出贵子?他拿着菜刀,把400个混混送进了耶鲁哈佛…

祈求上师加持的三个关键点:发心、信心与频率【丹增绒布上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