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0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找英国问芬兰学小巴……人民海军远洋补给之路的开端

胡诌施佬 胡诌施佬 2021-04-14
作为中国海军第一型大型远洋补给舰,718型油水干货补给舰目前已经正式退役,不过作为中国海军“综合补给舰”的开山之作,作为718工程中重要的一型保障舰船,该舰在70年代研制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传奇。前两天与扬基大佬闲聊此舰,顺便翻书,把这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写一写。

▲ 老兵走远,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
在要执行580任务之前,中国海军作为一支典型的近岸防御型海上力量,对补给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并不能说不重视,毕竟当时海军大量的炮艇、鱼雷艇、猎潜艇吨位小,自持能力差,要实现有效的作战运用和部署,及时给这些小艇进行补给是相当重要的。但这类补给主要强调的是在无码头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在锚泊水域进行油水、给养的补充,与我们如今熟悉的航行中补给不是一回事儿。

▲ 锚泊补给主要还是要靠帮,依靠的主要是对作战行动的规划
解放军比较像样的航行补给,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航行顺拖式”纵向补给,其基本的操作与当代综合补给舰“两横一纵”中的“一纵”的补给方式差不多。我军在1963年调查“跃进”号万吨轮沉没原因的时候,就曾经在济州岛海域对01型护卫舰用此法补充过燃油。

▲ 当时的纵向补给每小时只能补充燃油20吨,显然太慢了
“航行顺拖式”补给只能补充液货,补给速度也偏慢,对于要远赴南太平洋的舰队补给需求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1970年前编制的718工程附属“警戒护航补给舰队”里,就有了补给舰的概念,不过一开始的后勤船类型中用于补给舰的包括两型船,即以食品干货为主的后勤补给船和以油水为主的油水补给船。这种分开补给的形式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海上补给都差不多——那后来为什么又变成“油水干货补给船”了呢?不用多说,主要还是因为这个“钱”字。

▲ 花钱的地方那么多,后勤自然也要省一省
研制满载排水量超过20000吨的大型补给船对于当时的中国造船工业而言也是个不小的工程,虽然有现成的油船设计作为参考,在“一切为了任务”的牵引下,最初为了追求国产强行要上船的6ESDZ93/165柴油机在建造中也换成了性能可靠的丹麦主机,配套的国产6250GZC发电机也换成了更可靠的日本和波兰产柴油发电机。但是这些东西好买,补给船上最关键的高架索恒张力横向补给装置却没地方买。

▲ 说起来就是一根绳,做起来,可不容易
海军曾经委托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向英、法洽购,都没有获得进展。1975年海军装备部派人前往英国洽谈引进燃气轮机用于研制055型驱逐舰的时候,在参观一家英国工厂时意外得知该厂还生产横向航行补给装置,厂方也愿意出售,要价45万英镑,但英国海军方面却站出来阻止这门生意,甚至拒绝海装领导参观考察。所以这个关键设备还得是自己研制。

▲ 连英国都不肯出售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里也就没人会卖给中国了
问题就处在国内海军对于横向补给是一穷二白,既没有样品参考,也没有使用经验,甚至连补给的时候两船间距多少都没个准数。因此承担建造任务的大连造船厂不得不多方求证,确定补给设备使用时的基本指标。在走访了对行船经验丰富上海港务局和海军的老船长,并且参考美国海军海上补给的资料,初步制定了一些指标,并且在1974年展开了全面研制。经过几年子系统的研制,到1977年5月,与实船一样大小的陆地试验场开始在香炉礁上使用,不过由于缺乏使用经验和参考,这个“闭门造车”显然是一门慢功夫。

1976年首船下水的时候,补给设备其实还一点儿没谱
不过1978年,中国海军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当年芬兰的劳玛造船厂来大连访问,进行技术交流,顺便还推销了该厂正在为苏联海军建造的油水补给船方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芬兰在战后长期为苏联生产一些船只用于抵偿其战争赔款,当时苏联“杜布纳河”级中型油水补给船的第四艘“斯丸塔”号正在劳玛造船厂建造,因此该厂也具有生产横向油水补给设备的能力。虽然“杜布纳河”级满载排水量刚过10000吨,与中国海军的需求相差甚远,不过如果能引进横向油水补给设备用于718工程补给船,倒也是一件好事。

▲ “斯丸塔”号是该级油船的最后一艘,虽然门架少,但各种设备补给能力都有
因此在1979年底,在双方联络之后,六机部以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考察定货小组的名义派出8人,前往芬兰,参观考察劳玛造船厂。芬兰方面对于这件生意十分重视,租用专机接待了中国考察团,提供了大量我们所需的补给设备的资料,热情解答了我方的各种问题,还邀请中国考察团登上当时即将服役的苏联油水补给船“斯丸塔”号进行实地考察并且观看补给试验——就是这最后一件事儿最后惹了麻烦。

▲ “斯丸塔”号在1979年下旬就服役了,中国人上去的时候,基本已经竣工了,自然是该泄密的都泄密了
正所谓“保密不牢,地动山摇”,负责接收“斯丸塔”号的苏联海军人员当时已经抵达了船厂,由于厂方安排的疏忽,中国人上苏联补给船考察洽购补给设备这事儿立马被报告上去,结果苏联方面自然是一万个不同意,以中止向芬兰的订货为威胁,强行要求芬兰人禁止出口补给设备给中国。在这事儿上,芬兰的态度很明确也很无奈,他们一边表示“现在我们是兔子睡在熊窝旁”,一边依然向中方提供大量资料,达到了用芬兰人的话说“通过这次访问和向你们提供的资料,你们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了”的程度。

▲ 中国也确实争气,很快就搞出了自己的补给设备
这次考察的确对718型的补给装置的研制工作帮助巨大,而在造船工业部们派人前往芬兰的同时,海军还派出了一个小组前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1964年接收了美国海军的一艘舰队油船(T-AO-132 Mission SantaClara)并命名为“达卡”号,该船上有横向干、液货补给设备,学习组的目的,就是从巴军手里学习海上补给的程序、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 “达卡”号是以东巴首府命名的,1979年虽然孟加拉已经独立,“达卡”这个舰名依然在巴基斯坦海军里保留
学习组先参观了大连造船厂的陆地试验场,让他们对海上补给有个大致的概念,学起来能够有的放矢,随后前往巴基斯坦进行了5周的海上补给学习,包括两周的理论学习,一周的巴基斯坦海军补给作业参观,一周的座谈讨论和一周的实际操作。特别是最后的实际操作,巴基斯坦是让中方学习组人员分别担任补给船和受补船的舰长、副长和部门长,在巴方军官的保驾下,由我方人员操舰进行了干、液货补给训练。这种手把手教学的态度无疑对中国海军日后掌握补给船的使用帮助巨大。而学习组回国后,就成为了中国补给船的第一代教官,一方面向大连造船厂的试验人员传授海上补给的流程,一方面编写了《海上航行补给作业条例》,成为中国海军海上补给的指南。

▲ 至于师父后来找徒弟买补给舰这回事儿,就又是这师徒情谊的体现了
1979年6月开始,建造完成的X615号油水船在大连外海与海军驱逐舰进行海上航行补给试验,经过两个阶段持续8天的试验,中国海军掌握了海上航行补给的全部操作技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大门,也在经历了各种周折之后终于打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 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