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野┃竹是草的最高境界

2015-09-20 来自网络 原鄉書院

【内容来自网络】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在《剑桥中国科技史》中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实乃竹子的文明,这断言曾被广泛质疑,但竹子保存传播了中国的上古文化,滋养了中国人性情,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竹子蕴含的生态文化,和全新的当代运用,不仅没有推翻李约瑟的结论,反而在强化他的观点,九泉之下的李约瑟若看到今日竹子的盛况,当颌首含笑。

竹与中国文字结缘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人们能认识900个字中,有6个竹部文字。到了清代,在47035个总字数中竹部文字有960个。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

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我国最早的诗哥总集《诗经》中直接提及竹的诗有5首,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诗》曰:“翟翟竹竿,以钧于淇”,自魏晋以来竹子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比翼齐飞,诗词、散文、传说、谚语,以竹抒怀,借竹明志,不断丰富,推陈出新。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崇尚自然,反对斗争,清高淡远,经常隐身于竹林之中,弹琴吟诗,借酒佯狂,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唐开元末,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从唐代开始,描写竹子的诗画数不胜数。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以及白居易的诗《小阁闲坐》中的“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著名诗句,以凝炼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人是喜欢竹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林之中,并不会存在树木,树林之中也很难出现竹子。

竹子并不强壮。然而竹子的韧性却如竹一般不同凡响。一棵竹子有着巨大的弹性,在重压面前,竹子会弯得很低,然而撤去压力之后,却又会颤颤地弹了回来。而压得越重,这种反弹的劲力就越强。而且,就算超出了承受能力的巨大压力,也仅仅只能把竹子压裂,却无法使之彻底折断,压力越重,反弹越强。更何况,那不仅仅是一棵竹子,而是串联在一起的竹海。弹起来,它将依然风清云雅,竹叶飒飒!


我读小学的时候,家中一楼上二楼的转角墙上挂着一幅墨色淋漓的竹子,落款人是“叶公超”。我每天上楼下楼都朝那幅画看两眼,印象好深刻。在外面看到竹子或者读到“竹”这个字,总会自然地想到“叶公超”。后来我们搬了几次家,那幅画一直悬挂在明显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看到竹子,总是修长而直挺,经历寒冬依然翠色盈盈,自成一片清幽美景。上中学后,读到“岁寒三友”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又听说母亲说起叶公超的事迹,我就对竹更为尊敬了。


竹椅,
静置在老家昏暗的屋里,
无人过问,
更无人为之拂尘。
它曾感触了每个人落座的体温,
也曾丰满了岁月留声的记忆,
恐怕没有哪一刻,
比之现在,
更能使我们体会到她的静默 。


儿时家边有个做竹椅和竹类物件的篾匠,

他的耳朵不好使,所以我们都叫他篾匠聋子,

那时,最喜欢就是跑到他家去,

然后拿着他劈好的竹篾当剑耍起,

他那张板凳上,有两把极其锋利的刀,

经常手很贱的去试试刀锋不锋利...


那时家里有一张竹摇椅,

还有竹凉床,

夏日就躺在上面休息,

极为凉爽,

唯一的缺点就是,

夹头发,一不小心,就呵呵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用竹椅子,用处极多,

孩子们可以把竹椅子放倒睡在背扶上,

婴儿可以坐在竹椅框里,

休息的时候可以躺在趟竹椅上,

竹椅子可以用来侧放挡门防止鸡鸭进屋,

最最难忘的我想应该算是搬着自家的竹椅子去看露天电影了。

如今,

估计再也感受不到没有空调也可以凉爽的状态了。

下面的竹椅都是经过改良的,

而我还是最喜欢那个经典的款式。



竹|光


一个设计师或一家企业提到竹子,我们已经不再稀奇了,设计师对竹材的眷恋,是对竹的理解,是对竹的喜爱,更是对竹物尽其用顺其自然的前提所在。
室内竹灯
我们国家是古老的产竹大国,现在以竹子为材料的创作越来越受欢迎,原因非常简单,竹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可持续性资源。竹灯是非常现代,却用传统工艺制成。打开灯光,形成美丽的光影也让人赞叹。希望以后有更多更优秀的竹制品来点缀我们的生活,大量进入人们的家庭。


竹子,又名竹,原产自中国。品种繁多,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 Bambusoideae,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国人历来爱竹,“竹文化”更是影响深远。竹本身也有很多优点:质轻,坚固耐用。竹的另一特性——柔韧性,可以说竹子是世界上最坚韧的环保材料。设计师们抓住其柔韧这一特点,设计出了曲线优美的竹灯


灵感|理念

根据竹的特性:韧性、弹性、多样性、特别机理,融入现在灯具设计理念,把大自然的竹材带到现代的居家生活中。





竹空间|明净山房



家居示范



中国咏竹的诗很多,最早出于《诗经》,如“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显示人们自古以来就以画竹表达心声。


至于与竹有关的故事,则属晋朝初年的“竹林七贤”最为著名。七贤是指阮籍、嵇康等七位信仰老庄哲学的好友,由于轻视当时的朝廷与礼法,时常聚于竹林之间饮酒高歌,纵情清谈,畅抒己怀。他们的形象,成为千古以来文人追求自由精神境界的楷模,也是远离世间荣华富贵的象征。竹子的笔直、性空、有节,也一直被视为全德君子的风范。



竹子除了再精神上代表了一种不卑不亢的风骨,清朝时代的诗人郑板桥写过一句“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也描绘出竹子的一种简约意境。竹在实际生活上也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几乎全身都可利用。除了可以做围篱,叶子可以包粽子,鲜嫩的竹笋可食用,也可以就地剥叶,蒸煮与发酵,在曝晒后做成笋干。“新笋已成堂下竹”之后,所有的竹子都可作建筑、工艺品、家具的材料、台湾乡下以前有很多“竹管厝”,就是随地取材用竹子盖的。家里的桌子、椅子、床铺、婴儿车、童玩、竹编篮、纸张也都可以用竹子做。还有农田里的篓子,清扫用的扫把,饭做上的罩子…… 处处可见竹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


居·竹|家具


人简如竹,是一种质朴;人清如竹,是一种境界。

人正如竹,是一种品质;人淡如竹,是一种超然。

人生四季,数十春秋,就是,对一份平淡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一种心灵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设计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 添水 —

庭园中这种竹装置名叫“添水”,形成了一种景观的设计,水盛满了会朝一边倾斜下去,等竹筒里的水自动顷尽之后再自己倒回原处,发出的声音弥散在寂静的庭园里很好听。



— 竹设计 —
















居·竹|地毯



居·竹|餐垫



居·竹|收纳



居·竹|装饰



居·竹| 日用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竹石 》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神话中的大竹。《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岳之山 ,寻竹生焉。”

郭璞 注:“寻,大竹名。” 晋 张协 《七命》:“寻竹竦茎荫其壑,百籁羣鸣聋其山。”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竹编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是匠人的一门独门手艺,用简单的竹丝就可以编织出各种形态来。

竹编工艺品又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竹编制作 制作“竹编”要先设计模型图、画工具图、做模具、破竹、编织…传统竹编胚体的外表加以镶、编、插各种凹凸立体的编织花形图案;染上深浅两层颜色,然后在其花纹凸出部位用砂纸磨光,显出明暗分化的编织花纹图案,一道道工序繁琐复杂。


传统竹编 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

到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现代竹编 竹制品是古老的中国家居用品,全手工打造的竹编制品,更是因其历史感、环保,而成为现代家居必备物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