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鄉道 | 梁文道:今天,我们怎么去读中国经典?

2017-04-19 原鄉書院


同是经典的摆渡人,梁文道在与杨照的对谈当中,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他从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入手,并在最后给出了一份关于经典的回答。

梁文道

今天的人已经丧失了某种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各位知道,在最近几年,中国掀起一股国学热,这股国学热是从很多方面入手的:


一方面当然拜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之赐。于是很多人开始重新发现,中国原来有本书叫做《于丹论语心得》,以前都没听过。慢慢地,就很多社会大众开始对中国典籍重新发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民间有很多的机构,很热情地想要推动大家重新认识国学,尤其喜欢做的是什么呢?是私塾。


我去过好几个私塾参观拜访,都让人觉得很尴尬。门口一定要弄得古色古香,要有一些对联。然后也要放一些书,那些书也一定要放在中国式的木质书架上。其实那些书架都很不配合现在的书,为什么?


因为我们晓得,现在的书我们是能这么立起来的,但中国的古书书架是不能这么立起来的,都必须横放。横放的时候那个书架是比较高的,他们用了中国古书的书架,那么高格,但是淑珍放了一些书在那,很尴尬。


你凑近一点看更尴尬,为什么呢?因为通常凑近一点看到的,都是15本、20本的《论语心得》,当然还有《曾国藩家书》,那是必不可少的。再进去则是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必定铺了席子或者榻榻米,要脱鞋进去,老师会穿着一些汉服。尽管这个汉服我不太知道是不是有根据的汉服,但是管它呢,它就叫汉服。然后同学们也都会坐在下面,通常都是从《弟子规》开始学,到的最后就背书了。


最近这样一些私塾教育也不只是在中小学发生,社会大众也有很多人要去重新学读经。读经读得到了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发生过一些风波。这些风波让社会大众重新再开始谈,读经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经到底是为了什么?


整个读经跟国学热前几年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有过这样的争论,而这样的争论不只是在大陆这边,在海峡这边的台湾,也曾经有过好几轮的争论,到底今天读经是为了什么?


因为你想到读经,我们晓得中国所有的经典、典籍,或者我们用另一个词,典律。在中国历史上面,都不是很单纯地所谓的学术巨著或者是文化瑰宝,而且同时还附着的是整套的社会体系,权力的制度。所以一谈读经你很容易就联想起过去已经崩溃消失的那一整套东西。



摄影 by 杨明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把一整套赋予在经典上面的东西都读出来呢?或者是跟经典互相发生关系,产生出来的所有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法,哪怕他们再保守、反动、封闭,我们今天也要一并地重新读呢?


这就是今天我对于很多经典的阅读常常产生的问题之一。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很技术性的。比如说我自己做读书节目这么年,常常也遇到一些年轻的朋友会问我,今天他们读经典的时候发现好困难,觉得就像读外文一样,尽管每个字它都认得是中国字,但是我们今天的人已经丧失了某种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今天怎么去读经典?去读这样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在技术意义上面来讲,都构成了很大的挑战的书籍。


流行自杀的时代


但是翻开经典,你会看到很多与我们今天特别不一样的生命。


人类历史上好像有一段时间,大家好像都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中国的话,春秋战国特别常见这种情况,动不动就自杀,跟我们今天“无论如何都千万别死”是不太一样的。


可是其实同一个时代,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这么不重视生命。还有另外的一些亚洲国家的人,也都不是很重视生命,那就是印度。


如果今天去看早期的佛典,或者是一些印度教里面的典籍,一些历史的记载,你会发现他们也很流行自杀。

 


他们怎么自杀的?每次跟别人展开争论,很严肃地学问上的,道理上的争论,争论到最后,经过严格的检验发现我输了,杨照说对了,怎么办?


自杀。


按照他们的这种自杀标准,今天在座的各位大概有一半已经死了。不死的话,至少要割舌头。就等于今天各位上豆瓣或者在微信跟朋友吵架,首先当然要有明确的规则,看是谁输了。万一输了你会怎么办?你愿不愿意自杀?


杨照解读《论语》的方法让我们看到,那些书里面或者在我们平常所受的教育里面枯燥的、呆板的形象活过来了。像孔子,像子路,像颜渊,他们一个个都活起来了,是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他们好像是直接可以透过纸背跟我们今天说话。




就是我们要认识到书里面那些字,是曾经由活人写出来的,而这个活人他是带着一定想法记录下来的这些东西。而那些被记录的人跟事,也都是真实生活过的一些人。


虽然可能他们的人生态度、世界观、理解事物的方法跟我们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是有能力去亲近的,有能力去听到他说话的。这样一种态度也是我跟年轻朋友去谈怎么样读经典的时候,觉得很重要重要的一件事。所有书里面,所有重要的经典里面的那些人,都是很真实的生活。有时候也许你只要添加一点点的想象力,那个想象力只不过是最简单的人之人的一种道理,你就马上看到那些人在纸里边活过来了。


佛陀之死


举一个例子,像刚才杨照提到子路的死,谈到了颜渊的死,当然他还没谈孔子的死,在我知道世界上所有伟大的精神文明传统当中,老祖宗的死亡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大家也许最熟悉的是耶稣的死,这个死亡对他后世门人而言非常重要。耶稣教给大家做人的意义,人之为人,安身立命的道理,有时候甚至教导人,有一个不朽的生命存在。现在耶稣死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当然后来涉及到一些像复活的故事,等等。所以无论如何,在这些文明传统之中教主的死亡是非常重要的。


又比如说释迦牟尼的死亡。


今天包括我在内,有许多佛教人常常都忘记一点,就是释迦牟尼其实是一个死了的人。我这么说,如果在场有佛教徒,可能觉得很被冒犯。但是你回去读经典,作为人,他真的是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呢?是吃了一些坏掉的猪肉。食物中毒,就这么死了,死得很平凡。


今天大家都觉得佛教徒应该吃素,于是你觉得这种死法很不堪,死得不光荣。没有像耶稣被钉十字架那么壮烈,居然是吃了坏掉的猪肉食物中毒死的,这太不象话了。一个伟大的宗教精神文明的觉悟人,怎么能够吃坏掉的猪肉去死呢?他应该更壮烈一点,更光辉一点。


可是如果你再仔细去看,记载佛陀生平最后那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的经典,比如说《涅磐经》,当然这个有很多版本,但是你大致还是可以从里面勾勒出一些故事。


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那个时候的释迦牟尼已经很老了,85,而他身边最得意的一群门人弟子,绝大部分都不在身边,都四散各处。他最珍重的两个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这二位都先他而去,他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在晚年最后那段时光,在秋天落叶的时候,他带着少数几个跟着他的弟子,以及一个一直伴随着他的弟子,阿难。


阿难跟他只差6、7岁而已,阿难也是一个老人,是两个老人风烛残年,互相扶着那么走。走过北印度的一些城市的郊外,避开所有最重要的城市,离开了他们以前生前最受尊重,人家会撒花欢迎的你的地方,到了一些荒郊野外。他是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重病去世的。


那完全是一个风烛残年的感觉,树叶都凋尽了。


佛教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老师,至高无上的这位老师,这位最重要的教主,他走的时候其实是很凄凉的一个状态。当然,无论是神话色彩比较重的《大涅磐经》也好,还是别的经文记载也罢,对于他的死,到最后还是忍不住要有一点神话的感觉的。


那是什么呢?就是在他最后终于涅磐的时候,正好是在两棵树中间弟子们搭起一个帐篷,遮住老师的身体,让他不要被毒晒。在那最后一刹那,面前是两棵树,就是有名的裟椤双树。那个树迅速地、神话般的,不只是长了绿叶,还立刻开花、结果,花又全部凋谢了,果子又全部熟了坠地,然后叶子又掉光。


一刹那间完成整个四季的循环。

 


在那个状态下,两棵树,迅速地完成了它四季的变化。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你读完《大涅盘》这一段,你就可以已经发现了——仿佛释迦牟尼用他最后那一段时光,那一个月的时光,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生老病死,这个病跟死是怎么回事。


人作为一个皮囊,在这个世间,终于要走过的是什么样的道路,他活生生地示范了一次,因为他也是皮囊,他做一次给你看。他也会食物中毒死,他也会走路走不动,他跟他弟子两个老人也是这么步履蹒跚地穿行在那些树根之间。


他用最后的两棵树的神话色彩,做了一个漂亮的结局,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生老病死,所有的世间的循回,就是这么一刹那,无限地在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所以我一直很喜欢《涅磐经》,我觉得《涅磐经》里面的佛陀,释迦牟尼,跟他的弟子关系,如果大家用刚才杨照启示的这套方法来读的话,你会发现这全是一些人的故事,跟我们很像的一些人,在我们身边行走。


经典的回答


我们今天如何读经典?


这是我们永远要问的一个问题,但是还不是足够的。为什么?因为还要读这些字是怎么被写出来的,它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于是,像杨照刚才示范那个方法,其实已经巧妙地隐含了刚才我说的这两个层面。


一方面,这种经典是包括对文本原意的把握的一种解读。另一方面,经典总是包含了我们不可摆脱的、现代的观点。我们那么努力地想要追溯过去,但我们现代人所在的位置,会不会决定了我们读到了什么?


你比如说,唯有女子与小人难养那段话,这个今天大家都觉得太不像话了,觉得孔子歧视女性。但是同样这句话,在历史上的解释是千变万化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经典都好像都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我们不需要为了今天不可摆脱的所在位置、环境,而赋予我们对解读的影响感觉尴尬。为什么?因为经典的阅读,有时候说不定真的就是不需要适应你所在的时空、场合。




像杨照在这一套《经典里的中国》讲的《诗经》的部分。


《诗经》的诗,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是什么呢?你在那个时代的外交场合会经常看到,各国的外交官一上来说话,动不动就引述《诗经》,一开口就说诗。那个诗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外交官,一上来要读诗,他在读什么?其实所有那些诗都在这种外交的场合里面表达着特殊的意义。


那个外交官嘴巴里面说出来的一句诗,跟原来一个少女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所唱出来的那句话,意思已经变了。它已经变成用来在外交场合,面对着另一个国家的大使或者元首说出来的话。一个国王、一个国君,我今天跟他可能会兵戎相见,我们两国军队,但是,我希望试试看,能不能在最后一刹那,化解这个矛盾,不要让大家兵戎相见。于是,我吟诵了一首诗。而那首诗曾几何时是一个女孩子的心事。


我们原来一直追寻原意,小心翼翼的不去失落它。但这个原意也会随时代变化。海昏侯墓的发掘对于我们今天《论语》会不会有什么重大变化?现在还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谁晓得?类似的发掘还会不会出现,我也不知道。


我们时空处境所造成的对于经典的解读,跟它所产生的效果,其实也不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事。我们不需要主动地、扭曲地带着今天的人的角度去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中国人,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会遇到有人问,我们今天是不是有信仰危机?我们今天是不是价值观混乱?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人的生命应该把握什么方向?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造了什么孽,一天到晚被人问这样的问题。


我们常说中国人真的已经是太没有信仰了,完全为了存活而存活,是动物性的存活。所以当我们带着现代人的这种意识跟背景读古典的时候,你在《论语》、《战国策》《春秋》里面,看到那一群莫名其妙自杀的人,你看到的就是一种对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就经典对你的回答。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原鄉書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原鄉書院总目录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