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Ⅰ
主讲:宋牧师
时间:2016.6.18
诗篇118:6
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巴拿巴的读书分享
本书作者Edward T.Welch从人们普遍经历过的惧怕人的体验出发,即一种我们因敬畏、崇拜、信靠或需要等的缘故向人表达出来的感受,而非指普通的因受威胁而有的惊骇,沿着“我们如何又为何惧怕人?”的问题探寻,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作者指出惧怕人的人容易把人当作偶像好使自己感觉更好,我们所需要的事物会控制我们,当人在我们心中越大时,对神的敬畏就缩小了,这也牵引着我们去强调对自我的需要关注,结果是带来更大的虚空和软弱。
作者基于人论探索人真实的需要,认为我们所真实需要的乃是反射神的荣耀,是需要去爱而不是被爱,当我们对神有真实的敬畏,并且合乎圣经的看待神、我们自己和他人,才能真正走出惧怕人的网罗,活出以神为乐自由喜乐的新生命。
读来特别感谢神赐下这样真理的亮光!特别是作者运用神学分析人真实的需要的部分,我感到论证的非常精彩,也使我许多困惑被解开。也看到这是基督信仰与世俗文化的交锋,只有当基督来光照文化引导罪人明白真理,我们才能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不再如一个有裂缝的杯子渴望被爱,而是如一个满溢的爱壶去爱神爱人反射神荣美的形象!
在本书开篇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惧怕人这一普世性的问题,并且指出福音派“认识神爱你超过你所想的,神能以祂的爱来充满你,因此你不再需要被其他人来充满”的说法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接着,作者分析了我们惧怕人的三个基本原因,分别是怕丢脸、怕被拒绝和怕受到威胁。
从怕丢脸的角度来看,圣经给我们看到它最初的根源是亚当夏娃犯罪而来的羞耻感,当我们受到别人的伤害,这种羞耻感会被加强,作者称其为“犯罪-羞耻”和“受害-羞耻”两种方式。我们更容易察觉到对人的惧怕,却不易察觉到对神的惧怕,而更加真实的应该是“如果连人的眼目都唤起我们惧怕的心,更何况是神的注视呢?”所以,怕丢脸问题看似在于他人的眼光,事实上却在于我们自身之内,并在于我们与神之间。
从怕被拒绝的角度来看,这反映出我们渴望从人而来的接纳和肯定并且唯恐得不着。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人或事物就控制我们了。我们把人当成了偶像,我们认为他们有权能可以给我们什么。从圣经来看,我们所惧怕的正表明我们效忠的对象,说明我们在何处建立我们的依靠,也说明谁是我们生命中的老大。
从怕被威胁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正常惧怕经验的罪恶式放大,当我们惧怕的时候忘了神,认为威胁我们的事物比神的能力更大,这是其问题所在。
作者总结这三种原因的共同点在于把人看得比神还要大,也就是更有能力、更重要。因此,出于在我们心里所产生的惧怕,我们赋予他人权力和权利来告诉我们要如何思考、感觉和行动。这三种原因也形成合力把人的注意力拉向对自己的关注。
本书作者还辨识了这个世界强化我们惧怕人的文化谎言,诸如个人主义的世界观、感觉的权威性、脱离耶稣的死与复活及信心和顺服的生活模式之灵性、高举我们的需要等。
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作者认为医治惧怕人的问题的核心药方是敬畏耶和华。敬畏耶和华是基于对神圣洁的认识,这包括对神公义和慈爱的认识。首先,上帝的公义使祂与罪分别并且要审判罪恶,这会带给人极大的恐惧战兢,而这也是我们在先前分析“犯罪-羞耻”这一惧怕人的原因时所看到的,其次,神的圣洁不止于此,祂在耶稣基督里的赦罪之恩吸引我们走向对祂爱的回应,产生崇拜式的敬畏,对祂有顺服的尊敬和降服,我们的惧怕应该总是以福音为结尾。这种知识和神的图像不仅会将我们生活中人的偶像驱逐,且使我们比较不那么倾向于关注自己。
作者指出,我们可以求圣灵帮助,透过欣赏创造之美、沉浸在圣经里、默想地狱等方式在心中激起对神的敬畏之情。真实的敬畏会引致信心和行动。如同约伯的谦卑和悔改,又如以赛亚面见神表现出的尊敬地顺服,当一颗心被神的伟大所充满时,就再没有什么空间去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了。
除了敬畏耶和华,作者认为,我们还必须对神、他人和我们自己有合乎圣经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从惧怕人中得释放。即神是完全自足、圣洁的,祂向人显明祂是那一位唯一真实的审判者、父、母、子、朋友、兄弟、仆人、丈夫、主人……祂爱慕祂自己圣洁的荣耀。而我们作为背负神形象的受造物,也应当以神为乐如同祂以自己为乐一样,从而反射神荣耀的样式。我们需要教会这个共同体一起来反射神的荣耀。也在与我们的敌人、外邦人的关系中效法基督对我们的爱,从而将他们引向基督的荣耀。
在论证上述观点的同时,作者对人的真实需要进行了详细讨论,这也带来后几章“爱你的敌人和邻舍”、“爱你的弟兄姊妹”的实践应用。
作者从流行的用法上将需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理的需要、灵性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是指没有就会枯竭的那种程度上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指我们的身体对食物、水、衣服、住处等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灵性的需要指我们需要罪得赦免与神和好、信心顺服等的需要,心理的需要指我们对爱、安全感、自尊等的需要。作者同意前两者的存在,却对心理的需要提出质疑,认为心理需要是亚当堕落之后人心的扭转,不再朝向神,而是朝向自己。他指出人类的欲望不等同于神赋予的需要,神吩咐我们彼此相爱的诫命也不必然推出我们需要被爱的结论,我们爱并不是因人们有心理缺乏,我们爱,是因神先爱我们,我们藉着效法祂荣耀祂。基于需要的理论说我们有个渴望的问题,那至少与我们的罪的问题一样深大。当心理需要而非罪被视为我们的首要问题时,不仅我们的自我认识受到影响,且福音本身都被改变。作者在生理需要与灵性需要之外,认为圣经也显明我们被造成是恩赐和能力皆有限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别人以便完成神的目的,且准确地反射祂无限的荣耀。
这本书对我在生活应用上的帮助,我想最大的是对自我真实需要的认识,激励我更加向外去思想神的荣耀并渴慕反射祂的荣耀,也更加有智慧的在关系中爱人而非讨好人。在读到这本书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我很受触动。书中提到说我们需要教会中的弟兄姐妹一起来反射神的荣耀,就拿“不住地祷告”这一命令来说,我们因着需要休息就不可能独自完成,这必须全地的教会一起才行,也说到,当我们作为家人彼此相爱时,我们也会经历更多的痛苦,因为一个肢体受苦,整个身体都痛苦,思想起来觉得十分惭愧,常常不能有此感受,也求神怜悯,使我能更加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
我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只是个认为,在论证我们真实的需要的时候,对需要这一个词的概念界定感觉不够清晰,以至于一开始读前面第五章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思想有些极端,读到后面方才豁然开朗,或者可能是因为相关的概念放在了第八章写,在第五章已经使用,就有点不清楚。正如作者指出的当今社会、教会都深受许多强化我们惧怕人的文化影响,所以这本书在将人的心意引向基督方面大有益处。
微编 小小
2016年6月17号
《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
/上
请通过点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