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启示与更新》Ⅰ
主讲:小约翰
时间:2016.8.13 | 于恩典公益读书馆
罗马书1:19-20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第一部分 读书报告
大家好,我是教会图书馆的管理员杜亚伦,《启示与更新》这本书的上架是放在文学类,因为它没有门槛,不论有没有信仰,都可以拿起来读。
好,在开始之前,有一首定场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耶稣没有来。
好,下面是读书报告,由读书会和小小推拉驴并机录制。
这本书只是在谈文化吗?
书的封面上说,这是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真诚对话与沟通。
为什么对话的一端是信仰?
因为威廉姆·巴雷特说:“宗教问题绝对是所有哲学的中心所在,哪怕是以被弃绝的形式。”
为什么对话的另一端受邀的是文化?
因为人是文化的活物。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对“自然”的回应。是人的延伸,是从人里面发出来的。
文化是回应,有呼唤才有回应,谁呼唤?
上帝呼唤。
上帝向人启示自己,有普遍启示,有特殊启示(圣经)。普遍启示包括什么呢,受造物和良心。罗马书1:19-20节说: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就是人的良心。
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就是受造物。两者就是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回应“星空”,形成文化;回应良心,形成宗教。
我们常常说基督是真理,那么基督教呢?基督教具有宗教形式,有世界观和教义体系,作为沟通和对话的形式;基督是绝对真理,但基督教需要以宗教和文化的形式言说,这就有了对话的可能。
对话是什么?对话是一条道路。齐师在前作《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当中说,鲁迅是一条道路。今天我们的对话也是一条道路。
那么这本书是宗教与文化的对话吗?
它是在星空下直扣人的良心,
像潮汐敲打礁石,像大海呼唤小溪。
这本书分为四大篇章,起承转合,每章又自成一统,像园林一样设置小的山景。我在重读的时候发觉,这不只是起承转合,更是破而后立。为什么这样说?读过会有这样一个直观感受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同感,就是:书中像首先、核心、关键、重点等词,是不是非常多?
为什么这些词高频出现呢?
一方面是这本书条分缕析,追根溯源。
一方面表明,这些词出现的地方都是高频考点啊同学们!也就是对问题的把握。书中呈现的都是问题,这是问题意识,出于一位诗人的敏感。
海德格尔曾悼念诗人里尔克说:
这是贫穷的时代,
贫穷的时代,诗人何为?
诗人看见,诗人述说!
为什么对话中会发觉中国文化问题百出?因为文化当中悖论迭出。悖论迭出,是因为人的理性堕落了。
为什么讨论中国文化,要与中国文对话?
因为我们就在这座山中。
有人说,我们有圣经不就足够了吗?
唐崇荣牧师说,一个人迷了路,你给他一幅地图没有用,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好,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这本书!
一、中国文化的所长与所短
说到所长,就要提到她的美丽:天人合一,很美的境界。我们从这个文化中生长出来,但是问一个人中国文化是什么,他常常不容易说出来,模模糊糊。
这本书是以宫二的纠结开篇。为什么要谈宫二呢?宫二是一代宗师。为什么看宗师?文化给人宗师。这就从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楔入文化当中,从一位宗师的纠结来看文化的纠结。
宫二是同她所持守的道相纠结,人与道的纠结可看一个词:天道人心。
书中追溯说中国的古人不否认有神,这个可说是天道,天道与人心相呼应,这本身很美的。可是他对“天道”是谁语焉不详。老师都说不清,学生更是道不明。结果随着人的堕落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雕琢积累,精神文化却越来越淡薄,天道与人心之间越来越模糊不清,落得个“天道自在人心”。精神文化就是人与神对话的体现。
宫二的纠结是纠结于对人的认识,对道的认识。
到后面就讨论说中国的道路,以四大名著观之。为什么要看四大名著呢?这属于是文学,文学就是把好的建议用好的形式讲出来,我们看文学的高峰就是看中国心灵的高峰,中国道路的凝结。
名著给出两条出路:上朝廷与走流沙。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貌合神离莫衷一是,暴露了文化的困境:精神分裂的庞然大物。这就来到了第二章。
二、中国人的困境与出路
开头鲁迅就说:中国人是做戏的虚无党。在中国人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利用的。我们在饮食上什么都吃,几乎没有忌口,这观念体现在用上面就是“什么都能利用”,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什么不能发生”,很接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担心的:在没有敬畏的民族里,什么都会发生。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环境。
本章讨论困境和出路,通过玻璃瓶里的蜜蜂和苍蝇这一社会学实验,指出不能直面幽暗的文化,处在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的绝望处境。有这样一个笑话:
医生:你这个X光片显示你有一处骨裂啊
患者:啊?那怎么办啊医生?
医生:没事,我已经用美图秀秀给你P好啦。
出了问题,我们常常粉饰太平,或者寄托于制度。
三、中国语境与精神信仰
是对话,也对照。这章最吸引我的是对中国文化里“同化”的解读。我们有百家争鸣,有兼容并蓄,看起来开放包容。其实同化这个词暴露了主客有别:主体吸收客体,如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这是唯我独尊。
人们拒绝福音常常说我们狭隘唯独,其实谁是唯独,谁是唯我独尊?
通过前面三章的引入和进深,使得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直接的把握,不仅仅是一个笼统的词。我是山西人,没来南京之前对南京的想象就是烟雨江南,是达达的马蹄,只有打伞的女子,没有男人。来了之后啊,其实城市都是相似的,只是人不同。花相似,人不同。
书中也提到了希腊哲学,指出了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一样的唯我独尊,一样的讳疾忌医,直到耶稣来。所以前面的定场诗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耶稣没有来。
在书的第180页,193页终于开始说:耶稣来了。真理来了。
与基督联合就是道路,这是道路,也是在中国的基督徒较少思考的道路。常常思考如何叫上帝成就我的心意,很少说神是神,我是仆人,主啊我当做什么。
我们需要为形形色色的人神祛魅,神人(耶稣)才能真正的在人心里登场。
四、生命重整与文化更新
第四章是最动情的,这里已经可以听见大海潮汐的声音。
这章当中有一个希望:社会当中有一大批的生命被更新了的新人,这才是文化得以被更新的盼望所在。这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这章与生活也最为紧密。
挚爱、恩典、呼召、复活,基督教中的四个特有的观念在这里发光如星。
在325页,作者设置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基督教的复活观念才能带来人与文化的更新?因为只有基督真的复活了,只有亲身经历更新和饶恕的,才能甘愿投降,才能从自我映照天心的湖泊中跨越,决堤而出,涌向大海。
这本书做了“学理性的,但是又回到我们日常性的这样一个剖析。”
最后,书中非常受用的一个特点,就是引用原典。先是从传统文化中引用,后面渐渐引用大段的圣经,叫人直接来读。不是客气地邀请说去找的读吧,而是直接给出来。这里有一个真诚的同情性理解:
我理解你,也请你来,理解我。
2016年8月21号
《真敬虔从重生开始》
雅1:1~4
请通过点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