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 | 激发灵性想象力对你无比重要(二)
齐宏伟 主讲
文字录入/陆慕溪、子文、滢鹏、翰林
人为什么需要灵性的想象力?这就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是灵性的活物!人也是意念活物!所以,灵性想象力的实际和提法,秒杀一切唯物主义,尽管在唯物主义看来这是所谓唯心主义。但你的唯物主义的世界除了给人心提供冰冷的权力和物质,提供冰凉的历史理性所筑成的残酷无情的大厦,又给了人什么呢?单单这个世界并不能满足我们,我们需要活在神的美好的想象中,也需要把这种美好的想象转化成为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才能够超越这个阴暗的世界对我们的挤压,超越物质对我们的挤压,从而能够活出那种自由灵性的空间,因为传道书3:11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面向永远而活。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我们的今天决定了我们的明天,其实从圣经上来说是我们的明天决定了我们的今天,是我们的永远决定了我们的暂时,你对永远的想象决定了你的今天,你对将来归宿的想象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和行动。
因此,人是因为想到了一个灵性世界,从而能够在这个世界行走,也恰恰是因为有那个灵性世界的托住,我们才不被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挤压,成为埃及的奴隶只忙着搬砖建金字塔,而是想到说我们可以来起来敬拜,敬拜那位独一永在、又真又活的神。因此敬拜不是一个外在的教条,而是我们内心的渴求。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种敬拜,因此,当上帝造我们,给我们赋予永恒的性质,这就注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个过客,这个世界永远都不能满足我们,因为我们是灵性想象力的产物,而不是这个世界的产物!这是你的本质所决定的。
英国著名作家路易斯问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他说假如有一条鱼总是嫌大海的水潮湿,总是嫌海水冰冷,总是嫌海水咸涩,请问这条鱼发生了什么事儿?这条鱼到底怎么啦?他为什么一再嫌海水这么潮湿这么冰冷这么咸涩?为什么这条鱼总是会嫌大海?路易斯说只有一个答案:这条鱼不是来自大海!它到大海是来做客的。这鱼它不是产生于这个大海。如果你真产生于这里的大海,你甚至都意识不到海水的存在,你意识不到海水的咸涩和潮湿,你认识不到周围环境对你的挤压。
你之所以能永远感觉不到这个时空给你带来的满足,这就说明你不是时空的产物,这是路易斯的精彩评论。他对人的精准的看法:你为什么跟空间格格不入,为什么你的生活总是在别处?为什么生活中总是有着不能承受之轻呢?为什么生活总是在远方,为什么跟空间总是格格不入?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你的家,它永远有其缺陷,所以你走到任何一个城市总是觉得它像车站,关键点在于你有一个家叫天堂,我不是个归人,而是个过客。很多时候我们忘了,我们只是个过客。另外,我们也总是跟时间格格不入,我们也总是生活在别时,我们不只是生活在别处,我们也生活在别时。小时候你盼着长大,长大了你又盼望回到小时候,所以席慕蓉的七里香说得非常好,让我从看到这首诗的那一刻就过目不忘。我背诵给你听听——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为什么溪水总想着流向大海,而大海浪潮却渴望重回到大地?因为你跟时间总是会格格不入,你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你是一个永恒的产物,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远,又将永恒,又将永生,安置在你的心里!所以你跟这个世界总是会过不去,你充满了烦和否定,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抱怨,充满了不满足感,充满了追逐的渴望,但追到的眼前的又不能满足你。没钱的时候,你觉得钱很好,一下子给你一大笔钱,你在最初的兴奋过后立刻感到不满足。这就好比没住到房子觉得房子住进去多好,一住进去,又觉得这里那里不满,像托尔斯泰说的,新家总是缺一个房间,就想折腾下一个地方。得不到想要的,失望;得到想要的,绝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特点?根本点就在于你内心的那种饥渴,这个世界满足不了,它只能唤醒你,只能借着爱情友情亲情美食唤醒你,好让你向永恒了望。能满足你的不是爱情本身,不是友情本身,不是美食本身,它们都是天国的头盘菜。
你要向高处来寻求,在这一刻你仿佛忘记了时空,仿佛觉得你是一个永恒的产物,所以那是你身份觉醒的时刻,所以你是面向永恒而被造,也是面向天堂而存在,就像一条流到大海的河是远处看不见的大海决定了河今天的流动,而对大海的想象才是河生存的本质。眼前看见的雪山也好,沙漠也好,都是假的;只有那看不见的大海才是真的,河必须勇敢地穿越这一切看得见的真实去寻找那看不见的真实,在这期间才能实现梦。
C.S.路易斯《银椅》插图
人也是这样,当上帝造人的时候就注定了你是要朝向永恒而存在,因此这个世界充其量只是法老让你在搬砖,它并不能真正给你带来终极满足和喜悦!所以在路易斯的《银椅》中,当女巫来给四个人洗脑欺骗他们说没有阿斯兰、没有纳尼亚、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另外一个世界,试想如果你从小就被洗脑,从小就在地下王国,从小就暗无天日的活着,又从小被这个女巫不断地用魔法来给你灌输没有另外一个世界,你当然理所应当就觉得真没有另外一个世界,然后你就真要就留在这个世界中。
但是,沼泽怪他终于一下子清醒过来,因为他用脚践踏了焚烧的火和香,然后借着疼痛他清醒了过来。他清醒过来之后就义正言辞对女巫说:“是的,如果真的没有纳尼亚,你这个世界又给了我们什么?无聊和空虚而已!你这个世界甚至都没有孩子发明的游戏更有趣,你这个世界甚至被孩子们说的‘阿斯兰’、‘纳尼亚’这些词就吓坏了,要是没有的话,你干嘛拼命否定?哪怕没有纳尼亚,我们也要去寻找纳尼亚。哪怕没有纳尼亚,我们也要像纳尼亚人那样活,我们也不要活在你这个真实的唯物主义世界,你这个世界只有什么?只有奴役,只有屈辱,只有吞噬和被吞噬,在你硕大的金字塔上,只有那个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有快乐,但是那个快乐多么可怜,他是靠着吞噬很多人才获得暂时快乐!这个快乐有意义吗?有价值吗?为什么我必须在你的金字塔找到我的位置,所以我们不跟你玩了,你的世界太无聊、无趣和无快乐!哪怕你是真的,我们是假的,我们也宁可活在那个假的中,而不愿意活在你这个真的中。更何况,我们才是真的,你才是假的,因此你才要用谎言和暴力来奴役控制人!”
这段话被称为“纳尼亚宣言”!难道不是?就是这样!哪怕这个世界成功说服我们留下,又给了我们什么?不就是一系列的黑暗,一系列的洗脑,一系列的灌输,不断告诉我们说你就是一条蠕动的肉,你就是物质的存在,你的灵魂是没有的,你一钱不值,你的意念都是唯心主义的,只有这个世界才是真的看得见的……真是这样吗?当我有了一屋子冰冷的钱,这些钱跟我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是一头牛,我给我的小牛弄了一屋子钱,这一屋子钱对小牛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还不如一屋子草好,它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我的灵魂饥渴的时候,你给我一屋子钱有什么意义?当你假定我就是没有灵魂的时候,而我内心深处一再告诉我,你是错的。
一个人,哪怕他不是活在信仰之中,他也活在意念之中,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跟他的意念活在一起,是跟他假想的那个世界打交道。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孩子非常傻,真假不分,跟童话中的狐狸和童话中的小王子说话,他们活在那个傻傻的世界中……但这正是人性的真实本性,谁说那些假的就不是真的?其实那些假的更是真的!因为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所以圣经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所以圣经说你心里是怎样想你就是怎样的人!是的,你心里怎样想你才是那个真实的人,不要从外在来看一个人,而是从我们的内在深处来看一个人,我们总是需要活在我们的意念中,这个意念的投射就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是靠着引导想象力的空间来避免埃及的唯物主义对我们的逼迫和压力。我们的灵魂将要窒息的时候,它总要撑开一个空间。
最近台湾有一个作家叫林奕含,她年仅六26岁就上吊自杀了。她死前出版了一本书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里边写到一个13岁的小女孩房思琪,当她被她的家教老师性侵之后,她自己反省为什么,为什么要说我不行,而不是我不能,为什么要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这也不是我的功课?想的这几天,这个女孩想出了唯一的解决之道:“我不能只是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这是她过下去的那个方法,就是靠着想象他老师是胡兰成,靠着想象她的老师因为说了一些很美的话,所以他必然是在和她有一场美丽的爱情,她要靠着想象那种美丽的爱情才能活下去,她不是要喜欢还要爱上他。
所以,林奕含说:“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找不到自我的出路,我只能在文学的想象上寻求唯一的寄托。”你看见没有,一个人总是需要一种想象,总是要活在一个想象的空间,当这人把想象投射错了,不是投射在上帝身上,而是投射在一个虚假的文学人物身上,到最后一定会幻灭。因为偶像总是会带来空虚。虚幻和偶像破灭,到最后,就是死亡。是的,我们当然要保护房思琪,但是我们更要思考怎么避免制造房思琪!我们要提供一种真正的想象,而不是提供一种邪淫的、虚假的想象。只有那种真实的想象才能拯救房思琪,才能使她从她的臆想的投射中和虚假的想象中出来,这是我们都要一起来思考的。
我们太轻易地把所有的这些有关宗教的信仰当成是唯心主义,我们太轻易地爱上所谓的唯物主义,但是我们不能在其间来筑造一个茅草房自己住下去。因此,当克尔凯郭尔去听黑格尔的课,他听了第一堂课,就离开了黑格尔的课堂,他说:“他用理性盖了一座冰冷的宫殿,没有一个人会住进去,每一个住进去的人注定都会被冻死,我宁可自己盖一座茅草房,至少能够给我避寒。”是的,很多时候我们看见黑格尔跟黑格尔的徒弟马克思就盖了一个很冷的理性的宫殿,让人住在里面,所有跟着他们的理论走的都感到寒冷,而忽略了我们的心心念念、须臾不离的灵性空间。所以,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所有违背这个看不见的公义和灵性的,到最后会产生最大的内伤,你觉得仿佛那个灵性秩序不重要,但是当你破坏了它,你一定会受到惩罚。顺从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这是一个属灵的农业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