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甜点里的“大历史” ——《甜点,真好吃》导读
(美)艾米莉·詹金斯 著 (美)苏菲·布莱科尔 绘 余治莹 译
中信出版社,2017
一道甜点,勾连起四百年的生活史,这是《甜点,真好吃》里的大意义。
你就是你所吃的东西,食物,也就是人的一生,一家人在一起,享用同一种食物,就成了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文 | 冷玉斌
音 频 | 大树哥哥
编 辑 | Orchid
望文生义,起初,我以为绘本《甜点,真好吃》讲的就是关于美食,关于甜点的故事,好像《料理鼠王》《美味情缘》《浓情朱古力》。读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甚至,都没讲什么故事,作者只写了四个家庭,身处不同的时代,做着同一道甜点——
据作者介绍,这道水果甜点也叫“水果鲜奶油”,原名是“水果傻瓜”,是一道相当古老的甜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六世纪,“傻瓜”一词可能源自法文的fouler,有“压破”或“挤压”的意思——所以原名完全没有“笨蛋傻瓜”的意思,而是指“用力压碎”。“水果傻瓜”可以用任何水果制作,不过传统上大多使用制作塔类甜点用的树莓、醋栗、黑莓或大黄来制作。
文字作者与图画绘者细细还原了这几个家庭制作与享用“水果傻瓜”的过程和场景。从1710年,到2010年,年代不同,材料不变,步骤相似,发生变化的是制作条件、制作工具等等。
“水果傻瓜”的完整制作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对于这几个场景,作者的叙述节奏完全相同,首先两幅是材料准备,接着两幅是奶油打发,下面两幅是制作甜点,最后两幅是全家享用,在这样一种重复与细描中,仿佛让人不断经历与画中一家人共同的享用,再与小朋友一起将大碗舔净,甜点的香甜冰爽一同进了肚子,由衷生发出“甜点,真好吃”的感叹。
当然,对于绘画并不了解的我,也特别喜欢故事里的每一幅画面,从护封、封面、环衬开始,画面精美,线条柔和,笔触细腻,每一幅都能直接拿来作为装饰画上墙。
那么,就到此为止?好吃的仅仅是这道甜点吗?这时候,本书封底出自《波士顿环球报》的一句评论吸引了我:
灵感在甜美味道中被激发出来,堪称儿童历史绘本之翘楚。
“儿童历史绘本”,原来,这本书指向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历史”,在如此跨度之下,作者以“甜点”为视角,给出了一段“历史”的书写。
从这里走进去,我又一次重读本书,这才发现,原来在这道好吃的甜点里面,那些看似寻常的画面深处,藏着作者细密的心思,借着四百年的时代变迁,回望了一段日常却又宏大的人类进步史。
说是“人类进步史”,因为这方面一目了然最易发觉。从扉页上就能看到,一丛丛黑莓灌木围绕着的,是从1710年到2010年四个家庭的房子,历经四百年,这些房子的外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结构、样式、形态、位置;再想想,随着房子一起变化的,还有我们眼睛看不见却能够体会到的,如建造房子的构成材料,人群的组织形态,人类的审美观念,房子里所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具,居住在房子里人的家庭关系……这么一想,就有意思了,此时,再进入故事,看这个四个年代,四个家庭,一切都不一样了。
四个世纪不同的黑莓来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作这道甜品最基础的材料就是黑莓与奶油。1710年,奶油是家庭自制,黑莓野生,自己采摘;1810年,奶油来自牧场,黑莓来自种植园;1910年,奶油已经由牛奶公司提供,“经过高温杀菌”,“装在漂亮的玻璃瓶里”,黑莓在集市购买,“装在一个个木盒里”;2010年,奶油与黑莓全部购买自超级市场,黑莓纸盒包装,奶油品质更好。
四个世纪不同的奶油打发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甜点制作中,这两样基础材料都需要加工,打发奶油,黑莓榨汁。从1710年到2010年,奶油打发的工具从细树枝搅拌棒到金属搅拌棒再到旋转式搅拌器最后到电动搅拌器.
黑莓的制作同是如此,1710年是手工挤压,到2010年就交给了食物料理机,由此而来,是人工的解放和制作时间的大幅减少。
黑莓和奶油搅拌好之后,需要低温凝固,也是显著的变化或说进步,四百年前是走一段路送到山坡边的冰窖,一百年之后是放地下室的木箱,再一百年,有了木制的冰箱,到2010年,就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电冰箱了。
带着这样的视角来读《甜点,真好吃》,就不断有发现和惊喜,哪怕只是搅拌奶油和黑莓的勺子,到2010年,也有了更方便更适用的橡皮刮刀——就这一点,不能不说,两位作者的缜密和敏锐,很显然,她们资料功夫下得足,还有,她们肯定都是厨房能手,亲手实践了一番。
这还只是从这两款材料着眼,如果将画面中所透露出的各类信息做个归并与对比,那更让人大开眼界——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想起大胡子作家比尔·布莱森那本精彩绝伦的《趣味生活简史》,他在居家生活演变过程中发现“历史的归宿”,偶然的一次遭遇,使他不无惊讶地写道:
住宅是个极其复杂的博物馆。我发现,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落实到你的家里,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它们都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里。
因此,家庭生活的历史,不仅是床、沙发和厨房炉灶的历史,就像我起初无知地以为的那样,而且是坏血病和鸟粪的历史、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臭虫的历史、盗尸的历史,一切其他已经发生过的事的历史。
住宅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它们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那么,从《甜点,真好吃》里,大概也可以有这样的寻找与确认,你觉得可能还会有怎样的历史的印迹?
首先看到的,是四种家庭生活透露出的历史本身的发展与变迁,从1710年到2010年,从大英帝国到美利坚合众国,从农业社会到信息时代,从乡村到城市,从自耕农到国家融合,分明就是一部小小的关于这五百年的“西方人类简史”,鲜活、生动,历历在目,更涉及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蓄奴制这些很敏感的大话题。
其次,从小的方面看,农业形态的转变、城市生活的兴起、家居风格的区别、货币物价的变化、现代物流的产生、网络信息的运用、环保理念的传播,都隐藏在画里画外——看护封底图,四个年代,盛放甜点的大碗烧制风格与装饰纹路都有着鲜明不同,放在比尔·布莱森,大概又会是一部陶瓷器具趣味史,与此相应的,人物的衣着打扮各有年代感,寥寥几页,是绵延四百年的服饰文化。
绘者有很多解释,她去过不少博物馆,了解18世纪的面料图案;她列了长长的问题清单,从奴隶脚上的鞋子到19世纪的餐桌,就连贯穿故事始终的黑莓灌木,也是用了1800年代植物学家的绘图法。
读完故事之后,我还想弄明白一个问题,这四个年份是不是都有着特别的寓意,它们之间又是不是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可是,完全找不到线索,估计就只是四个世纪当中的某一次特写,至于年份本身并不重要。
直到第三、第四遍阅读,发现了一个小“扣子”,在享用晚餐的跨页上,前三幅家庭的装饰里都有一匹小黑马,第四个家庭,也有小黑马,不过是在晚餐前一页图的柜子上,小黑马的形体有细微差异,最大的不同则在于摆放方向,有的是望向图画左侧,有的是望向右侧。这里面难道还有什么秘密?
从这个小扣子出发,我查到一些资料,再来琢磨墙上的装饰品,渐渐才明白,正如中国古人所言:老马识途,这匹小黑马是整个故事隐含的历史脉络的承载者,是一位历史的向导,它所指引的居然是美国的建国史,蕴含着多个重大历史时期与事件。
第一个家庭中的小黑马,朝向左侧,越过那几样陶器瓷饰,是墙上的一幅画,在字母与数字下方,有一行小字:what is dark within me,illumine. 这是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如今都译为“愿您的光明驱除我心中的蒙昧”,所以,这句话放在字母与数字表之下,有以知识开启心智之寓。
更重要的是,1710年时的北美大陆还是英国殖民地,美国还未立国,因此,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由呐喊的弥尔顿的《失乐园》实际上鼓舞了很多清教徒勇于追求,挣脱封建王权的束缚,从莱姆小镇这户家庭已经能够预想到日后的历史大势。
文字表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810年的这户家庭生活在南卡罗来纳州,这个选择恰恰来源于史实。南卡罗来纳州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棉花、烟草和甘蔗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地,形成了许多大种植园,为了降低成本,种植园主们选择了使用奴隶,书里的这户人家正是如此。
小黑马呢,它仍是左向而立,看向对面墙上的一幅画像,这是谁?想必有人已经猜到,这个了不起的人物正是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华盛顿对于美国和美国人的意义,无需多言。但历史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处,这户人家墙上挂着华盛顿画像,显然是对国父有着无比的尊崇,自然会认同华盛顿国家统一的理念,但五十多年后,南卡罗来纳州与其他蓄奴州一起宣布独立,脱离联邦,由此,引发了南北战争。
照时间线,画中的孩子们此时应该是州政府领导或中坚,不知道当时他们会如何抉择——有意思的是,仔细看这幅图,我觉得,从画面正中小女孩的眼神,读者大概已经知道了答案。这幅图里,那个小黑奴在做的事情,还是问了远在加拿大的朋友才明白,原来是在拉梁上的风扇扇风。
在第三个家庭,小黑马右向而立,朝着一幅画,画上是一座放射光明的灯塔。没错,这就是矗立在波士顿港口附近的波士顿灯塔,这是美国第一座灯塔,由英国殖民者于1716年建立,1775年,波士顿人民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枪,灯塔于次年被英军炸毁,后来重建,如今,波士顿灯塔已成为美国宣示主权的象征;另一方面,波士顿本来就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五月花号”1620年抵达北美马萨诸塞州,1630年,波士顿市创建,到1910年,波士顿已经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城市,当然,如很多人所知晓的,无数学子倾心向往的哈佛大学,就在波士顿。灯塔放射出来的,看来不止独立之光,还有真理之光。
其实,墙上左侧的这幅画也非常值得一说,画上那艘乘风破浪的三桅帆船,应该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艘帆船了,它就是鼎鼎大名的“五月花号”,《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国家诞生的基础与起点。这些小细节容纳的大历史,令人叹为观止。我只能懊恼自己见识浅,肯定还有很多信息被遗漏了。
来到二十一世纪,来到南加州圣迭戈市,这匹小黑马又在提醒我们什么?它朝着画面左方,那里是冰箱,还有刚刚进门的朋友一家。
我自己揣摩,小黑马想说的是这个世代的多元和丰富。冰箱打开着,里面收纳的食物、食材丰富多彩,很有可能,这些食物原本就来自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Made in China”早已去往世界各地。
再看朋友一家,你会发现,妈妈是黑人,爸爸是白人,再到晚餐现场,这一大桌子客人,肯定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几位有着明显的亚裔面孔,不由让我想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样的包容性,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接受,同样是驱散蒙昧的光明,也是值得珍惜的伟大精神。
顺着小黑马的指点,到这里,我才算有些明白,何以这册绘本获评为当年“《纽约时报》”十佳,《甜点,真好吃》绝非仅让人忆起“家的味道”,随着翻页,将美国的历史源流、国家精神、市民文化等表现得清新自然却又详尽深刻——甜点,真的好吃,可是,好吃的又何止是甜点!
说到这里,插一句闲话,像本书这样,几个年代平行的组织与架构,我个人相当喜欢。历史是一条河,因为这样并置书写的结构,河里那些激荡起的浪花,同时跳跃在阳光下,让我们清晰看见在某一个时刻,所有人类的的生活,和世界的真相。上一次遇到的这样精彩的叙事,是大卫·米切尔的《云图》。
一道甜点,勾连起四百年的生活史,这当然是《甜点,真好吃》里的大意义——不过,回到甜点本身,作者这个选择还是别有意趣也相当精准的。
你就是你所吃的东西,食物,也就是人的一生,一家人在一起,享用同一种食物,就成了人生中难忘的回忆。有时候,想到很久不见的朋友,甚至永远再见不到的朋友,浮上心头的,竟然是我们还一起吃过饭。似乎“吃过饭“,受过同一种食物的滋养,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牵连。是的,食物,或说甜点,其背后是情意,是甜蜜,是温馨。
这些天,著名电视人陈晓卿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纪录片《风味人间》正在播出,有人说,资深吃货陈导能把片子拍得这么好,正在于他不断“透过食物,勾引我们产生对世界,对民族,以家庭,对个体的好奇心”,读《甜点,真好吃》,它同样激起了我对这绵延四个世纪的世界、家庭、个体的好奇,幸运的是,无论何时,“水果傻瓜”的好口味没有变,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的幸福没有变,在食物背后流转的人类的联结和创造没有变——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在档案馆里看到过一封信,上面只写着:
“亲爱的妈咪!昨天我们吃到了好吃的松露,你的威廉。”
这是五百年前一位意大利小王子写的。
如今,在《甜点,真好吃》里,我又一次听到了小王子的声音。往大处想,只要有人类在,甜点就会继续好吃下去,对甜点的这份记忆也将继续流传下去。
回头看看这册绘本,朴素的文字,精美的绘画,圆满的结构,成就甘甜的生活,尤其这生活竟然是由一道相同的甜点汇聚起来的四百年光阴,不得不佩服作者与绘者的匠心和功力。多年以前,读过童书作家阿诺德·洛贝尔的一段话,他说:
在我职业生涯的某一个阶段,我发现:为孩子创作书籍就意味着过一种必要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灵感不是在喧闹和不可捉摸的孩子们中间发现的,而是在我那幽暗而安全的想象中、在我那众多的布满灰尘的藏书中生长的。
不用走出屋子,我便了解了整个宇宙。
我愿意把这段话郑重地赠送给洛贝尔的两位同行,《甜点,真好吃》的这两位作者,她们又一次让我领受到,什么叫做“不用走出屋子,我便了解了整个宇宙”。要我说,这册绘本就是一份精致漂亮的甜点,真的、真的,很好吃!
材料:2杯黑莓(或其他种类莓果)、1/2杯糖,平分为2份、1小匙香草精、1.5杯鲜奶油
将莓果捣烂,用干净的手和筛子将莓果过滤,除去种子,然后加入1/4杯糖,搅拌。
在另一个碗里,加入另外1/4杯糖、香草精和鲜奶油。将奶油搅打至可以立起、但不过硬的状态。
将加了糖的莓果倒进打发的鲜奶油中,轻轻搅拌混合即可。
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个小时。
尽情享用!别忘了要把碗舔干净哦!
点击查看更多绘本导读
本篇导读为冷玉斌老师原创,文中配图为《甜点,真好吃》图画书部分插图。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或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