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美国行医的中国医学院校毕业生(CMGs)现状分析

邓乔健 恒祥咨询 2020-02-27

随着中美之间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在美国行医的中国大陆医学院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在美行医CMGs  -  Chinese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这些留美精英中的精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时刻不忘培育他们的母校,家乡和同胞,寻找机会,尽己所能,做出贡献。

本文就这些在美行医CMGs在分布,属性和和他们在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做一简要汇总分析。文中引用数字仅限于目前在美国行医的CMGs(不包含牙医)。由于美国医生信息管理的区域性和复杂性,这些数字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在此说明。


在美CMGs总体分布:

截止到2017年2月底,在美国104万合格医生中,约有六千名毕业于中国大陆的医学院校。其中约57% 为男性,43% 为女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美国五十一个州区中,除了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目前没有数据之外,其他州区都有CMGs在行医。  以加州(16%)和纽约州(接近16%)最多;其次是德克萨斯州(约7%),马萨诸塞州(5%)和新泽西州 (5%)。在这五个州行医的CMGs几乎占了全美总数的一半。

从科别分布来看在美CMGs跨越了53个临床专科和亚专科。执业最多的科别为: 病理 (21%),普通内科(18%),麻醉 (9%),家庭医学 (7%)和神经内科(5%)。

从国内毕业的医学院校来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高居榜首,超过14%,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名列第二,占9%。 其后紧随的是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6%; 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5%;和四川大学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近5%。

从医学院毕业年代看,以上世纪八十年代(52%)和九十年代(26%)为主要组成部分。


在美CMGs行医属性:

美国医生行医属性多种多样,我以前也曾发文介绍过。在这里将在美CMGs的行医属性简单分两大类。 一类是主走临床路线的临床实践型,一类是临床教学科研混合型。

临床实践型:在缺乏可靠数据的前提下,我个人估计在美CMGs的绝大多数是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为主的。 他们行医的场所主要在个体诊所,联合诊所,医生集团和社区医院。  他们只负责诊治病人,收入来源是从医保机构和病人那里取得的诊疗收入。 取决于他们具体的雇佣形式(自营或者受雇),他们的收入可以是直接来自于医保机构和病人,也可以是医生集团或医院支付的相对固定薪水。 但无论是收费收入还是工资收入,他们的收入高低都是直接和对病人服务的量和时间成正比的。  尤其是那些自营诊所者,他们是医生,也同时是公司经营者(每个独立诊所就是一个小公司),诊所不开门,不服务病人他们就没收入,甚至是负收入(因为还要支付各种场地,设备和员工费用)。

临床教学科研混合型: 这类的在美CMGs比例要比前一类小很多。 行医的场所为多为美国医学院附属医学中心和教学医院。  他们除了从事临床工作之外,也会花相当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教学和/或科研上。  他们的收入一般是和医学院谈判商定而来的所谓全部工资(Total Negotiated Salary)。  决定工资多少的因素主要包括临床收入,科研经费,学校拨款(购买用于教学时间和行政管理时间),社会捐赠等。 这些医生一般也会根据资历和科研成就而享有所属医学院授予的学术职称,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 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收入相对稳定,享受医学院其他员工同样或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如带薪假期,退休金,各类保险等。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支配自由度比起临床实践型的医生要高很多。 这里要指出的是美国没有类似中国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头衔。 住院医后正式担当临床任务的都被称为主治医(Attending Physician)。

从现有数据信息来看,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列为美国医院前五名的梅奥诊所(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克利夫兰诊所(医学中心),UCLA医学中心都有优秀CMGs的身影。  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正教授,是所在临床科室的领导者和科研的主导者。


在美华人医生组织:

在美CMGs虽然数目不是很大,但围绕着不同的地理区域,专业和其他共同兴趣而组成的华人医生组织(一般也包括CMG之外的其他华人医生)却不少。  这些组织中有成立较早的美国华人医师会(), 北美中华医学会 ();有近两年才成立,但发展迅速的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除此之外,还有美中医学交流协会(),加州华人医生学会(),明尼苏达华人医生协会(), 北美华人医生联盟()等。 在专业方面,有全美华人病理协会(The Chinese American Pathologists Association),美国华裔心脏协会(The Chines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等。


在美CMGs的优势:

很多国人心中有个误区,认为如果寻求和美国医疗界合作或者到美国医生那里就诊,就应该找那些所谓的纯老美(金发碧眼者)。 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国际医学会议,也一定要请几个洋面孔上台似乎才够档次。这无疑是个大错误。 相比他们同年资的纯老美同事,这些CMGs总体上要更优秀一些:

在临床能力上,在美行医CMGs大多是中国医学院校毕业的优秀生,很多在国内已经做过医生。  他们在美国通过了和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同等的资格考试后,又和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同样的经过住院医训练,以同等的标准取得行医执照和专科证书。而且他们对中国病人独特的生理,病理和心理更熟悉,诊疗起来更注重个性化。

在科研教学方面,这大约六千名在美行医CMGs中,大约37%同时具有Ph.D(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学位。 也就是美国医生群体中凤毛麟角的双博士。他们不但医术高超,更有着严谨的科研训练。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对美国而言,只要是在美国取得了行医执照,就表示你的临床医学知识等同于美国的医学博士(Medical Doctor), 而不论你原来毕业的外国医学院校授予你的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学位。

在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和合作方面,这些CMGs的语言,文化和背景优势更是得天独厚。 无论是大会演讲讨论,课堂授课,还是直接面对中国患者进行诊疗活动,不需翻译,不需解释,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是这些在美行医CMGs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一片为祖国,为同胞服务的赤诚之心。


在美CMGs是促进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合作的主要力量:

目前正在积极或有很强兴趣参与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合作的主要是那些毕业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CMGs,尤其是那些临床教学科研型的。 他们一般都是九十年代在美国开始行医。 二十多年后,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所成就,家庭经济基础也夯实了。 现在到了五十多岁这个年龄段,孩子长大离家。这使得他们心有余,力也足。  另外他们求学期间曾经的很多同学和校友们在国内医疗界扮演着重要角色,和他们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毋庸置疑,在这些医生中,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标并不尽相同。 有的在意经济利益,有的注重名义声誉,有的向往国内医改大舞台,希望能一展身手,做一番事业;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内医疗领域某一方面的不足和病人的伤痛,而愿意伸出援手。

中国有巨大的医疗服务市场。美国有着先进的诊疗手段和医学科技。在美行医的CMGs必将在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合作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只要这些CMGs遵纪守法,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医学能力和聪明才智,在中美医疗服务交流合作领域诚心做事,那么无论他们从事的是跨境医疗,远程医疗,回国行医 (短期或长期),还是学术交流,医学生/医生培训教育等,都是值得赞扬,鼓励和感谢的。 他们需要的国内提供的政策,通道,平台,和扶持。


作者简介:邓乔健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美国办事处主任,菩提医疗首席保险顾问

注:本文数据主要是根据北医学长张颐先生精心打造十年的physician.cmgforum.net 数据库整理计算而来的。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胡宗元学长李京红教授的宝贵建议和指正;年轻的同事钱慎与认真协助收集和分析数据,制作图表 特此致谢。


感谢邓乔健先生授权发布,编辑Daniel。本文资料仅供交流用,文章原发于“掌上医讯”。

小伙伴有哪些心得,欢迎留言讨论。联系微信号:XiefengyiS;QQ: 654218839; email: healsanconsulting@gmail.com


恒祥咨询

来自美国的临床科研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