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魅族Super mCharge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swift 充电头网 2019-07-12

 

在2015年6月,魅族首次为自家智能手机配备快速充电技术。在MX5上除强悍的硬件配置与优秀的外形设计外,其所配备的9V/1.8A规格的17W功率快充,使得魅族一口气追上当时的业界水准。当业界均采用9V/2A规格的18W快充时,魅族率先在PRO 5上配备12V/2A规格的24W快充,一口气领先业界25%的优势。即便是到现在,其24W功率的快充依然是智能手机中的高端水准。

可当竞争对手一直试图追赶其高功率的时候,魅族却另辟蹊径。率先采用双IC充电设计,并在电路、线材、安全等方面做全方面的提升。使得快充在保证高规格的同时,却有着更低的温度与更高的安全保证。现在回看来,却是行业早就应该的标配设计。当红红火火的千元机市场还在纠结配置、设计亦或者是要性价比的时候,魅族率先在魅蓝5s上配备18W功率快充,并计划在未来的千元机产品线上全面普及,让使用体验再上一层。

原以为随着高通QuickCharge 4为首的业界都从高压直充转为低压大电流的趋势下, 魅族将会顺应潮流变化。可让人意外的是,其在MWC 2017上端出自家的Super Charge技术,却依然是走着高压直充的方向。但其功率却一口气提升到55W,甚至在未来实现100W的极高功率。

这样的逆势而行,会是魅族对自家的自视过高嚒?作为其中的核心关键,Super Charge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黑科技技术,又有怎么样的实际表现?魅族在里面又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且这项技术到底只是用来在展会上炫耀的噱头,还是真的能实际应用?

现在的快充遇到什么问题?

 


想要弄明白Super mCharge到底是什么,那可就得对快速充电技术的现状有一个初步了解。要是根据各家手机厂商对于快速充电技术的不同命名和不同定义,那这市面上应用的可就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想要让消费者分得清自己手里的手机到底是用哪一个,那更是个麻烦事。

可这厂商打的噱头再多,花样再复杂,其快速充电技术无外乎是高压直充与低压大电流两种。前者以高通QC 2.0/30以及联发科PEP为代表,几乎占据着现有市场的半壁江山。可后者以OPPO VOOC闪充为代表有着更大的知名度,特别是随着高通QC4以及华为SCP为代表的转变,其将会在未来成为主流。

但要知道的是,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两种快速充电技术并没有高低难易之分。可为啥一个将会成为过去,一个就成为大势所趋?

高压直充

 

低压大电流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发热。

 

日常生活用电的电压为220V,手机电池的充电电压则大多在3.V3到4.35V之间,也就是意味着充电过程需要经过电路降压。这一个环节是由充电IC来负责的。可问题的是,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充电IC在转换效率上不咋地。即便是产业链经过多次更新与大跃进,其转化效率大多在89%左右。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在这样的转换效率下,18W充电就有2W左右变成热量,24W就有接近5W。要是未来一口气上到100W,那就是21W的热量损耗。这样大的热量要是在手机上,那得用液氮才Hold得住,更不用说日常使用的安全问题。更要命的是,在目前高压直充的设定里,是将充电IC内置在手机里。

 

如此一来,其自然是在越来越高的功率需求下被嫌弃。相对而言,低压大电流则是要聪明的多。既然这热量在手机里不行,那就丢出去呗。

 

(华为Mate9所代表的低压大电流,有着充电温度上的绝对优势)

 

直接将热量丢出去的这个思路,使得低压大电流在快速充电总,手机本体的发热量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这在多个测试中都能够轻松的证明。也正是机身发热的改变,使得低压大电流要更为符合消费者的理念需求,自然是大势所趋。

但这并非是完美的事。由于在线材中存在寄生电阻,充电接口存在接触电阻,所以在低压大电流的充电过程中,其是在接口以及线材上都会有热量的出现。特别是随着越来越高的功率需求,采用该技术意味着输入到手机的电流越来越大,通过接口与线材的电流越来越大,所产生的热量也将会越来越高。

所以使用过程中,线材出现的热量以及损耗,就成为短板所在。甚至在未来的高功率要求下达到10A电流,插拔时就可能出现电火花的危险。即便是以现阶段为考虑,低压大电流所需要的线材与充电器都需要专门定制,在成本上是相对较高的。以荣耀Magic的为例,其充电器材一套成本就接近120元人民币,这自然是直接转嫁为使用成本。

那最后的问题来了,这魅族的Super mCharge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能够保证安全、又便宜还高功率的快速充电效果?

 

黑科技到底是个啥

 

 

要按照严格意义来说,Super mCharge算不上是黑科技,其并没有跳出高压直充的这个框架。甚至魅族还不怎么需要改动当前的产品的电路设计,就有可能实现支持。Super mCharge的特别之处,亦或者真正的黑科技所在,其实还是在充电IC上。

 

 

正如上文所说,其实高压直充与低压大电流所要面对的共同敌人,都是热量。不管是前者将热量放在机身內,还是后者未来的高功率设计,都需要面对。其所要面对的,其实就是充电IC的转换效率低所导致的热量。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很简单,那就将这个效率提升起来。这魅族也真是个直肠子,愣是朝着这个方向将Super mCharge的转换效率从业界普遍的89%提升至98%。


 

 

 

(SupermCharge充电时的“低温”)

 

这算起来是不到10%,可要是做个简单的数学题再比较,就知道厉害之处。

Super mCharge的高转换率使得其在18W时仅有0.36W是热量,24W时也不过是0.48W,这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是没啥感觉的。即便是魅族在MWC 2017上所展示的55W高功率,其实也就只有1.1W转换成热量。甚至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到100W超高功率时,那仅2W的热量也才与目前主流的18W功率相当。

如此小的热量,自然是在根源上解决高压直充所遇到的瓶颈。

 


这说起来是轻巧,可要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Super mCharge所采用的这颗超高转换效率的充电IC,是魅族与业界顶级电源管理芯片厂商经过一年时间的通力合作所开发的。其本质上还是一颗充电IC,但其高效率的原因并不是芯片厂商的固有技术,而是魅族所主导开发使用的电荷泵技术。这项技术要解释起来是个麻烦事,其能够改变电路中电容充放电的连接方式,实现串联充电、并联放电,从而达到倍数减少线材通过的充电电流。

可这个技术是一点都不陌生,其早就在PC主板的小电容里用上很多年,是个相当成熟且安全的技术。可该技术在过完只能够允许0.5W这样的小功率使用,如何将其应用到手机的电路里,又是如何将其改造成能通过快速充电年高功率要求,甚至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到100W超高功率,这也正是Super mCharge的黑科技所在。

 

改变的不仅只是未来

 

 

得说SupermCharge并没有在技术层面跳出高压直充的固有框架,可其关键之处是提升电源IC的转换效率,从而直接解决充电发热的技术难题,也使得未来的超高功率不再有所顾虑。但魅族所看重的可并不是只有这一点,Super mCharge在实际应用中的性价比甚至是最大的亮点以及卖点所在。



 

采用电荷泵技术的充电IC在物理上依然是一颗充电IC,且魅族并没有采用独有的接口或电路设计,只是对安全标准提出更高要求。也就意味着,其能够对现有元器件做快速的改装定制,从而实现高性价比的商业量产。要是给个时间表,魅族是表示在2018年投入量产,我们甚至要再乐观点,或许在今年年底能够看到相应产品的推出。

此外得益于对该技术的主导开发,魅族能够将Super mCharge做不同的档次区分,从而实现灵活的普及应用。且其将能够延续魅族的双充电IC的设计思路,使得相应产品实现多种快速充电技术的兼容支持。或许在未来的魅族旗舰上,能够看到其同时支持自家的Super mCharge与高通的QC快充。

 

 

 

 

更要鼓掌的是,魅族或许能够给千元机们带来一场新的快充革命。不对,更准确的说是大跃进式的普及。

 


目前智能手机常用的充电IC为TI BQ2589X,其单颗成本在2元人民币左右。对比这一成本,魅族向我们透露Super mCharge是要贵上一倍的。可即便如此,这多出来的的几块钱成本放到动辄数千元售价的智能手机中,不见得有多大影响,即便是千元机也可以说是毫无压力。
虽说魅族在MWC 2017上所展示的55W功率和那颗充电头是大的吓唬人。可其实魅族能够对Super mCharge进行不同功率的设定,如在千元机上采用11V/2A的24W功率时,对于电路设计、线材、充电头规格的要求,与目前产品有着极高的兼容性与复用可能,甚至夸张点说就是在现有线材上直接使用。


相比起低压大电流们那要价上班远的定制线材充电器,Super mCharge在这一个成本上能够为千元机们省却不少的麻烦与金钱。


 

要是在开点脑洞和结合想象力来说,凭借高效率与低发热量的优势,Super mCharge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到100W超高功率时,已经足够满足笔记本等产品,为其插上快充的翅膀。要是往下降低规格到9V/2A的18W功率时,更是能够兼容现有产品的线材,即便是苹果那已见疲态的lightning接口与线材,都能够直接通过此电流,从而实现快速充电。

想想iPhone目前那低的可怜的充电功率,即便是用上18W这样的“小”功率,也足够让果粉们开心好久。更不用说自家线材还不用换,想想估计库克都笑了。

 

本文由与合力撰写,转载需标明原作者与原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