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邻居、没有街坊,成都是该建小街区了!
你喜欢爬楼?
我晓得,在高楼之上看风景,高楼本身也是城市的一种风景,俯瞰和仰望都令人目眩神迷。
但回家的路上,你总不希望,身边还是车水马龙,触目只有高楼林立,嘈杂又繁忙的城市紧追着你不放,时时刻刻都提醒着你什么是渺小,别忘了敬畏。
你应该会更喜欢这样的场景:并不十分宽阔的街巷里点缀着温暖的路灯,三三两两的路人结伴而行,各具特色的小商铺藏在路边的花草里,转过几个弯,就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这是小街区想给你的。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小街区和开放式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要打开封闭式小区和机关大院的门,使内部道路公共化。
而小街区,是一种城市的网格式规划方式,支路分流车辆,小街巷将路权优先给行人。例如元大都的棋盘式布局,街巷开放,经纬分明。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
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 ~ 7米,保存至今的南锣鼓巷正是这种格局。
曼哈顿也属于这种街区形式,其规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街道、街区和建筑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路网非常细密工整。
每一个block ( 街区 ) 是由南北向的 avenue 和东西向较窄的 street 划分的小格子,绝大多数 block 都由十个以上的楼房组成。
小街区不等于没有高楼大厦,曼哈顿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集中区,在棋盘式街道布局和高楼矗立的城市环境中,形成了 “ 曼哈顿悬日 ” 这样标志性的景观。
在每年的5月28日和7月12日,落日的余晖将贯穿曼哈顿东西向的街道,相应的,在12月5日和1月8日,日出也会与东西向街道平行。
东京是一座由小街区聚集而成的城市,国际化、未来化是它的代名词,然而,在为数不多的高楼间,还深藏着许多小而精致的街巷和建筑。
不大不小,恰如其分,这样的街景分布在东京的每一个角落。还有一种情趣是,你不知道走到哪一个位置,朝哪个方向一拐,又是一条安静的小巷,铺着浅色的地砖或搭着透明的顶棚,异彩纷呈。
“ 回归琐碎 ” 是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现代城市正在变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封闭街区和一个个点缀其中的超级综合体,但他认为,街道才是城市的本质,与凸起的地标相反,城市的原貌应该是 “ 虚的线性空间 ” 。
成都在去年提出了小街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此外,九大 “ 小街区规制 ” 示范区也相继进入启动建设阶段。按照要求,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公里 / 平方公里,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其中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米,机动车道宽度可为3米。
其中,川音片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 “ 一心一轴,三区五街七点 ” , “ 一心 ” 即城市音乐厅, “ 一轴 ” 即依托丝竹路,打造 “ 音乐大道 ” , “ 三区五街七点 ” 则作为功能拓展延伸。
“ 实施小街区建设并非是 ‘ 大拆大建 ’ 或者 ‘ 拆围墙 ’。 ” 市建委表示, “ 首先是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以网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道路资源,丰富城市 “ 毛细血管 ” 。
同时,减少超大封闭街区,缩短居民出行距离,打通城市街区内部 “ 微循环 ”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更深层次来讲,还包括适度增加开敞空间,按照 “ 海绵城市 ” 建设标准建设小街区基础设施,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街区。
近日, 《 成都市中心城区小街区街巷加密成网行动计划 》 已经制定完成,中心城区按小街区规制将划定100个街区,2017年至2019年重点整治60个街区,重现城市活力,实现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
同时,按照小街区规制实施约1200公里街巷路网,至2020年末,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提高到10公里 / 平方公里。
示范区长这样
目前,小街区在成都的实践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今年五月,就有首个小街区示范区在大源亮相。
在这块约330亩的区域内,大源商务区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地块,小区间没有围墙隔开,道路和绿化构成了分界线,街道尺度舒适宜人。
到了中午的时候,各个写字楼里的上班族都涌到了小街小巷里,各个小区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得这个商务化的区域显得繁华又融洽。
主城区的少城片区也是小街区规制的极佳注解。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小通巷、奎星楼街 …… 巷子里的花草树木繁茂地生长着,巷子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多种多样,要出门的话几分钟就能走到附近的大路上。
还有城南的玉林片区,这块兼容了大道和小巷的多元社区空间。在玉林路上的十字路口,几乎每个红绿灯都至少有两三辆公交车经过,而藏在里面的巷子,却安静得连炒菜的声音都听得见,人流和车流来来往往,随意而有序。
不高不矮的树木栽种在每一条路旁,巷子周围的小广场也是一个连着一个,细密的街巷空间是生活细节随意发生的土壤,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里,大概是成都最需要回归的邻里街坊的味道。
但玉林毕竟已经老了,随处可见陈旧的楼房和脏兮兮的灰墙,和远处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加上缺少停车场,很多路边都不得不用来停放汽车,让本就不宽的道路显得更加狭窄,在幼儿园门口拥挤的小巷一角,停个电动车都要反反复复地倒车。
电缆可以肆无忌惮地横在路口上空,小巷两旁也能凌乱地堆放杂物,在这里,市容市貌大概都是浮云。
如果能够更加干净整洁,忽略它的破旧和无处停车的尴尬,玉林,就是一个极好的小街区示范区。
道路设计人性、特色化,公共配套要智能集约,见缝插绿的生态建设必不可少,建筑风貌也要协调而鲜明 …… 几年之后,宽窄不一的道路将形成密密麻麻的路网,小街区则将成为城市里的众多网格,那时的成都,会是怎样的风貌?
记者: Fiona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知乎 / 北京青年报 / 城市中国 / 成都全搜索 / 成都商报 / 澎湃新闻
商务合作 /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