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险举牌潮再现,这次和四年前不一样……

黄蕾 中国证券网 2019-12-15

投资赢家都在关注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今年以来,保险巨头在股市掀起一阵增持潮,并频频触及5%的举牌线。中国人寿相继举牌申万宏源、万达信息、中广核电力、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也举牌了华夏幸福、中国金茂,难掩对地产股的偏爱。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2015年的那阵保险资金举牌风,当时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及行业争议,投资者肯定记忆犹新。所以,有投资者担心,保险资金是不是又要来资本市场搞事情了?


先别自己吓自己!如果厘清此次保险资金举牌潮的投资逻辑,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次举牌和四年前不一样!非但不用恐慌,还能发现背后的投资价值。


这拨举牌不一样


从性质上来说,这拨举牌和四年前那拨相比,有本质区别。


1、举牌主体不同。


这拨举牌的都是大型保险公司;而四年前那拨举牌则以中小保险公司为主。


2、举牌方式不同。


大型保险公司此番举牌以协议转让、参与定增等相对平稳的方式为主;而之前中小保险公司往往在二级市场采取竞价争抢的模式,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较大,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负面舆论影响。


3、动机目的不同。


这拨举牌均为中长期财务投资,属于价值投资;而上拨中,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则意图通过举牌上市公司,而掌握后者的控制权。


4、资金属性不同。


上拨中小保险公司举牌的资金来源,多来自于保险产品,且以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负债久期较短、成本较高,一旦到了产品给付阶段,容易影响到资产端的持有情况。


而这拨大型保险公司举牌的资金来源更多元化,包括自有资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及保险产品账户资金。而且这些保险产品的特点是负债久期较长、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应的资产配置也会比较稳定,资金不太会大进大出。


举牌主体为何换棒


市场人士或许好奇:为何保险资金的举牌主体发生了更迭?中小保险公司尤其是民营背景的险企,近乎消失在举牌行列中。


这和保险业近年来回归本源的基调不无关系。回溯四年前那拨举牌,多家中小民营背景的保险公司在举牌上市公司上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激烈场面。


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


其中一个主因是:这些公司偏离了保险业保障本源,在负债端采取激进的经营模式,从而导致资产端更为激进。业务快进快出、风险敞口过大以及流动性问题随之暴露,对监管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挑战。


但随着监管部门在负债端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严控,这些中小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回归保障,在资产配置上也相应回归稳健保守,“短钱长投”的错配模式得以纠偏。


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是,彼时推动中小保险公司相继举牌的一个催化剂——2015年7月推出的保险资金临时性救市政策,在2017年初被收回。其中,保险资金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公司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救市时期的10%调回至5%。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保险公司举牌的能力。


释放投资信号


通过详述,不难理解,“保险举牌”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以前被妖魔化了,引起了投资者的误读。


其实,在大类资产配置时代,无论是从逆周期配置还是权益法投资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举牌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硬道理,看似不同的投资标的之间亦存在着内在逻辑的趋同性:低估值、高分红、业绩增长确定、流动性好、股权相对分散等。


正如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投资经理所言:“眼下,我们恋上优质股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非‘拍脑袋’决定。我们是抱着长期财务投资的目的去举牌的,而且举牌后,我们也不会干预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通过举牌还是定增、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这拨大型保险公司举牌择股的内在逻辑存在着微妙的共性:PB低于3倍、股息率不低(超过3%居多)、基本面稳定、股权相对分散。


记者从市场一线获知的最新信息显示,近期多家大型保险公司正在蓄势待发,择优遴选适合自身资金特性的举牌标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符合大型保险公司这一标准的优质品种其实并不是很多,供求关系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在这些优质股中,哪些上市公司会被相中?值得大家密切关注。


往期回顾


新现象!保险公司开始互买股票,甚至触及举牌线,为啥?


五大上市险企掌门人都换了!新华保险的“新组合”,能带来哪些新气象?


编辑:陈羽


严正声明 

        本微信文章均转自中国证券网。中国证券网享有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