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永恒时 | AFTER FOREVER
安塞姆·雷尔:当我们谈论永恒时
2020.09.27 - 2021.01.10
策展人:来梦馨
国际知名艺术家安塞姆·雷尔在中国的首次大型美术馆个展“当我们谈论永恒时”正式登陆阿那亚艺术中心,此次展览展出包括艺术家标志性的锡箔纸混合媒介作品、布面绘画、陶瓷雕塑,以及迄今为止实施体量最为庞大的霓虹灯装置等共24件重要作品,向观众呈现艺术家近二十年艺术实践的多样面貌。感谢SPURS画廊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对展览提供的特别支持,由Sherry Lai(来梦馨)策划,展期为2020年9月27日至2021年1月10日。
安塞姆·雷尔⽣于1970年,是德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因尺幅巨大且极富张力的抽象绘画、雕塑以及霓虹装置为人所熟知。在专注于绘画与雕塑创作之前,雷尔对设计与音乐领域同样充满好奇,特别是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朋克运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带硬边荧光涂料的迷幻风格后成为其视觉语言的一部分。那些高辨识度的抽象画和雕塑,让⼈不禁联想起汉斯·阿尔普(Hans Arp)或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作品,即在⼀个开放的系统中确立新的有机形态,并总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雷尔在作品中经常使⽤抽象图案、合成颜料以及⾮常规材料,例如锡箔纸、干草堆、聚酯薄膜等;他同时会使用社会发展中产⽣的⼯业废料,例如⾦属材料——汽⻋零件、损坏的计算机零部件或玻璃等进⾏创作,丙烯染料以及汽⻋涂料也频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雷尔的诸多作品拥有一层⾼度反光的表面:通过使⽤鲜明夺⽬的⾊彩组合霓虹或闪动的LED灯光、施用多种不和谐的⾊彩制造冲突、多种材质诸如锡箔纸和闪光的⿊⾊砂纸并置,令画面如同争夺视线的摩登工业战场。在战后抽象艺术的浪潮中,安塞姆·雷尔不仅批判性地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品味规范,并且批判性地反映了某种乌托邦理想,在作品中创造出当代游乐宫般的奇妙氛围。
展览现场
——
此次展出的两件动态雕塑《风铃》分别悬置于零号展厅圆形剧场和二号展厅中,一大一小的四边形铝合金面板被切割扭转,随着顶部的马达悬挂装置在空中缓慢自旋,以撼人的视觉强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如同催眠术一般持续匀速的自转容易叫人联想到欧普艺术(Op Art),运动的概念同时也是动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尔选择了无论对于艺术史、哲学、宗教与科学等学科分支都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础几何形态作为雕塑的形状,且每一个切面都能够沿中轴旋转,以呈现近似波浪的运动状态,在光线的照射下,雕塑表面的反光与投下的巨大阴影扩大了作品意义的光谱,与如同古典竞技场般的美术馆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
Windspiel(curved rhombus), 2020, Aluminum, motorized hanging device, Ø: 918cm
《风铃(菱形)》,2020,铝合金、马达悬挂装置,Ø: 918 厘米
《风铃》系列灵感的萌生来自艺术家在工艺品市场上淘得的几何金属风饰,通过简化繁复的掐丝形态并将其放大至数十倍,拥有了占据整个展厅空间的规模。雕塑的可活动镂空形态并不否认向雕塑家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开放式雕塑的致敬,这一形态在此后很快成为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符号的一部分,这一可能被视作“陈词滥调”的元素在这里重新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语言被使用,并使之具有新的意涵。
Windspiel (Square), 2017, Aluminum, motorized hanging device, Ø: 168cm
《风铃(正方)》,2017,铝合金、马达悬挂装置,Ø: 168 厘米
运用超高挑高的展示空间墙面,三号展厅旨在展出艺术家对非常规材料兼具广泛与深度的探索成果。雷尔常常将绘画、雕塑与经改造的生活物品(如废弃的花瓶和灯具)并置,此展厅展出的作品能够很好地揭示这一典型面貌。无论是用霓虹色彩人为美化的老旧《车轮》(2007),或是使用铬漆喷绘并放置在镭射玻璃盒中的《干草垛》(2013)等,通过对材料的简单处理,马车车轮、干草车、铁蹄和草垛等质朴农用物品在“废品系列”中获得崭新的生命,演绎装饰感、再造物及物质原始质感之间的戏剧张力。
艺术家标志性的锡箔纸作品同样来自日常的启示。几年前,雷尔在柏林一家商店门口看到用锡箔装饰的橱窗,眼前的景象回应了他一直以来试图在艺术中探讨的基本问题——建立平庸美学、高贵艺术与廉价消费品材料之间的关联,挑战“美”与“媚俗”的边界。雷尔直截用发掘的装饰材料裹覆在画布上,“伪装”成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以身体动作直觉的势向构建画面复杂的轮廓与丰富的视觉语言。在这里,艺术家创作时的肢体行动创造了凝视的焦点,与此同时,光线的引入使锡箔纸看上去具有雕塑般的质感。
雷尔的霓虹灯装置制造了一幅可进入的空间幻景——由光线描绘的立体非形式主义艺术(Informal Art)。在一次对霓虹制造商的造访中,雷尔注意到车间里随处散落的发光霓虹灯管,于是拾起它们并搭挂在空间四处,将废弃物转变成抽象的悬浮光景。于四号展厅展出首次使用多达400支灯管进行的特地场域创作,也是艺术家迄今为止体量最为庞大的霓虹灯装置。发光的色彩相互交叠形成细微差异,产生或彼此协调或引发冲突的视觉感受。观众可以在装置中走动,随着视角的变化体验抽象光景的丰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组成作品的霓虹灯管将冲出展厅空间的限制,暧昧指引观众接下去的观展路径。
霓虹灯装置,2020,尺寸可变 Neon Installation, 2020, Sizes Variable
五号展厅展出的全新绘画套组是安塞姆过去几年间对于色彩和材料研究的进一步展示。在此系列作品中,艺术家自由地组合霓虹色彩、触感纹理、铝箔纸、霓虹灯等,发展出惊人的甚至奇异的美感。此外,雷尔近年来开始将灯管置于铝箔纸作品中,彩色霓虹灯与反光材料的相互作用使作品表面愈加诱人夺目,赋予材质视觉上坚不可摧的硬度。诸如《无题》(2019)系列的褶皱锡箔如同无数反光镜,在成倍地增强光线色彩的同时,产生近乎不真实的畸变,抵达画面与城市空间的关联与遥想,丰富其关于当代人造景观的可解读性。
陶瓷花瓶系列是艺术家在几年前受到脂熔岩陶瓷(Fat Lava ceramics)的启发后创作的。这一术语指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上釉工艺,表面的机理容易让人联想到凝固的岩浆。如今在其专业领域,脂熔岩陶瓷通常与20世纪50至70年代西德的制瓷工业有关,特点在于大胆的着色、醒目的釉料以及丰富的实验形态。与其半工业化的起源和大量快速的生产方式相反,雷尔的“大花瓶”系列是与传统陶瓷作坊合作制作的,对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到日本陶瓷及侘寂美学的影响,此系列的瓶身或颈部均留有开裂或变形,甚至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刻意上演事故,形成表面几乎夸张的伤痕,这种通过强调物的“残缺”有意识的抵达“不完美”的方法论,与雷尔对于废品的态度一脉相承,如同其“滴溅”商标,已被艺术家频繁施用于看起来过于“完美”的条纹绘画中。
开幕活动
——
9月26日开幕当晚,当古典音乐包裹整个圆形剧场,当巨大的风铃旋转在天空的上方,当光影反射出的星光映在墙壁,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一种名为“永恒”的力量 。
在我们无法预知的当下,和如今充满未知的动荡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去思考永恒这个命题。或许音乐能够带领我们寻找一份答案,由大提琴家潘畅与钢琴家李思远带来的音乐之夜作为本次艺术中心的序曲,随舒伯特的《夜与梦》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夜色的温柔此时融化的恰到好处。
潘畅
中国新生代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潘畅,曾于耶鲁大学获得音乐表演及音乐艺术双硕士学位、于纽约巴德学院获得大提琴演奏家文凭、并曾获得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曾师从大提琴传奇教育家Aldo Parisot、Peter Wiley、Luis Gaciar-Renart、秦立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宗柏、马雯,是唯一一位由耶鲁大学赞助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中国学生。潘畅现任广州交响乐团大提琴副首席。
李思远
旅美钢琴家,美国密歇根大学钢琴演奏博士,美国新音乐领军乐团Khemia Ensemble驻团钢琴家,美国高等教育音乐协会会员。现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思远曾以优异的成绩先后毕业于美国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和密歇根大学音乐,戏剧和舞蹈学院,曾师从法国著名钢琴家Monique Duphil和美国著名钢琴家Arthur Greene。主修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取得了钢琴演奏和声乐艺术指导双专业学士学位,钢琴演奏和室内乐双硕士学位,钢琴演奏博士学位。
关于 SPURS 画廊
——